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特征分析

2023-03-30宋程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画像石泰山雕刻

宋程程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汉画像石多见于墓室、祠堂的装饰和加固结构,是记录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的石上史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一带属于鲁中山区,自泰山至汶河,不仅石材资源丰富,而且毗邻孔孟之乡,是山东省汉画像石的集中集散地之一。泰山地区汉画像石有着独特的艺术造型特征,对后人研究泰山一带汉代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精神信仰与审美思想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地区已有50多处地点出土过画像石,较为完整、有代表性的墓葬有6座,其余多保存较差或资料不详,目前这些画像石大部分被保存于岱庙中。①这6座墓葬主要有1978年10月出土于大汶口火车站西南处东汉墓,属于东汉前期;②1965年1月出土于旧县村东汉墓,属于东汉中期;③1978年12月出土于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④1973年肥城北大留村也曾发掘东汉墓,出土情况不详,但造型技法上与1978年东汉墓类似,同属东汉中期;⑤1960年6月出土于大汶口镇汶河北岸的东汉墓,属于东汉晚期;⑥新中国成立前夕夏张东汉墓出土,从内容技法来看当属于东汉晚期。⑦

1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的雕刻技法分析

大部分画像石表面都打磨得光滑平整,画面线条流畅,细部生动传神,有较高的工艺水平,由于泰山地区汉画像石时代和地域的不同,采用的雕刻技法略有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1 减地平面线刻

把图像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剔除,使图像稍凸起,然后在凸起的物象上刻画细部。这种雕刻技法在泰山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较为多见。大汶口镇汶河北岸的东汉墓出土的狩猎车马出行图画像石即用此法,人物车马线条流畅,马的形态生动活泼,人物面部、衣褶刻画细致。

1.2 阳刻

把图像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剔除,但比减地平面剔除部分稍深,用较少的阴刻线条刻画细节,图像更为突出。如大汶口火车站西南处东汉墓出土的33块汉画像石,主要通过阳刻表现几何纹样特点。

1.3 浅浮雕

此种雕刻技法在东汉中晚期较为流行,空白处剔除更深,图像更为突出,如夏张汉墓出土的斗虎凤鸟图画像石就用此法,一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挥舞斧作砍状,老虎半卧欲扑,生动雕刻出人虎相戏的意味。

1.4 平面阴线刻

少量的画像石不剔地,直接用阴线刻画,画面易腐蚀,如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出土的狩猎拜谒图画像石、车马步卒图画像石等都是用此法,画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混沌不清。

很多墓室和画像石并非单一的雕刻手法,而是融合了多种雕刻技法,这也符合当时雕刻技法的发展变化。如旧县东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既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双鸟交颈图画像石,也有浅浮雕的拜谒乐舞图画像石。减地平面线刻产生于西汉后期,流行于东汉初中期,浅浮雕产生于东汉初期,流行于东汉中后期,旧县东汉墓两种技法并用,减地平面雕刻精致,浅浮雕很粗糙,正反映出雕刻技法上由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时代特点。⑧

2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的题材分析

泰山地处礼仪之邦,厚葬风俗盛行,汉画像石承接了丧葬礼俗的服务功能,不仅丰富了墓葬内涵,更起到了装饰作用,通过社会生活、神话祥瑞、历史典故等题材展现汉代人的信仰追求和感情观点,折射出泰山地带汉代人的社会心态和审美趣味。泰山地区部分汉画像石详细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泰山地区部分汉画像石题材

2.1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类题材在泰山画像石中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拜谒、乐舞、庖厨、迎宾、出行、狩猎、作战、百戏等,描绘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表现其地位、财富与威严。这些社会生活类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生活和风俗习惯,也为死后升天做好物质基础。

2.2 神话祥瑞与动植物几何纹样

泰山画像石中的仙灵、飞禽、瑞兽等尤为引人注目,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让人与珍禽异兽、神仙祥瑞结合,从现实生活到飞天仙界,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寄予了人死后升仙享乐的美好寄托,让人不再惧怕死亡,这正是汉代人浪漫主义的再现。动植物几何纹样也表达驱恶辟邪、安宁祥和之意。这是对墓主人死亡灵魂的慰藉,也反映出古人摆脱恐惧、寻求神灵庇佑的心理。

2.3 历史典故

泰山靠近孔孟儒学发源地,齐鲁文化又崇仁、重礼,汉画像石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被承载着宣传伦理道德的功利作用。“孔子见老子”“赵苟哺父”“董永肆力田亩”等内容正是宣扬儒家教义、表扬孝子义士的具体体现,是统治阶级意志下的道德劝诫。

3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的构图分析

构图是在艺术创作中物象造型的组织章法,作者根据表达思想和审美需求安排布置造型对象的位置关系。泰山地区汉画像石布局繁简相宜。由于题材不同,各类石材选取的雕刻技法也不同,一些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等故事性较强的画像石,画面构图紧凑,除了表达的主体对象人物、车马、飞禽、瑞兽外,画面四周还装饰有卷云纹、水波纹、锯齿纹等,整体非常饱满;而表现单一主题的画像石构图则十分疏朗,只留有关键物象,运用大量的留白来渲染意境,突出对象。具体来看,泰山地区汉画像石的构图主要有对称式构图和分层式构图。

3.1 对称式构图

对称在视觉上是完整的,两相呼应的设计让人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稳健的安全感,甚至是古朴庄重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出土的二龙交璧图画像石中(图1),两龙以中间圆环为对称轴,相交于三个圆环中,来传达阴阳和合的瑞兆。同样是双龙题材、对称式构图,大汶口火车站西南处东汉墓的交龙图画像石中两龙相交,左右对称,但在双龙下面及左右两侧所刻内容却略有变化,双龙下青龙与白虎两相对视,它们之上的两朱雀动态各异,作乐舞状。双龙两侧对称刻两铺首衔环,其上分别刻有双鱼和双兽。此图在对象布局上仍是对称结构,内容上看似一样却有了微妙的不同,在统一中有变化,这种在结构上对称具体图像上略微有变式的布局形式也同样出现在双龙日月图画像石中,布局上对称、内容上变化,中间的双龙一只有足一只无足,两侧的日月图分别用狐和蟾、乌和兔来代表日、月,在紧凑的画面中用更多的图像传达对祥瑞的追求。相比较上面两个双龙图的近似对称构图,大汶口火车站西南处东汉墓的虎雀双龙图画像石(图2)在布局上仍是对称结构,但内容上已经完全不同,该图左、上、右装饰有卷云纹,中间为铺首衔环图,左侧为虎雀图,右侧为龙璧图,在寓意上有用龙、凤、虎、璧共同祈求安宁祥和之意,在有限面积内用更多的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同时又保证整体布局处在均衡之中,打破了对称式构图过于刻意、僵硬之感,更生动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称式结构主要是运用在龙飞凤舞的祥兽瑞禽主题中,而不是叙事性较强的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等题材中,这是因为对称式构图能让人有稳定的庄重感,对于表达对龙的图腾崇拜、对安定祥和的祈求更有表现力。

图1 二龙交璧图画像石

图2 虎雀双龙图画像石

3.2 分层式构图

不同于西方近大远小的焦点式构图方式,泰山地区画像石是移动视点构图表达,创作者超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把现实与信仰、历史与神话、人与鸟兽等一切能想象到的可能都融合到一起,建构出汉代人心中的宇宙,是人对客观世界自我意识的直接表达。旧县村东汉墓的拜谒乐舞图画像石(图3),画面用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为拜谒图,下层为乐舞图,用拜谒、乐舞两个故事来表现墓主人享乐生活的场景,突显其财富与地位,这是用分隔故事的形式突出表达主题。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中的击鼓图画像石共分为三层:上部已腐蚀不清,隐约可见人与兽刻画天界场景;中层描绘人间击鼓情形;下层是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天上、人间与神话融为一体,让不同的时空结合在一起交替出现,表达出创作者思维的跳跃性,把汉代人的潜在思想和浪漫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分层式构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增加了画面的容量,表达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形式美感,使画面丰富而不失秩序感。

图3 拜谒乐舞图画像石

4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的形态美感分析

汉画像石不单单是汉代生活的客观描绘,也表达出了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主观意识,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态度。泰山地区汉画像石不同的雕刻技法、内容题材与构图方式造就了多元协调的形式美感。

4.1 古拙夸张的美感

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出土的虎猪相斗图画像石(图4),有翼在背的老虎和飞扑四蹄朝前的野猪,争斗之势就在顷刻之间,夸张的飞虎气势汹汹,不屈的野猪蓄势待发。虎猪相斗表现手法粗犷豪迈并不追求细节的修饰,飞虎在右上方,无处可逃的野猪处在画面的边缘,重点通过粗略的虎猪剪影用整体的概括力来表现形态的生动性。此外,该画像石通过大量留白的手法衬托虎猪相斗的紧张氛围,以菱形粗线为底,大量的直线、棱角不柔和的艺术处理增加了气势表现力,突出主题,显得简洁有力、古朴苍劲。造型上采用粗略的剪影式,动作上不成比例的夸张无不让人感到汉代特有的运动气势感和顽强生命力。

图4 虎猪相斗图画像石

4.2 动静相生的美感

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出土的射日图画像石(图5),图像位于全石的中部偏右,也是用留白的手法,用视觉焦点突出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一人跪地拉弓,箭已射出,弓弦尚未弹回,鸟应声而落,同时马受惊后马头高昂,尾巴翘起,这瞬间的爆发场景被定格在安静的画像石中。虽然表面上是静止的,但磅礴的气势、速度以及力量的较量紧紧抓住观者的注意力,推动主题的升华表达,表现出泰山汉画像石雄浑大气的一面。

图5 射日图画像石

4.3 韵律循环的美感

泰山一带画像石有很大一部分在图像边缘雕刻有几何形装饰纹样,甚至有较大比例的画像石没有刻画具体图像而仅刻有装饰图案,多见于横梁上。这类画像石因没有具体的主题表达而被忽略。其实,这些画像石和刻有具体图像的画像石一样重要,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价值不容小觑。抽象线条的运用本身就伴随着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史,通过装饰纹样的特征分析可以辅助史学家推断画像石所处时期。泰山地区汉画像石多为卷云纹、双菱纹、水波纹、垂幛纹、连弧纹等几何纹样多层组合在一起形成装饰带,不断重复循环使画面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丰富了整体画面的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传达出汉代人的审美形式感以及祈求安宁吉祥的美好愿景。另外,在泰山地区画像石中还多见画面空白处填充装饰纹样,使整个画面和谐饱满,如肥城北大留村北东汉墓出土的4组《羊头吉祥图》,用羊头、凤鸟、飞龙等来表达气象如意的祈求,都是用几何形装饰纹样填充画面,有美好祝愿的同时让画像石画面充满了节奏韵律感。

泰山地区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更是研究泰山地区汉代文化历史的重要史料,它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鲜活地记录了生活百态、精神信仰、历史故事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泰山汉画像石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同时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启发和参考,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注释

①⑦李晓筠,徐晓鹏.泰安地区画像石概述[J].艺术评鉴,2018(10):45-48.

②程继林.泰安县大汶口发现一座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2(6):44-50.

③⑧程继林.山东泰安县旧县村汉画像石墓[J].考古,1988(4):307-313.

④程继林.肥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6(5):90-93.

⑤张玉胜,刘慧.岱庙画像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⑥程继林.泰安大汶口汉画像石墓[J].文物,1989(1):48-58.

猜你喜欢

画像石泰山雕刻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On art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雕刻时光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