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博物馆展览研究

2023-03-30黄莉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皮亚杰身心博物馆

黄莉莉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 南京 210018)

当前我国博物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基本面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参观人群日益多元化,参观性质日益趋向于教育化。在受众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不断提高这一基本诉求下,博物馆教育的基本模式、基本内容和基本作用亟需顺应受众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博物馆业已成为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三课堂,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输出,对当前青少年的身心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在这种背景模式下,如何不断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创新性、娱乐性、持续性,从而为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助力,成为当前博物馆人重点思考与探究的重要方向。基于此,研究拟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域出发,探究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一模式下的博物馆展览展陈设计的创新,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青少年在博物馆教育过程中的体验与学习,拓宽其知识广度与宽度,提升青少年脑智科学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科学有效发挥,显得十分重要。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博物馆展览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①他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建构的过程;而心理层面的发展是个体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以达到一个平衡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体系或称作已有的图式下面对新知识时能够将其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或事物,同化成功则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同化失败了,那么个体就不能理解新的知识经验,紧接着则会陷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然后个体将继续调整原有知识体系,接纳理解新知识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再次将此前的不平衡改变,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而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顺应。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这样一个持续平衡化的过程使得个体的智力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也体现了个体自我调节作用对于智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从出生到成熟要经历四个重要时期(图1),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②个体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图式、同化、平顺和平衡的过程,促使认知逐渐成长起来。同时,个体的认知发展变化亦受到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这四要素的影响而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充分剖析了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为顺应当前受众的博物馆的教育需求,博物馆展览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青少年受众的身心认知发展特征,在展陈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展陈形式的教育素材中不断融入认知元素。只有不断地注入符合青少年身心认知健康发展的相关元素,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目的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与时俱进、正向促进。

图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图解

自建立以来,我国博物馆就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若干功能。博物馆馆藏品与文化活动不仅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智慧的集中展示场所,这对于后世子孙了解先前历史、积极开拓进取、推动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诸多博物馆总是以其环境奇妙且变化多端等特征,能够比较容易地激发儿童的探索欲。博物馆在走向儿童化、青少年化的道路上积极转型,认真探索,力争将儿童身心认知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博物馆儿童展览文化相结合,为进一步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提质增效。事实上,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便开始了其一生的探索活动。婴儿的每一次呼吸、哭闹、摇手等活动,均昭示着其探索的形成与发展。儿童探索欲望的形成,是其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儿童向这个世界进行学习、进行探索的开始。

此外,博物馆教育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多元化的特征。何为博物馆教育的创造性?简而言之,即博物馆在其教育功能发挥的过程中能够以一种全新视角、全新理念去影响个体的发展,带给受众史无前例的全新体验与思考。何为博物馆教育的趣味性?相比较相对枯燥的文字阅读与逻辑分析和推理,个体似乎更加钟爱以感官体验、实践动手为主的教育学习。博物馆馆藏展品即以一种“会说话”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其教育目的,当前博物馆均开发出一系列崇尚实践动手的互动课程,通过课程中自主实践与探索,去学习千百年来的文化与知识。那么,何为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不再是单一、纵向的基本走向,而是伴随着多元、开放、合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人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一个丝绸主题的博物馆,其展览、游学活动不仅仅只局限于丝绸主题,而是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交融。

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具有推动儿童认知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所有有利的影响要素。诸如,博物馆具备对人类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整理,具备对人类文化发展和演变的传承与开拓,具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思想,具备对生活充满信心与信念的情怀,等等。而上述这些元素正是对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极其重要的元素,是青少年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世界的思想引领杆,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元素。因此,值得关注的是,改变博物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环境,实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就需要有一套较为丰富的且完全掌握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去指导。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在充分研究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最终开创性地提出了其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证实、推理、演绎、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化的理论,将该理论引用至博物馆展览展陈的设计中,具有较为科学且可操作性的实践价值。只有采用符合儿童身心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去“改造”当前博物馆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现状,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儿童化。因此,研究拟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博物馆展览展陈的设计与布局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

博物馆的展陈展览是博物馆教育产品的核心内容,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策展人就能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文化输出模式。策展人在展览设计中将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策划出充满智慧的展览内容,激发儿童青少年主动的探索求知欲,主动学习知识,达到同化和平顺的平衡,推进认知的发展。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 差异性

从展览的设计内容出发,展览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因此不同单元的内容环境应各具特色、各有智慧。充满智慧刺激的展览环境和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儿童青少年参与展览的兴趣和乐趣。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走进博物馆的儿童青少年不论是先天发展还是后天教育,均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与生俱来并且表现在年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速率上。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展览设计应用时,还应充分考虑并尊重个体的认知差异性,注重设计的层次和表达的包容性。例如,在展览设计中运用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的互动理念。展览展陈的设计者,可以充分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认知发展差异纳入其互动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这不仅可以迅速调动儿童青少年参与互动游戏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能深度参与展览,学习展览或游戏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并做到科学高效吸收,形成自我认知。相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不仅事倍功半,还容易导致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与消极情绪。

2.2 整体性

博物馆展陈展览的设计是一个整体性、连续性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③因此,博物馆儿童主题的展陈展览设计必须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展览的内容、环境营造、互动方式等方面与展览主旨思想相统一。只有做到了这两者的统一,在具体的布展过程中才会沿着这条主线去布展,真正实现博物馆儿童主题展览展陈设计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与儿童青少年身心认知发展连续性、整体性的相统一。儿童和青少年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也是在展陈逻辑思维连续性、整体性指导下的统一行为,以此来把控展览对儿童青少年营造的文化空间和知识汲取的精准方向。博物馆展览展陈的整体性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3 实践性

研究认为,在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应用问题上,必须与实际展览内容相结合起来。展览内容是最能够直观反映理论思想的元素。展览的内容策划、视觉传达、施工营造等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陈列表达,而是更多地要考虑儿童青少年的语言、思维和实践习惯等各个方面。衡量一个展陈展览设计内容是否为好的内容,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形式、实践性特征都必不可少。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展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实践第一”这一科学发展理念,让儿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盛宴”式的展览,而是让儿童在现场可以实际动手进行实践参与,实践得出的真知远比书本理论知识深刻得多,吸收效果更佳。只有这样,一个展览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

3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博物馆展览设计应用中的基本路径

3.1 “寓教于乐”的展览设计理念

毋庸置疑,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往往能够给受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宏大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的变迁,当前博物馆受众中青少年成为一大主力军,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群体的青睐。基于受众人群的变化,当前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应更多地考虑到青少年儿童这一群体的身心认知发展特征。针对这一群体的发展特征,博物馆人在进行展览的构思与设计过程中,充分将认知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其中。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亟须将体验性、娱乐性、兴趣性融入其中。现代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对于学习过程的生动性、互动性、创新性要求更高。因此,让儿童青少年能够带着兴趣去尝试、去动手实践、去探索中学习,让他们从快乐的探索活动中收获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真正意义上将“寓教于乐”思想充分表达与实践,让儿童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自我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吸收知识,形成对于社会的自我认知,创造知识,这才是符合当前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规律与必然趋势。

3.2 美育并重的展览设计风格

博物馆展览的开设,主要是体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表达。以往博物馆教育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知识学习与掌握。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儿童身心认知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单纯让儿童青少年在博物馆展览中学习与吸收知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未被激发兴趣纯粹为了知识而学习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低效的。因此,博物馆人在展陈设计中应当更多地添加学习的其他元素,博物馆展览的美育功能应当得到有效发挥与表达。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儿童青少年对于事物的追求更是如此。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感知觉感知以及象征性游戏的尝试,来感受世界万物,来体验事物美好。因此,博物馆人在展陈设计风格上,应充分发挥一个展览的美育特征,充分将美育理念植入展览的细枝末节中,这对儿童青少年的美育水平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3 认知提升导向的展览内容

任何一个好的展览,必然是能够直击人心且不失其文化价值的。因此,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内容,必然要将促进儿童青少年认知提升作为其重要导向。博物馆人在进行展陈内容的筛选与设计时,应充分研读皮亚杰游戏理论的相关内涵,进而设计出一套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展陈内容。例如,在婴幼儿阶段,可将展陈内容更多地设定为视听等感官感受可触及的形式;而在童年早期,随着儿童认知不断发展打破既有对于周围事物认识的平衡而需要重建新的平衡以后,可将展陈内容更多的设计为象征性游戏的形式,以满足儿童在该阶段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认识的不断升入发展与快速提升,该阶段青少年不再满足于前期的“基础阶段”,更多地需要“规则性游戏”甚至“结构性游戏”去认识这个世界,因此该阶段的展陈设计应当更多突出“规则性”或“结构性”内容。综上所述,博物馆人在展陈内容的筛选与设计时,应当更多地从提升受众认知发展视角出发,去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群体通过展览提升认知发展。

3.4 积极健康的展览情感构建

博物馆给人的初步印象是历史悠久,是漫漫岁月的洗礼。这一首因效应的形成,与博物馆人的自我展示不无关系。纵观以往展览,有人赞叹古董工艺制作的精美绝伦;有人欣赏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人在看完展览后唏嘘不已,陷入沉思,甚至悲痛伤心。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博物馆人在展览情感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乐观、健康的品质。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博物馆人应将展陈情感的构建渲染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这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4 结语

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去研究博物馆展览设计是对于积极应对新时期博物馆受众人群变化、教育功能变化的巨大挑战,是对传统博物馆展览设计的主动性变革。理论探究的本质在于形成服务实践的逻辑支撑,在于对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性意义的表达。当前全球变革新时期、新背景下,需要直面博物馆展览设计中仍在存在的困境,找到破局之法,走出顺应时代发展之道。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口号的提出,昭示着博物馆人应当充分发挥博物馆给人带来的巨大力量,给未来世界发展带来的指导意义。任何国家和地区,儿童青少年是发展的未来,是社会进步的未来力量。因此,科学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正确地学习博物馆展览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了儿童青少年的感官体验,丰富了其内心世界,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洪燕君,喻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9-15.

②马少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儿童有声读物艺术创作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21(6):195-196.

③肖化,谭伟红.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小学低年级STEM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20(11):38-40.

猜你喜欢

皮亚杰身心博物馆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博物馆
走近皮亚杰
给身心降个温
露天博物馆
身心八要
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维果茨基论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学说的方法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