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效果观察
2023-03-31战梅贾澄杰
战梅 贾澄杰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以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1-3]。脑卒中后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吞咽、平衡、认知等功能障碍,本文主要讨论面部浅感觉障碍。面部浅感觉障碍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如面部感觉的减退或消失会影响患者的进食、进水,进而产生焦虑等情绪,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现有的各种针灸临床干预手段中,笔者选择揿针作为主要干预方式,因揿针疗法疼痛度小,简单易操作,多数患者对揿针无恐惧心理,依从性高[4-5]。故笔者采用揿针治疗面部浅感觉障碍,临床效果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8 月-2022 年8 月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住院部脑卒中后有面部浅感觉障碍的患者100 例。(1)诊断标准:参照文献[6]《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脑梗死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病24 h 内常规头颅CT 扫描多无明显改变,24~48 h后可有梗死区低密度改变,头颅MRI 扫描能早期发现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有助于缺血半暗带判断。脑出血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扫描可见病灶中心呈高密度改变,病灶周边常有低密度水肿带。并伴有面部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异常。(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2~75 岁;③病情稳定,能完成康复锻炼和针灸治疗,且未接受过其他干预治疗;④精神状态正常。(3)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言语障碍;②周围性面瘫;③中枢性面瘫;④皮肤对揿针的胶布过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组和对照组,各50 例。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临床试验,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要求。
1.2 方法(1)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针刺治疗。①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②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等,以促进机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③针灸治疗根据文献[7]《针灸治疗学》卒中篇,选取中经络的处方: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操作:内关用捻转补泻,持续运针1~3 min;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配穴根据患者证型不同,辨证加减,平补平泻。(2)揿针组采用揿针治疗。面部腧穴选取印堂、四白、太阳、下关、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揿针的选用,规格为0.2 mm×0.6 mm 的一次性日本清铃揿针,贴在相应腧穴部位,并施以适当的力度按压20 次,患者穴位局部无酸麻胀痛感,留针24 h,1 周治疗5 次,2 周为1 个疗程,中间休息1 周,再治疗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3)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针治疗。选取与揿针组相同腧穴,平补平泻。普通针刺的针具选用华佗牌0.3 mm×40 mm规格,留针30 min,1 周治疗5 次,2 周为1 个疗程,中间休息1 周,再治疗1 个疗程,共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在2 个疗程结束后,进行1 次临床疗效评估。优:症状完全消失,患侧面部浅感觉与健侧无差别,或者轻微感觉异常,可忽略;良:有稍微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患侧面部浅感觉与健侧有些许差别;可:症状减轻,患侧面部浅感觉与健侧感觉有明显差别;差: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侧面部浅感觉无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优+良+可)例数/总例数×100%。(2)治疗前后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面部麻木程度进行评定,有0~10 分不同分值,分值越高代表麻木程度越严重。0 分代表无麻木;1~3 分代表麻木不明显,尚可忍受,轻度麻木;4~6 分,麻木明显,仍可忍受,中度麻木;7~10 分,麻木剧烈,难以忍受,重度麻木。(3)治疗前后用感觉功能评定量表检测浅感觉功能。痛觉检查:患者闭目,医师用针尖、钝两端交替刺激患者的面部皮肤,让患者回答痛或不痛,尖端或钝端,比较面部左右两侧差别;温度觉检查:患者闭目,医师用分别盛有冷、热水的试管两支,交替、随意地刺激面部皮肤,试管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为2~3 s,让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比较面部左右两侧的差别;触觉检查:患者闭目,医师用棉签轻触患者面部皮肤,医师动作宜轻,不要过频,让患者回答有无及次数,比较面部左右两侧的差别。依据浅感觉障碍严重程度分0、1、2 分共3 个分值,0 分为麻木,无感觉;1 分为患侧浅感觉过敏或减退,与健侧仍有一定的差别;2 分为正常,与健侧面部浅感觉无差别。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组内比较采用Wilcomxon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揿针组男22 例,女28 例;年龄45~75 岁,平均(60.32±9.21)岁。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42~75 岁,平均(59.20±9.40)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揿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336,P=0.037),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麻木VAS 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第1、2 个疗程结束,两组麻木VAS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第1 个疗程结束,两组麻木VAS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 个疗程结束,揿针组麻木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木VAS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浅感觉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第1、2 个疗程结束,两组痛觉、温度觉、触觉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第1 个疗程结束,两组痛觉、温度觉、触觉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 个疗程结束,两组温度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揿针组痛觉、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感觉功能评定量表比较(分)
3 讨论
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本文主要就面部浅感觉展开探讨。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主要传递面部皮肤黏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通过三级神经元(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半月神经节,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由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即中央后回的下1/3 部的头面部代表区。因此脑卒中损伤到相应感觉传导通路,都会引起面部浅感觉障碍。《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应到皮部。皮部是经络系统中居于人体最表浅的部分,它既是病邪出入的门户,也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刺激皮部,能振奋经络之气,疏通气血,从而达到调整体内脏腑器官,治愈疾病的目的[8]。我们选用的揿针,就是皮部理论的应用。揿针,即皮下埋针,是浅刺法的一种,是通过浅刺而久留针的方式来尽量减少针刺时的疼痛、延长针刺效应的时间[9-11],可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促使机体产生微电流,改变病变局部电位差,促使组织物质交换[12-14],进而改善面部浅感觉障碍。
脑卒中后感觉障碍在古代医书籍里并没有明确的病证记载,可追溯症状相类似的病名称之为“不仁”,可作麻木不仁解释,即皮肤的感觉功能减退或消失,如《类经》十五卷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关于疾病的病机,《素问·逆调论》云:“营卫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诸多医家多认为感觉功能的减退或消失,与气血亏虚或营卫不和密切相关,病侧机体营卫运行不畅则出现多种感觉障碍[15-16]。在《素问·血气形志》曰:“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说明阳明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阳明有二义:阳明为脏腑之海,生化之源;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17]。阳明常概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而营卫为气血功能的体现[18-19]。故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穴位选取四白、下关、颧髎、颊车、地仓、太阳、印堂,旨在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是大肠经原气留止的部位,可治疗一切头面部疾病,在《四总穴歌》中也载“面口合谷收”,故配合了远端合谷[20-21]。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组临床疗效、面部麻木评分、面部浅感觉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揿针疗法能改善患者面部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减轻麻木症状。因此,以阳明经为主穴,采用揿针持续刺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可改善面部感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