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30郑文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博物馆多媒体

郑文婷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迭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倍量级的推动作用,同样也不断推动艺术、媒体、展示等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作为多媒体艺术的分支,融合各类新颖前沿科技,充分重视与观众的互动体验,具有交互性、趣味性、科技性等特点成为展示设计的重要解决方案,不仅被众多新潮艺术家创作成为阐释其理念的艺术作品,也在世博会等展会上大放异彩,在展示设计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如今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旅游等线上线下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作为博物馆构成要素之一的展览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核心,如何提升展览质量保持核心竞争力,如何持续吸引观众尤其是最为活跃的青年观众是博物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命题。博物馆展陈作为展示设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沉浸式”“虚拟现实”等新概念的背后,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也逐渐开始发挥其影响力,两者融合发展既拓宽了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生存土壤和应用范围,又对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水平、提高观众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大有裨益。在两者融合应用中,诞生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互动艺术展演等一系列优秀的例子,但也存在缺乏艺术性、设备易损坏落伍、互动设计趣味性差等问题,有待提升。

1 应用融合的契机

1.1 空间环境情境的重塑

近年来,博物馆展陈设计融合立体传播思想提出了整体环境营造理念。宋向光学者认为,展陈是三维空间中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展品、内容、空间结构、平面布局、色彩、标识、照明、音响、展览装备等客观性因素,也包括展陈设计、情感取向、价值定位等主观性因素①。殷曼楟学者认为,我国国有博物馆在叙事范式上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文字叙事阶段、形象叙事阶段和景观叙事阶段。在景观叙事中采用多媒体展厅与场景模拟复原展厅两种主要形式②。这两种观点都将博物馆展陈看作是空间环境的艺术。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以装置为载体结合多媒体技术产生互动效果,其产生和发展是装置艺术和多媒体艺术交叉发展的结果③。装置艺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④。装置艺术既是艺术家为诠释自身理念创新大胆地融合运用各类材料和艺术手段,通过解构和再造而成的新物,同时也是观众在移动欣赏过程中唤起自身记忆,产生理解与感悟的新奇环境,展览馆、街道、废弃工厂等任何空间都可以作为展示场所。基于此,博物馆展陈与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内核是相互贯通的,从本质上说都是创设出来的复杂人工环境。日本著名新媒体艺术家猪子寿之(Inoko Toshiyuki)创立的TeamLab交互装置艺术创作团队擅长使用大量的互动装置构建整个展览空间。例如,在TeamLab Borderless上海无界美术馆中通过花与人的森林(图1)、光群落(图2)、岩丘瀑布、呼应灯森林等作品,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光影变化万千的梦幻世界。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因其前沿性及独特的美学价值,能够重塑博物馆展陈环境,尤其是进行景观叙事时,互动多媒体装置往往能够通过装饰、灯光、颜色、声音等元素构建情境,让观众在空间氛围中产生沉浸感受。

图1 花与人的森林

图2 光群落

1.2 信息传递模式的重建

宋向光学者认为博物馆展陈内容设计大致区别为两大指向:其一可称为“物品导向”,以典型性和珍稀性藏品为展陈设计线索;另一种指向可称为“信息导向”,以展陈主题相关信息、故事为主要表述内容,展陈内容的表述,也正在经历“教科书语言—考古学语言(器物学语言)—故事讲述语言”的转变⑤。珍贵藏品是有限的,且许多藏品因保存环境的限制不适宜长期展出,在此情况下“信息导向”型展览破土而出、方兴未艾,甚至出现了完全摒弃藏品实物的数字展览。“物品导向”型展览实际上是以藏品实物为主要媒介,而数字展览则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传递媒介阐释主题讲述故事的展览。

博物馆展陈是一种展示、传播、教育的文化活动。当下博物馆学者们正努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博物馆从权威的赐予者、施教者角色向帮助观众学习的伙伴关系演变,从而构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更加平等的新型关系⑥。同样的,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致力于打破观众对于艺术的心理定势触发观众的直接感受,脱离以往被动地位的观众介入展示环节甚至在一些展示中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与观众关系的转变来看,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有利于博物馆展陈打破以往的单向静态信息传递模式,向双向动态信息传递模式转变。

1.3 展示阐释方法的重构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属于多媒体艺术范畴,其发展还深受概念艺术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并流行与欧美各国的概念艺术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强调艺术本质是艺术家的思想,文字、摄影、雕塑、音乐等任何可以用来阐释概念的都仅仅是艺术的载体,并不是艺术本身。概念艺术理论将艺术同物质分离开来,扩宽了艺术展示渠道。深受概念艺术影响的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以诠释艺术家观念为中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手段和材料,大量使用多媒体创作手法将艺术家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展现出来。基于此,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概念诠释与传递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相比解释性文本、图表等媒介,互动多媒体装置运用得当能够使得博物馆展陈延伸诠释内容,充分挖掘藏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真正使文物得到“活化”利用。

2 基于观众体验的应用策略分析

体验经济的崛起加速文化休闲方式的演变,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场所往往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然而当下博物馆观众在参观时相比物的客观性与价值性,往往更注重自身体验感与主观感受。正如尹凯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展示场所遵从的是写实主义的表征策略,体验则更加偏向表现主义的主观想象⑦。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是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的特点之一,在博物馆展陈中融入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提升观众体验,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2.1 高质量的互动体验

当代展览的体验性特征愈发明显,观众需要“互动参与”才能理解相关知识,此时的策展人与观众共同参与叙事⑧。互动是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过程,高质量的互动离不开三个条件,即相似的价值理念、充分的互动必要性、多样的互动可能性。互动的双方基于平等关系有各自的意识,不论是艺术家的创作想法还是博物馆策展人的展陈思路,与观众能够达到的契合度越高,往往越能够引起共鸣,相似的价值理念是与观众产生良性互动的基础。互动的必要性是基于策展人与观众双方的,一方面策展人需要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观众更好地叙事,另一方面观众在参观时也会产生互动的期待,互动的必要性促使展览与观众作为互动双方需要建立一个信赖机制,满足观众期待是互动设计的核心。如波兰某音乐节展现的The Light Waves这一互动装置,该装置由1个氦气球、15个鼓和连结鼓与氦气球的LED灯带组成,观众共同打鼓能够触发灯带产生灯光向漂浮着的巨大氦气球传播,观众打鼓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灯光反应就越强烈,观众和装置达成的信赖关系在一次次观众打鼓与灯光反馈中被强化。互动多媒体装置在展陈中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反应,装置若不能反馈令观众满意的答案,就无法建立信赖机制,导致观众丧失互动的信心。互动是在特定情景中发生的,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如符号、文字、声音、味道、画面、物体等,观众通过身体与感官接收和传递外部刺激。当观众好奇一块花岗岩质感时,通过伸手触摸就能感受花岗岩表面的粗粝质感,这样的反馈简单直接却非常有效。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论是多感官的刺激还是单一感官的扩大,平等信赖、满足观众、真实直接是进行高质量互动需要具备的因素。

2.2 奇妙的环境创设

展陈是人工环境,通过策展人的设计创造能够成为一个特殊且独一无二的新奇环境。2012年艺术家汉尼斯·科赫(Hannes Koch)、弗洛里安·奥尔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创作的《雨屋》(Rain Room)利用运动传感器监测观众的移动路径并控制其上方雨流范围,创造了一个观众在雨水中行走却不会被淋湿的新奇场景,使观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在博物馆展陈中,常通过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方式为观众创设环境,或演绎过去的历史,或反映真实的现在,或畅想未来与未知的领域。例如,“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中长26米、高5米的“千里江山”动态数字长卷,除了反映千里江山图本身外,创作者还引入时间维度,畅想了千里江山在晴雨朝暮等不同天气不同时刻的画面,使观众沉浸于美轮美奂的千里江山动态意境之中。除了各类虚拟技术外,虚实结合的手法也被大量运用,实作为连结观众与虚的中间桥梁,既能够使观众感受到真实,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虚拟展示中所蕴含的内容。

2.3 激发感觉与情感

关注观众的感觉与情感是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创作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引人深思,博物馆展陈中也存在充分考虑观众感受与情感的例子。例如,日本建筑师六角鬼丈设计的感觉博物馆就是以探索和激发观众感觉为核心的博物馆,在与多位艺术家共同合作下,通过建筑空间与各类装置,不仅放大了观众的视、听、嗅、触等感官,使观众注意到平日会忽视的一些细节,更是从深处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在人工环境中,颜色、图案、温度、湿度、声音、装置,各种存在的事物都在无形中影响观众的感受,激发观众思考,构建出一个观众自我学习、自我感受、自我升华的独白空间。

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是搭建“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超时空链接的桥梁和纽带⑨。博物馆展陈在讲好中国故事中除了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内涵外,还应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璀璨,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

3 基于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原则的应用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应是策展人、艺术家与工程师三者合力的产物。三者相互配合,将学术研究成果与艺术、技术融合,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与新颖表现形式的新物。

3.1 科学性原则

真实文物藏品与深厚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陈赖以生存的土壤,策展人与释展人从正确的动机出发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在观众兴趣点和展览信息之间找到关联点,提炼出学术研究中具有时代感并能和观众发生共鸣的当代元素⑩,通过展览的形式正确传达文物内涵,诉说文物历史。互动装置艺术打破传统艺术创作规律,颠覆以往的艺术审美,观众成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同挖掘观众兴趣点、制造展览信息与观众连结点的释展方法是互通的。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应用于展示中应遵守科学性原则,其一是内容的科学性,装置的创作设计必须基于正确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二是形式的科学性,不得为追求艺术效果而使用不适宜的表现手法。

3.2 艺术性原则

当前在艺术类展览尤其是非遗展览中,越来越多地邀请艺术家们参与展示设计,使用现代艺术诠释非遗文化,但在历史类、科技类、综合类展览中与艺术家跨界合作的例子却鲜有。展示设计中缺乏艺术审美的考虑,导致虽然互动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已被大量使用,但存在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颖性,吸引不了观众的问题。艺术家们更擅长使用各类材料与艺术手法,艺术家跨界合作模式能够使展陈在观念诠释、互动模式建立、展厅空间利用、展现手法多样化新颖化艺术化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同时艺术家自身影响力也能够为展览带来更多社会关注度,吸引更多观众。

3.3 技术性原则

技术是驱动博物馆展陈中互动多媒体装置运行的动力。从技术层次上讲,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由媒体表现系统、信息检测和采集系统、传输系统和计算机多媒体处理系统构成[11]。在这些系统中,常使用的技术有:动作捕捉技术、红外线等各类传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时渲染技术、立体投影技术等。各类文博机构为打破技术壁垒与大型科技企业跨界合作,诞生了“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等一批优秀的数字展览,然而大多数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常常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在使用各项前沿技术的同时还应考虑前期投入成本、后期维护成本、可持续性、可移植性、安全性等问题,否则容易出现设备损坏无法修复或者设备落伍无法持续吸引观众。

4 结论

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因其空间环境塑造、信息传递、阐释方法上的优势,能够在提升博物馆展陈设计水平上发挥积极作用。基于观众体验,可从提高互动质量、创设新奇环境、激发感受与情感方面出发,遵从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的原则,以真实藏品与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出既能体现展览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的展陈装置。随着艺术理念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也必将不断创新。

注释

①⑤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82-87.

②殷曼楟.论博物馆中的叙事范式转变及其可见性配置[J].文艺争鸣,2015(12):129-135.

③[11]徐秋苗.互动多媒体装置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④徐淦.什么是装置艺术[J].美术观察,2000(11):69-73.

⑥严建强.从秘藏到共享:致力于构建平等关系的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20(2):3-10.

⑦尹凯.体验的缘起、实践与反思:基于博物馆等文化展示场所的观察[J].中国博物馆,2021(2):30-34,126.

⑧任琳.从文物艺术到历史故事: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事趋势、原因与反思[J].东南文化,2021(4):158-163.

⑨焦丽丹.记忆空间+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19(3):7-12.

⑩沈辰,何鉴菲.“释展”和“释展人”:博物馆展览的文化阐释和公众体验[J].博物院,2017(3):6-17.

猜你喜欢

艺术家博物馆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博物馆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露天博物馆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