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2023-03-30杨桂华张烈平李怀晖

高教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竞赛研究生

杨桂华,张烈平,李怀晖

(1.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111.4万,增加了100多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壮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部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报告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大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性发展的强大后盾,明确要“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2]。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层,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剖析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教学科研式培养模式[4-5],存在着招考复试形式单一,能力考核不突出;研究生课程前沿性、专业型研究生的区分度不够,培养方式单一;科研训练学术含量偏低。因此,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高等教育部门的工作者来说,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是迫切而艰巨的。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一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经过文献梳理和现场调研,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少,尤其缺乏原创性成果,难以推广和应用;高质量论文数量少;科研实践能力低,缺乏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方法的思维和能力。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下面主要从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导师指导和研究生主体4 个方面展开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情况的调研。

(一)样本

本研究取样于我校在读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发放300 份问卷,收回28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60 份,有效回收率为87%。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占70.8%,女性占29.2%;年龄分布为23~27 岁,专业主要是工科,涉及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等专业。

(二)问卷调研

诸多内外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环境和导师指导是外因作用,研究生主体因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因,只有将内外因素紧密结合才能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调研从以下4 个方面深入,具体见表1。

表1 4 大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调研情况

由表1 可知,研究生主体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术视野不开阔,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新事物、新问题缺乏探索兴趣和开拓动力。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调研满意度不高,主要是因为: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执行力不够,常流于形式;导师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培养环境影响,一是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功利主义、浮夸之风,对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踩踏。二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大,学校研究生办学条件未能同步跟进,科研平台等建设进度滞后,缺乏实验设备。三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落后,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相适应。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控制类工科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另外,学术环境方面缺少科研氛围,各类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少,科研团队团结与合作意识淡漠。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导师在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不够,学生处于“自由”状态,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落实需要加强。

二 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学科竞赛简介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关键的实践平台之一。以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为例,“研电赛”是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等多部门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电子设计创意实践活动[6],目的在于推动信息与电子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研究与系统实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国际化,为优秀人才培养搭建的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

(二)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科竞赛是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7],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8],正好破解了传统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薄弱之处,尤其是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电赛”的获奖作品多是应用型成果和创新型成果的结合,评审过程重点考察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技术实现及团队综合能力。竞赛评价的通常是具有应用性的竞赛作品,同时通过设置商业计划书将技术竞赛作品推向市场变成产品,吸引投资,凸显了竞赛者创新性的知识应用能力。二是竞赛采用开放式命题与企业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研究生提供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三是赛题涉及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求参赛者必须关注知识的更新,扩大知识领域,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竞赛以项目的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研发的整个流程促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团结协作,主动从各方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突破。

三“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一)“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原则

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原则,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研究生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培养研究生知识建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等,激发其创新内在动力。其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增强导师育人育才责任感,同时协同社会力量,整合校企多方资源,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全国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实践平台。我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依托学科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整合学院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整合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等多方资源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打造研究生创新成才环境,如图1 所示。此平台以专业实践平台为研究生实训实践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研究生学赛相长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科研项目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训;学术交流启发学生创新。

图1 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体系

(二)“赛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内容

1 多维度整合资源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我们立足学校实际,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与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实验室建设及学生人才培育相结合,将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平台(PLC 控制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室等),学科竞赛平台(包括研究生实践系列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和大学生电子竞赛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机器人基地、创客空间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中心等)进行科学组合,搭建研究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实现学院内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共享,改善研究生创新实践的条件。同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由学校与政府组织或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工程实践基地,以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近几年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多个校内重点实验室、学科竞赛平台,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成,其中包括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桂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成,学院与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元创兴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落成。校内外开放性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了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工程训练、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的充分结合,促进研究生接触社会,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共赢。

2 突破教育资源约束,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学校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外部资源共享搭建复合创新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为了给研究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突破校内教育资源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限,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引导研究生积极参加学科前沿领域的学术会议、学术研讨和学术讲座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满足研究生提升学术视野、助力科研的需求,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措施之一。为此,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从专业学术交流方面构建了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论坛,举行学院年末学术年会和主办一年一度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每年多次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来学院作学术研究报告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所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使研究生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及捕捉专业领域的前沿和最新成果,在学术交流活动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3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

为保障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持续而有效的运行,建立相应的管理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为营造创新氛围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健全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践平台功能的发挥,对研究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学院制定了《研究生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和时间给出了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求,保障创新实践平台资源循环、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督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工程质量,通过聘任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专家组成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进行监督、抽查,保证教学的规范严谨。并实施学生评价制度,更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和导师教书育人责任感。三是优化完善激励制度。动力是成功的源泉,创新动力的激发在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我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通过完善学生奖学金体系及教师奖惩制度等措施,通过给予获奖队伍较为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及教师进行创新。并且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不仅作为在校研究生成绩的标志成果之一,也因此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青睐对象,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提出资金保障措施。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每年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同时建立二级学院、社会企业等共同投入经费筹措机制,企业提供专用设备与学校共建联合开放实验室,构建校内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四 结束语

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取“赛学研”深度融合的途径,优化整合学校、学院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力量,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打造研究生创新成才环境,强化学生科研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学术素养的锻造,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一种可借鉴途径。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竞赛研究生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