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之旅

2023-03-31

家居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造光线灯光

《光之门》

EMILIO FERRO

《光之门》是由Culturvator Art D 'egypte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旅游和文化部合作举办的《Forever is Now I I》群展中的一件作品。在开罗郊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吉萨考古遗址,艺术家Emilio Ferro 用灯光、声音和雕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受《死亡之书》和《来世之书》两本古书的启发,《光之门》以两个金属装置和一束可延伸数百米的光线创造生者世界与死者世界的桥梁,同时反映对太阳神的崇拜的象征。设计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吉萨三座金字塔的倾斜角度以及白天的太阳轨迹,创作出这条能够穿越历史和空间的通道。为了丰富整个装置的整体叙事层次,Emilio Ferro 对吉萨高原上的风声进行采样并后期制作为背景音乐;结合光的本质也使其穿透周围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引发了艺术、景观和历史之间的新对比,让观众随光的方向开启一次身临其境的冒险。

《RO IN THE CLOUDS》

BRUT DELUXE

《Ro In The Clouds》是2022 年马德里市委托Brut Deluxe 为阿尔卡拉街设计的一个特定地点装置项目。每年,这座城市都会邀请来自从建筑到时尚和平面设计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创作当代灯光装置。

装置由一层层密集的软性发光曲线组成,上面有数千个闪烁的圆点,用以营造出一种云雾缭绕和夜晚降雪的错觉。被灯带笼罩的天空将观众带往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一个光与零重力的空间。装置面积超过6000 平方米,白色LED 灯绳总长3 公里。其中480 个垂直照明装置每个均装有16 个LED 灯泡,每个灯泡都具有动态灯光效果,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而在总共安装了172.080 个LED 的情况下,整个装置仅耗能4.2kW/h。马德里西贝莱斯广场和阿尔卡拉门之间200 米长、30 米宽的标志性路段被整个装置点亮,Brut Deluxe 以低能耗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宏大而温暖的圣诞城市空间。

《錢塘江》

ROGER NARBONI

CONCEPTO, lighting design studio.

“人们都喜欢光,但我们缺乏对当地光文化的关注。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照明设计的‘麦当劳化’。我们需要收集正在失去的灯光文化。”法国先锋灯光艺术设计师RogerNarboni 曾在采访中提出当下照明设计的同质化问题。“光是一种非常当代的材料。”在他创立Concepto 后30 多年的130 多个全球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系列灯光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方案。

杭州钱塘江是一条长235 公里的河流,不仅流经人口高密度的城市中心,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光线的设计受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启发,根据地形、浮雕或河流两边的基础设施节点,将特定区域定义专属的颜色,通过光线的色彩氛围来凸显风景,让人工照明尽可能地融入环境。

那些刻入文化基因的历史长廊和建筑、亭台楼阁以及桥梁的运河景观被灯光照亮,水色的LED 灯沿着整个运河两岸闪耀。晚上,绿色和蓝色的LED 投影仪照亮了从水中升起的薄雾。傍晚时分,光线像波浪一样穿过薄雾,然后在午夜熄灭前静止。Concepto 以人工灯光的巧妙设计回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语境和历史的溯源。

《巨石》灯光艺术装置

SPY STUDIO

“我们是否已经处在人类变成数据的时代? 我们将如何面对身体和设备的整合? 这是最后一代没有被数字化改造的人类吗? ”作为2023 年Llum BCN节的一部分,装置作品《巨石》在巴塞罗那揭幕,它对电子屏幕以一种新的现实以及对人类信息的入侵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

“屏幕是一面神奇的镜子,我们在其中建立了自己的角色,我们的现实世界越来越多地在这里形成。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仍是不可估量的。” 装置利用光、声和背景组合,以前所未有的效果,探索了我们与屏幕和数据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我们仍惊叹于显示屏的持续更新迭代。显示屏让我们能够接触到一切,却又将我们束缚其中。”这件装置作品向库布里克的经典电影《2001》致敬,并以当今无处不在的屏幕为隐喻,试图揭示显示屏以大量空洞内容掩盖了破坏性的、解放性的尝试和非人造思想的传播潜力。

日光灯管作为一种技术物,它的一端与现代化的技术环境相连,另一端连接着一个艺术世界,装置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的球体表面,看似模拟夜空中的冰轮皓月,实则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

艺术家刘月的《鸮》是一个以镜面反射为方法、光线为线索的作品,根据现场空间的限制和废料的组合来布置,使两束不相关的射灯通联起来互相照亮对方。

“这些光线、物件、镜子之间仍然安静地并逻辑严密地相互关联着,它们相互的角度和位置哪怕差个几厘米都不行,因为所有的物品和空间都是为了支撑出那个通联的光路,这是很微妙的。装置形成的空间是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混乱现场,室内满是被人们丢弃的玻璃、镜子等,随机组合成一个个“反光镜”,唯一的光源则是门外的两盏射灯。两束光线进入室内后,在这些镜面之间不断反射,通过精确的角度和位置达到相互照射的效果。

鸮本是猫头鹰的意思。夜晚,它们的眼睛在夜光下被反射得闪亮而神秘,观察着一切进入那个场域的外来者,那种被时刻注视、审视、无法掌控的被动局面会伴随着整个体验过程。光不再是空间的装饰,或传递信息的载体,而是显现为信息本身,在阐述着空间。

现场可以贯穿走入,但人们只能在碎玻璃和废弃物中缓步而行,“每个人在和空间的互动中路径不同,时间节点不同,与光线的交汇不同,对整个光路逻辑的切入点也不同,这就形成了完全个人化的空间线索,与此同时又与这个像是自洽逻辑的空间场景形成悖论的交汇。”光线会因为人的走动而发生变化。最终,空间、作品和体验者形成一个整体。

《人造月》

王郁洋

作品《人造月》是艺术家王郁洋以灯的秩序,月的形状和冷白的光制造出的一个关于月亮的联想,让观者在真实的公共空间中目睹人造的自然天象。“在艺术家王郁洋这里,月亮拥有一个辩证的形象,在他围绕‘月亮’建立的一系列叙事中,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抽象化的球体,同时又各具殊相。”这件直径6 米的《人造月》是艺术家王郁洋至今为止体量最大的作品,首次亮相于南京德基美术馆,从组装到展出的过程历经12 天,完全展现于观众面前。

“这件作品也是他对当下各种人造自然环境的一种反思,更是对光的本质贡献了当代的思考。”艺术家抽取了“光”的定义与特性,由早期的作品构成向其“材料本身”转化,并且不断加强。在《人造月》中,光的暴力与物性被体现到了极致,借由节能灯具与大功率电源所构造的巨型“光源”,如同一个怪兽吞噬了周围空间,它由人造物品所组合的产物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神话”。这里的光消解了微粒学说与波动学说的特质争论,消解了一切物理性质,“光”即是主体。

猜你喜欢

人造光线灯光
水中灯光秀
无中生有人造木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人造太原
来一场灯光派对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你看不见我”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淘气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