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研究
2023-03-30刘凯
刘凯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新石器时代作为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的时代,无疑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些中空的器物,内含数枚小石子或陶丸、沙砾,以手摇之,沙沙作响,多为陶制,以球状最多,也有其他形状,如碟形、动物形等。研究者称之为陶响器,亦有人称之为“空心陶球”,后河南舞阳贾湖村出土了龟甲材质响器,证明了此类器物并非全为陶制,而更多被称为“摇响器”。这些摇响器被认为是早期人类的节奏乐器并兼做祭祀所用的法器,或作为玩具与娱乐工具。新石器时代陶响器表面多有镂孔,并饰有各种纹饰,篦点纹是较常见的一种。篦点纹即篦纹的一种,用篦状工具在陶器上戳刺出点状纹饰,多成片或成线排列,远看在器身上构成各式花纹,近看则为一个个锥刺的小圆点,因此又称“锥刺纹”“篦齿纹”等,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上均有发现,如釜、罐及本文所研究的陶响器等。由于目前所见出土的带有篦点纹的响器均为陶制,所以本文研究对象为“篦点纹陶响器”。
1 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出土情况
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发布的发掘报告和《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各卷等资料显示,目前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篦点纹摇响器共30件,有正球形、哑铃形、纺锤形等形制,分别出土于下述5处遗址。
第一处,今四川省巫山大溪遗址,属大溪文化,出土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4件①,均为细泥红陶质,以双股篦点纹构成对称米字纹图纹。其中3件为正球形,大小不一;1件为纺锤形,均纹路清晰、表面光滑、制作精美。
第二处,今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属大溪文化,出土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3件,均为泥质红陶,正球形,饰有双股的“米”字形篦点纹,表面凹凸不平,不甚圆,大小不一。
第三处,今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属大溪文化,出土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2件,皆为泥质红陶。其中,1件为正球形,与前述陶响器相仿;另1件为哑铃形。
第四处,今湖南华容车轱山遗址,属屈家岭文化,出土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1件。该器材质为黑皮陶,正球形,通体饰有单股的篦点米字纹。
第五处,今湖北京山朱家嘴遗址,所属文化不详,出土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20件,但其中大多数已损坏,保存完好的仅3件,有泥质、黑陶两种。
通过以上对于出土篦点纹陶响器的遗址所做的排比,笔者发现出土篦点纹陶响器的遗址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今四川和湖南、湖北三省,除尚未确认文化体系的湖北京山朱家嘴遗址外,其余均属于大溪文化或屈家岭文化,在其他地域和时期遗址中均暂未发现具有此类特征的摇响器出土,因此可以确定篦点纹陶响器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长江流域的典型器物。
2 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的纹饰特征
根据纹饰的不同,笔者将上文所述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分为单股篦点纹、双股篦点纹和多股篦点纹三类,对其形状、材质、保存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和篦点纹陶响器器型、纹样、出土地域、时期都相似的一例刻划纹陶响器进行分析。
2.1 单股篦点纹
单股篦点纹即由一行单独的锥刺小圆点连线构成的纹饰,锥刺圆点粒粒分明,清晰可见,未见模糊或两个圆点刻印在一处的情况,且整齐划一,未见歪斜,可见应由篦状工具刻印而成,器表美观精致,可推见原始人类的审美观念。
单股篦点纹陶响器出土数量较少,仅华容县陶响器一例,该例陶响器表面饰有十分整齐的单股篦点米字纹,在每个米字的中心开孔,构成24个对称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类似于现今的篮球,但比篮球小很多,直径仅3.4厘米,但纹路十分清晰,每个小圆点都清晰可见,可见其制作之精美(图1)。
图1 华容县车轱山陶响球
2.2 双股篦点纹
双股篦点纹即由两行平行的篦点连线所构成的纹路图案,其较单股篦点纹多加了一行篦点,更为复杂,少了些单调,因此制作工艺难度也有所增加,看上去更加具有美感。
双股篦点纹陶响器是篦点纹陶响器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应当是当时时代审美的主流,因此制作和保留下来的数量都会多于其他股数的篦点纹陶响器。双股篦点纹陶响器有正球形和非正球形两种。正球形的有6件,分别为巫山大溪遗址2件(图2)、澧县三元宫遗址3件(图3)、枝江关庙山遗址1件(图4)。这6件陶响器的纹饰与上文所说的华容县陶响器基本相同,均为篦点米字纹,区别仅在于篦点纹由单股变成了双股。巫山大溪陶响器材质为红陶,表皮呈现橘红色,更加形似今天的篮球,只是比篮球小很多,其中较大的那枚陶响器直径仅为5.4厘米,较小的那枚直径则仅有4.4厘米。巫山大溪陶响器和枝江关庙山陶响器在每个米字花纹交叉中间都有开孔,整个球体均为六孔,保存均完好,器表也无明显磨损。而澧县三元宫出土的3件陶响器镂孔数量不一,目前所见开孔最多的是中号陶响器,大号、小号的陶响器则仅有不明显的孔痕,开孔已封闭,应是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遭遇侵蚀磨损所致。
图3 澧县三元宫陶响球
图4 枝江关庙山陶响球
双股篦点纹摇响器中还有较为特殊的一例,即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纺锤形陶响器(图5)。该器形像一个鸡蛋,两头小,中间的肚子大,一端较尖,而另一端则更为圆润一些,类似原始人类的一种生产工具—纺锤。由于器形原因,该陶响器仅在尖头一端饰有米字纹,圆头一端则由双股的篦点纹构成类似五角星的图案。
图5 巫山大溪纺锤形陶响器
2.3 多股篦点纹
多股篦点纹即由三股及以上平行的篦点连线构成的纹路,较之单股和双股篦点纹更加复杂精美。
出土多股篦点纹陶响器的遗址共有枝江关庙山遗址和朱家嘴遗址两处。枝江关庙山遗址出土的篦点纹陶响器形状较为特殊,《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中称其为哑铃型,但在新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哑铃这一现代器物,笔者认为该器可能是模仿动物肢骨的形状所作。该器长约10.0厘米,中间是细长的手柄,两头为圆球形,两端的圆球球腹内中空,装有小石子,摇之可发声(图6)。该器多股篦点纹路绕刺于器身中间的手柄上,两头圆球上的纹路则多股篦点由圆心向外延伸。另外,该器表面的篦点连线并不整齐,线与线之间不完全平行,点与点之间相隔距离也不同,所用的篦点纹有两股的、三股的和四股的,可见其制作工艺并不完善。
图6 枝江关庙山哑铃形陶响器
京山朱家嘴遗址出土篦点纹陶响器皆为正圆形,保存较为完好,器表饰有三股篦点米字纹,十分精致,与前述正球形的篦点陶响器相似,均在米字纹中心点开孔,除篦点股数外,其他纹饰特征与大溪正球形陶响器及关庙山正球形陶响器基本相同(图7)。
图7 京山朱家嘴陶响球
2.4 变异刻划纹
除上述陶响器外,今湖北省雕龙碑遗址亦出土了5件正球形陶响器②(图8)。该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并非篦点纹,而是刻划纹,但因为其属于大溪文化遗址,且该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和其他篦点纹陶响器形制较为相似,所以笔者仍将其归于本文中介绍。雕龙碑遗址虽属于大溪文化,但距离关庙山、澧县和华容县的中心地带较远,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点处,受到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其周边其他文化的影响。笔者推测应当是受多方文化影响造成其纹饰发生了变异,所以该例陶响器未见篦点纹,而用刻划纹。
图8 雕龙碑陶响球
3 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的传承路线
笔者将现知出土有篦点纹摇响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汇总,制成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篦点陶响器出土位置示意图(图9),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篦点陶响器出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今属湖南、湖北两省的江汉平原地区,中心地带为关庙山遗址、澧县遗址和车轱山遗址构成的三角区地带。
图9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篦点陶响器出土位置示意图
关于篦点纹陶响器的源流问题,首先我们要从上述遗址中找到存在时间最早的遗址,根据考古界现有的研究讨论,时间最早的是四川巫山大溪遗址、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和湖南澧县遗址,这三个遗址均自大溪文化I期即存在,但考古界对它们三个之间的时代早晚至今仍存在争论。
从图9可以看出:关庙山遗址和澧县遗址均属江汉平原地区,距离相隔不远,推测时间也应当较为接近,而四川大溪陶响器和其他出土的篦点纹陶响器相距较远,且在其周边没有发现其他的出土篦点纹陶响器的遗址。若江汉平原篦点纹陶响器制作时间更早,则今四川地区是大溪文化篦点纹陶响器的一个流传路径;若四川大溪遗址篦点纹陶响器制作时间更早,则说明篦点纹陶响器发源地为今四川省,后传播到江汉平原,然后在江汉平原生根发展,形成一定体系。
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今湖南省澧县三元宫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纺轮上同样饰有篦点纹,且纺轮为圆形,与正球形的篦点纹陶响器相似,因此推测此地陶响器正圆形、篦点纹的特征很有可能来自生产工具或受生产工具影响,篦点纹纺轮或许可以作为生产工具演化为乐器的证据,为我们探讨新石器时代陶响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澧县陶响器器表凹凸不平、器形不甚圆,枝江关庙山哑铃形陶响器篦点则不太整齐,均反映出江汉平原篦点陶响器制作工艺尚不成熟,处于一个上升发展的过程。而同处于江汉平原、属于屈家岭文化的华容车轱山遗址③所出的篦点纹陶响器器形与纹饰已完善精美许多。该例陶响器表面布满以锥刺连线构成的24个对称等腰三角形,虽仅有单股篦点纹饰,但纹路整齐,每个锥刺的点都清晰可见,每个开孔的大小也均相差不多,且开孔较前期的澧县陶响器显然更加圆滑,可见工艺已取得一定发展,由此显示出该地区篦点纹陶响器自有的发展体系。反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两件正球形篦点纹陶响器,球体十分圆润,形状也比较正规,纹路清晰整齐,甚至器身每个开孔的孔径、开孔之间的孔距都基本相同,可见其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而周边地区并没有类似出土物显示其发展脉络。所以笔者认为四川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所体现的制作技术应当是从江汉平原地区辗转传入的。
至于朱家嘴遗址,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记载,该遗址所属文化尚未确定,年代大约与屈家岭文化相当。从该遗址出土的篦点陶响器的形制纹饰特点来看,除了篦点纹路为三股之外,其他均与前文所提到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中的篦点陶响器相似,因此笔者认为其应当属于屈家岭文化的范畴。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发现于今湖南、湖北和四川三省多地多个遗址,并从大溪文化一直流传到屈家岭文化之中,说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特点,具有文化和娱乐的需求,而篦点纹陶响器在当时应当是十分受到原始人类喜爱的器物,才会在文化更迭的时候从一个文化过渡到另一个文化之中并能占有一席之地。
4 结语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出土情况的汇总及其传承路线的分析,笔者认为:
①江汉平原上由今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今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今湖南华容车轱山遗址三个出土地点构成的三角地带,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出土较为集中,且该地域的篦点纹陶响器传承脉络清晰,反映出自有的发展体系,而江汉平原之外其他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篦点陶响器的地区,相关发现较为零散、不能体现完整的发展序列。因此,江汉平原是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的发源地,也是其发展的中心区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逐步被本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吸收和传承。
②江汉平原较为成熟的篦点纹陶响器制作技术向西流传至今四川巫山的大溪地区。这也为考古界长期以来聚讼不已的大溪文化起源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说明江汉平原地区有可能在时间上早于巫山大溪地区,是大溪文化的发源地。
③在江汉平原中心地区的北边,雕龙碑遗址虽属于大溪文化,但该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在流传过程中受其周边其他文化,如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等影响,发生变异,纹饰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篦点纹陶响器从大溪文化延续到屈家岭文化,发展轨迹贯穿今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多地,乃是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长江流域的一种典型器物。从器物形制上看,篦点纹、正圆形乃是这类器物的主流,显示出原始乐器与生产工具的密切关联。原始乐器源于先民的生活与劳动,说明当时人类对娱乐的需求和看重,而篦点纹陶响器所反映的对音响的追求和视觉上的美化,则是先民们审美意识增强的重要表现。
注释
①《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只录入3件,发掘报告中记录的1件《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未录入。
②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记载,雕龙碑遗址的5件陶响器有泥质黑陶和白陶两种,但大多已损坏,仅1件保存完好。
③江汉平原地区的许多遗址之上都存在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之间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许多大溪文化的特征都被屈家岭文化所吸收和继承,而篦点陶响器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化的变迁之中被当时的原始人类有选择地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