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旅游营销的策略
—以神木石峁遗址为例
2023-03-30宋婧怡
宋婧怡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0 前言
石峁遗址自发掘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石峁遗址仍在开展考古发掘,因此对于石峁遗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学视域下,对其后续的保护管理与活化利用的研究则涉及较少。随着遗址内容的不断揭露,石峁遗址的阶段性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后续的考古学研究以及遗址保护开发也应当持续跟进,不断丰富对石峁遗址的保护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石峁遗址的巨大价值。
1 石峁遗址的概况及价值分析
1.1 石峁遗址概况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神木市境内,紧邻神木高家堡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北端的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秃尾河北岸的山峁上,北部分别距长城10公里、黄河20余公里①。
早在石峁遗址发掘之前,当地的地方志以及居民口耳相传的地名中就有关于石峁城的记述。上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外文论著中就已出现对陕西榆林府发现的中国古玉的记载,这些中国古玉主要收藏于德、法、美、英、日等国,其中以黑色牙璋最具代表,后经证实可追溯其来源至石峁遗址。于1958年对“石峁山遗址”的调查记录则是目前已知的对石峁遗址最早的专业调查记录②。1976年开始征集文物并于1981年进行了初步发掘,2012年再次进行考古发掘至今。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系列证据表明,石峁城址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③。
1.2 石峁遗址价值分析
正确认识石峁遗址的价值,是开展保护工作,进而开发利用的基础。在201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明确了文化遗产主要具有“五大价值”,分别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表1),对石峁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也应基于这五大价值,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阐释。
表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中的价值评价体系
1.2.1 历史价值
考古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遗存的文化属性及年代问题,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中,遗址作为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见证的价值同样极受重视。随着考古学文化序列不断被新材料所完善,石峁遗存在时空框架内的位置及其分期问题将会逐渐清晰。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址和韩家圪旦地点发掘出夏代早期遗存叠压打破龙山晚期遗存的直接地层依据,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经众多学者研究探讨和反复修正,最终达成了共识,即石峁遗址遗存主体的相对年代为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④。作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课题下的重要依托遗址,石峁遗址不断刷新着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发展高度的传统认识,也不断改变着公众对国家起源与历史跨度的认知,具有独特且重要的历史价值。
1.2.2 艺术价值
石峁遗址规模大、等级高,历史价值突出,但作为一处大型土遗址(图1),从观赏性角度出发,较难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观赏性不高,并不能磨灭其作为石峁先民艺术创作、反映石峁先民审美趣味、展现当时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从石峁遗存城址布局来看,可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其中内城最高处筑有象征权力中心的皇城台,体现了当时城址建设的布局规划思想;从皇城台的规模来看,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为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周边砌筑阶梯坚固雄厚,体现出修建者在追求本体固若金汤的同时,凸显其威仪感和震慑力的设计理念;从石峁遗址出土实物资料来看,“藏玉于墙”的构筑方式为首次发现,遗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兽面纹和神面纹石雕也代表了石峁先民独特的审美风格,彰显着石峁遗址鲜明的艺术价值。
图1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
另外,石峁遗址出土的20多件乐器骨簧是21世纪音乐考古的重要发现,填补和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⑤。
1.2.3 科学价值
石峁遗址是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城和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的一座罕见的大型石城,砌筑方式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石峁外城东门址的复原,发现这种双台双墙双门塾式结构在世界城建史中属于布局最复杂、控制性最强的设计。石峁的建筑技术包括夯土、砌石、瓮城马面三种不同的传统,其中还显露出西方文化因素,是多元建筑文化交流的成果⑥。
1.2.4 社会价值
石峁遗址的发掘为神木市从资源密集型城市向全域旅游城市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红碱淖、二郎山、天台山和高家堡古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神木市的旅游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同时,石峁遗址早在发掘之前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重视,关于石峁城的民间故事与石峁遗存的重大发现,均使当地居民产生了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1.2.5 文化价值
坐落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峁梁之上是石峁遗址最为典型的区位特征(图2),其周边环境也是石峁文化的一部分。石峁文明作为一个曾有着辉煌时代成就的文明载体⑦,体现了远古文明的高度发达,出土实物资料也体现出石峁文明可能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石峁遗址作为石峁文明的实体象征,自身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图2 石峁遗址周边环境
2 石峁遗址活化利用的问题分析
基于对石峁遗址的价值分析,开展对其保护展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由于石峁遗址仍在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对其活化利用的调研主要以目前已完成发掘的外城东门址为主。
2.1 石峁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1 保护政策较少
目前所见石峁遗址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仅有一部,即《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表2),该条例于2017年7月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在《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由榆林市人民政府设立的石峁遗址管理机构承担石峁遗址保护、管理及利用的具体工作,同时,神木市人民政府对石峁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负责。在《条例》第四章中提到了违反该条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由于目前相关的保护政策较少,条例中的处理方式不足以囊括各类对遗址可能造成的危害。《条例》内容较为简单,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会出现规定框架外的问题,由于没有其他对石峁遗址的保护政策出台,将使遗址的保护管理出现一定的漏洞。
表2 《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内容概览
2.1.2 保护措施不足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为了保护东门址,同时为接下来的石峁遗址博物馆建设做准备,外城东门址上方加盖了大棚。早在2014年国家文物局就通过《国家文物局关于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批复》对外城东门址的保护展示提出了要求,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外城东门址除了加盖防雨大棚(图3)、标明组成部分(图4)和沙盘模型展示(图5)外,没有采取其他的保护展示方式,且遗址原状陈列厅中的文物保护措施简陋,不能阻挡雨水与风化侵蚀,仍有部分东门址遗址暴露在外;遗址周边仅有栏杆环绕,起到了简单的遗址界线标识作用,并不能防止观众对遗址的触摸和踩踏;遗址原状陈列厅中有木制廊道可以到达东门址顶端,俯瞰遗址布局,但缺乏保护措施,不能保护观众安全,木质廊道两侧仅有简单围栏,无法有效阻止公众跨越围栏,对遗址本体的安全造成直接破坏。
图3 裸露在外的部分外城东门址遗址
图4 对遗址组成部分的标识
图5 石峁遗址沙盘展示模型
2.1.3 保护手段欠缺
对石峁遗址本体的保护是展示的基础,就目前唯一开放的外城东门址而言,找出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保证遗址本体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示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
2.2 石峁遗址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2.2.1 展示手段单一
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的展示手段单一,展厅中缺乏对石峁遗址和石峁文明的阐释说明,除对外城东门址进行原状陈列外,没有运用其他展示手段。展厅中的沙盘模型共有两处,一处用来展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的复原模型,另一处用来展示整个石峁遗址的规模和布局,但旁边未配说明文字,几乎处于被观众忽视的边缘。没有相关的基础陈列用以展示石峁文明的样貌和当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更加降低了外城东门址展示的可观性,降低了观众的游览兴趣,同时湮没了石峁遗址的珍贵价值。
2.2.2 配套线路较少
石峁遗址所处区位较为独特,对于其展示和开发利弊兼有。石峁遗址位于高家堡镇北侧的山峁上,高家堡古城的保护开发吸引了周边的游客,为石峁遗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但由于石峁遗址所在地所在的山峁距离高家堡古镇仍有一段距离,且目前仅有盘山公路可以到达遗址展示大厅,山路难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观众数量,而没有旅游线路的配套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迟滞导致观众的体验感大打折扣,再加上没有明确的引路标和指示牌,指引自驾游客根据正确路线到达遗址展示厅,导致展示大厅的观众寥寥。
2.2.3 展示内容有待开发
目前,石峁遗址仅有外城东门址可供参观,近年来发掘的皇城台等区域,尚未开放参观,且未做明确的位置标识,观众很难通过沙盘模型辨别皇城台的大致方位。能够参观的展示内容,不外乎在外城东门址展示大厅中走过木质廊道,攀上南墩台顶部,俯瞰外城东门址的全貌。由于展示内容暂缺,观众在经过路程较长时间的自驾后来到石峁遗址的体验感进一步降低,更有甚者触摸踩踏遗址地面,之后便匆匆离开,无法对石峁遗址蕴含的多元价值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并且降低了参观的体验感,不利于石峁遗址的文化形象塑造及后续的进一步开发,且展示中并未对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观众参观过后无法对石峁遗址和石峁文明形成大致印象,参观体验感较低,保护展示的目的未能达成。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净化政府采购市场,严厉查处和打击一批规避招标、限制竞争、围标中标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根据统一部署,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专项检查行动。
石峁遗址在活化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保护与展示问题,能够为进一步提高其保护展示水平提供实质性案例参考,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策研究,将会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3 石峁遗址活化利用对策研究
基于石峁遗址在保护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对策研究,以期实现对石峁遗址价值内涵的深入阐释,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应当加快解决石峁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与石峁遗址的管理机构召开关于石峁遗址保护展示的座谈会,邀请社会各界就石峁遗址的保护展示问题进行探讨,重新整编石峁遗址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和人力资源,从政策上增强对遗址保护的重视。石峁遗址的保护管理部门还应当安排文保技术专员对石峁遗址进行定时巡护,对危害遗址本体安全的隐患及时消除,并及时处理遗址出现的病害,延长遗址的寿命,在对石峁遗址进行保护管理与展示开发时应注意遵循不改变其原状的原则。
其次,神木市作为一座以能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城市,已经开始面临能源价格下降、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并终将面对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依托神木市丰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地区经济转型是神木市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发展全域旅游能够使神木市在“围绕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战略基础上,整合具有神木特色的旅游资源,围绕“一山,二水,三城”⑧的格局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使神木经济转型升级着眼于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石峁遗址拥有着独特且珍稀的巨大价值,并且石峁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仍在继续延伸,因此石峁遗址能够成为神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专有名片,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以石峁遗址作为神木市的文旅名片,随着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逐步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带领观众走近考古发掘现场,直面遗存的出土过程,感受石峁文明的神秘与恢宏。以石峁遗址作为中心点,使石峁遗址与高家堡古镇形成旅游专线(图6),将二者串联发展,并尝试构建石峁遗址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石峁遗址博物馆建成后,该旅游线路将拥有更丰富的游览内容,成为神木市向外推广的精品线路。
图6 石峁遗址与高家堡古镇旅游专线示意图
另外,在石峁遗址目前的展示提升中,应重新整修外城东门址的原状陈列大厅,安装防护围栏以替代简单的木质廊道,同时在陈列厅外增加以石峁遗址为主题的陈列展览,运用图片展示、VR技术、3D电影等手段,揭示石峁文明内涵,在石峁遗址博物馆建成前起到概述石峁遗址及其发掘过程、进行文化阐释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观众的体验感。
石峁遗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石峁遗址的进一步发掘以及神木市全域旅游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可以石峁遗址作为神木市特色文旅名片,规划并规范神木文旅专线,将二郎山、杨家城、红碱淖、神木古城和陕北民俗大观园等景点均串联起来,配备专线旅游大巴方便游客出行,改变曾经只能通过自驾方式到达各景点的问题,将神木旅游的品牌打出去,在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后,走向全省和全国,打造神木文旅的特色发展模式。
注释
①邵晶.九十年前的一段石峁记忆[J].大众考古,2018(6):57-60.
②③④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J].中原文物,2020(1):39-62.
⑤方建军.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J].音乐研究,2020(1):6-12.
⑥国庆华.龙山文化晚期石峁东门中所见的建筑文化交流[J].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6(2):367-388.
⑦吕卓民.石峁古城: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与环境选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31):63-68,139.
⑧周璞.历史与遗产保护:全域旅游背景下神木市旅游规划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