APP下载

让马克思主吃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

2023-03-31靳呈伟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马克思主义

靳呈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反复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原则。

“不忘本来”,经过一定民族形式应用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则的“不忘本来”意蕴丰富,其核心在于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过一定民族形式应用马克思主义。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向来强调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問、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指导中国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以民族形式应用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

其一,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否则就丢了“根”和“魂”,因而没了根基。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存在诸多需要协调适应之处。而且,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当时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等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性的东西。要有鉴别地对待,结合新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扬弃。“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现实中,不少人对中华文明了解不多,遑论深入思考,也谈不上尊重,甚至有的对传统文化加以曲解。这迫切要求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历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其二,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说是面向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并推动中国实践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过程。“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以当下的需求为基点,找到突破口。换言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不仅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要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关键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入新时代生产生活,在广阔领域推动其转化再造与发展创新。

其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琳琅满目的宝藏库,蕴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值得大力挖掘。挖掘出来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财富,要结合时代要求予以继承,要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通过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予以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文化相融通,也就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改造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是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怎样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效果。守正创新要牢牢把握两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融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秉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旨。

其四,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吸收外来”,以世界眼光厚植历史文化沃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有民族情怀,也要有世界眼光,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要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厚植历史文化沃土。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因为将中华传统文化简化为功夫、戏曲等元素,不考虑外国受众特点等原因,导致国外对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刻板印象。为了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推动话语体系国际化,提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转译的准确性,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既具有中国风格又能够有效融通中外的话语来表述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与研究。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中华文明中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将其提炼出来并转化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以便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国际文化交流互动频繁的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然需要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调下,以兼容并包的襟怀博采众长并融合创新。

“面向未来”,以天下胸怀引领迈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形态

以面向未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可靠保障和长效维度。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面向未来,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

推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实现理论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效融通,使其更好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官德民风的塑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弘扬时代新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形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课题。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文明形态。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马克思主义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