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氆氇在藏族僧衣“堆嘎”中的剪裁方式考究

2023-03-29常卫民

艺术设计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袖窿幅宽剪裁

常卫民

氆氇是藏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毛织物,一般以羊毛制成。“堆嘎”则是藏族僧侣上衣的特指,类似于坎肩。而以氆氇为主要材料制作成的堆嘎—氆氇堆嘎,也成为藏族僧侣的标志性服装样式之一。由于氆氇属于窄幅织物,所以在制作堆嘎时需使用特殊剪裁方式,才能体现僧衣独具的佛教意涵。笔者在英国伦敦访学期间,注意到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的五件氆氇堆嘎,并对其中三件亲自进行了信息采集、测绘与考据。其中氆氇的裁剪方式令人眼前一亮,它依循的仍然是中华古法剪裁“十字型平面结构”样式。此种裁剪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又在藏区僧服中得到了发扬与升华,成为华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此还关注甚少,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这五件氆氇堆嘎为样本,对其中氆氇的剪裁方式进行考查、发掘,同时探究这种剪裁方式背后所体现的哲学、宗教与社会文化内涵。以期抛砖引玉,增进学界对藏族服饰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探索,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藏地氆氇及其古法剪裁

众所周知,西藏资源匮乏,节俭是资源使用的第一原则。氆氇通常采用窄幅织造,幅宽一般在22 ~28 厘米之间,原因是其织造设备简单,窄幅有利于手工操作。由于藏地盛产羊毛,可以就地取材,加之羊毛保暖性好,是制作服饰的上好材料,所以藏族先民逐渐发明了这种易于手工操作的毛织物—氆氇。尽管现在氆氇已经出现少量机械织造,但在藏区整体上依然保持了手工织造的传统。笔者在藏区支教时,曾走访多地,亲眼见证了氆氇手工制作的全过程,甚至还亲手尝试了羊毛捻线的工艺流程。根据毛线的粗细,制作出来的氆氇可以分为谢玛氆氇、噶夏氆氇、泰尔玛氆氇等。由于羊毛一般为白色,所以初步织造出来的氆氇也是白色,然后再根据需要染制成绛红色(僧服堆嘎),或者黑色(藏袍)等。《正字通 · 毛部》:“氆氇,西番绒毛织者。”①据传氆氇产生于松赞干布(617 ~650)时期,译师巴·赛囊在《拔协》中即有“氆氇衣服等贵重礼物”之记载②。这说明公元7 世纪中叶,西藏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氆氇,并且是特别稀有的宝物。历史上,氆氇拥有一个由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平民阶层的发展过程。在西藏,每逢藏历新年藏民都会请裁缝为家人制作一件氆氇袍服,似乎只有手工氆氇制作的藏袍才是藏人真正的民族服饰,才能表达节日的喜庆。如今,西藏氆氇依然维持着传统的手工织造技法,并伴随着这种窄幅面料形成了特定的裁剪工艺。

氆氇剪裁是基于中华传统服饰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剪裁术,属于古法剪裁,即以中心线为轴进行前后左右对称式的剪裁。根据氆氇窄幅的特性,裁剪中使用了“斜角反转拼接”与“互补角拼接”两种方法,形成了其独特的剪裁文化。斜角反转拼接法,是指将大于氆氇门幅的上狭下广的衣片多余部分进行分离、反转,并填充于衣片上部两侧的氆氇空缺处进行错片裁剪的方法。互补角拼接法,则是将上狭下广布片的中心线对齐氆氇的布边,然后根据布片上下的宽度差形成互补错排的裁剪方法。这两种裁剪方法均遵循了“面料节约最大化”的设计原则,是藏族先民智慧的表现(图1)。窄幅长匹是氆氇剪裁的重要前提,在宽度稳定的前提下,服装主结构的身长与袖肥决定了氆氇藏服的用料。

图1:氆氇的古法剪裁(笔者绘制)

二、氆氇在堆嘎中的剪裁方式

堆嘎特指藏传佛教僧侣的上衣,是佛教传入藏地后形成的最具特色的僧服之一,类似汉地的坎肩,为无袖交领结构,内层无里布,表层有贴片,表层通常为绛红色。堆嘎形制的设计模拟的是大象头颅的形状,这是宗喀巴针对僧侣服饰进行改制的结果。按照藏地传统习俗的理解,“大象在动物中体格最大、最强壮,穿着形似大象头颅的堆嘎,寓意为忏悔、行善的决心坚定不移,能力最大。”③而在古印度和中土佛教中,大象也常常是护法形象之一,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白象。根据堆嘎表层贴片的颜色与质地,堆嘎可分为:红色贴片棉布堆嘎、黄色贴片毛呢堆嘎、赤黄锦缎贴片氆氇堆嘎。其中赤黄锦缎贴片氆氇堆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级别最高的。在传世文物中,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的五件清末民初的氆氇堆嘎,即属于这个类型,姑且称之为锦缎氆氇堆嘎。其氆氇部分的剪裁方式令人瞩目,下面我们就以这五件氆氇堆嘎为标本(表1),对其剪裁方式进行解析。

表1:英国博物馆馆藏堆嘎标本信息(笔者对1、2、5 进行了深度考证,2022 年8 月)

1、氆氇堆嘎的标本测绘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种锦缎氆氇堆嘎包含衣身与直领两个部分,衣身长度及臀,为无袖宽肩,无内里。其成型设计中,是将割截的锦缎叠压于氆氇之上,领子外侧为整幅氆氇,内侧贴合脖颈部位则为丝绸面料。氆氇的缝合多采用布边对接技术,根据缝合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判断氆氇的幅宽。这五件标本所用的氆氇平均幅宽约为22 厘米,堆嘎腰线以上为双层结构,其中前后身为被割截的织锦,袖窿为条状氆氇。这种割截制衣的方式体现了佛教“如法制衣”的原则,目的是通过割截形成“破相”,以此来区别于俗装的“完整”,并防止二次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 所示在位于腋下与前后身的锦缎割截片中,a、b、c 为同一锦缎面料,e、f 为不同锦缎面料,颜色方面a、b、c 为红色系,f 为黄色系。这样的布局,其宗旨是为了凸显大象五官中象牙的形态(如图2 中e、f 的形态),并以此来表现大象的雄健与威严,从而达到彰显佛家宗教信仰理念的目的。

图2:氆氇堆嘎标本测量与结构信息(标本笔者摄于大英博物馆2022.8,结构图笔者绘制)

2、氆氇堆嘎的剪裁方式

通过对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氆氇堆嘎通常是以肩线为水平轴进行对折,堆嘎衣身部分为箱式结构,服装的围度追加量主要集中于前中和后中部位,后中部位的追加量取决于氆氇的幅宽。通常窄幅的氆氇(幅宽22 厘米左右)追加量为1/2 幅宽,宽幅的氆氇(幅宽28 厘米左右)追加量则较小,或者不用追加。根据标本数据信息,前中部位追加量通常较多,约为后中追加量的两倍,接近氆氇的幅宽。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此种堆嘎的裁剪是由氆氇的布幅所决定的。

(1)求整剪裁

根据对氆氇堆嘎衣片复原的结构分析可知,这种堆嘎的衣身部分使用了两幅长度相同的氆氇,直领则使用了一整幅氆氇,直领的长度是根据衣领开口的尺寸来确定的。后中部位的氆氇追加片、袖窿部位的氆氇贴片和左右前襟氆氇片的裁剪,皆依据氆氇的幅宽采用余缺裁尽的方式来加以完成。在复原氆氇堆嘎裁片的排料实验中,笔者发现氆氇堆嘎用料完整,还原的裁片占满了氆氇整幅,几乎是零损耗。构成堆嘎的氆氇裁片,充分体现了“求整剪裁”的造物思想。窄幅氆氇的布边在制衣中为达到求整的效果,相邻氆氇的拼接采用对接的工艺,这五件标本的接缝信息显示,此种对接工艺占据了衣身纵向七条接缝中的五条。这种求整裁剪不仅表现为面料的节约与完整,更体现为一种通过裁剪而达到完美效果的技艺。此种堆嘎的求整剪裁充分体现了“布幅决定形态”的氆氇古法剪裁技艺。为了最大化地使用面料,如何保持氆氇布幅的完整成为氆氇堆嘎设计的重要前提。根据标本裁片排料复原实验的结果进行计算,此款氆氇堆嘎实际用料为6.4 米(包括损耗),利用率达到了 97%以上(图3)。

图3:氆氇堆嘎标本与求整剪裁(标本笔者摄于大英博物馆2022.8,结构图笔者绘制)

(2)以平面建构立体

利用平面来建构立体,氆氇堆嘎的制作将这一古老剪裁术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对博物馆氆氇堆嘎标本主结构测绘数据的裁剪复原,我们发现,堆嘎衣身在平铺时可以是完全的平面状态,而在穿着时却呈现出完整的立体状态。要达到这一点,离不开藏族先民的智慧。如图4 所示,首先,需要确定氆氇切口的位置AB,通常取前腋位,长度为11 厘米,并以前腋位为基准,旋转切线以下布片,使之与氆氇相邻布边CE 重合,然后对接缝合CB 段;于是氆氇以前腋位为轴,将氆氇的1/2 幅宽转化成袖窿底的侧片,而切线AB 以上氆氇则保持外张的效果,至此氆氇完成了第一次由平面到立体的建构。其次,受CB 段缝合的影响,ABE 在腋下形成了一个方形袖窿,此时的袖窿呈扁平状。为了满足人体的厚度和窿底叠压片密褶的造型,在实物标本的内侧,腋下还拥有一个独立的三角补片。它一方面弥补了方形窿底的形态缺失,另一方面又对堆嘎袖窿的厚度起到了扩充作用,从而将氆氇因转折而形成的侧片与后片固定化,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随着袖窿氆氇贴片再与氆氇衣身的复合,最终使得BEB'形成了堆嘎前袖窿外张而后袖窿收敛的立体状态,至此完成了氆氇剪裁的第二次立体建构。其三,随着前片1/2 氆氇幅宽向侧片的转移,前胸宽减小的量则由前中部位追加的量进行了补充。这样致使前身片以侧颈点为支点整体顺时针旋转,在肩端前袖窿贴片部位形成上翘之势,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堆嘎上衣的制衣理念—通过外形的扩张,形成并凸显了大象耳朵的立体造型。可见平面十字结构的氆氇剪裁方式,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剪裁术,是氆氇堆嘎在剪裁方式上的独创,实现了服饰功能与宗教教义的完美统一。

图4:氆氇堆嘎由平面建构立体的裁剪方式(标本笔者摄于大英博物馆2022.8,步骤图笔者绘制)

氆氇堆嘎剪裁中的“腋下三角补片”是塑造袖窿立体的关键,弥补了氆氇因切口而造成的袖窿缺陷,完善了袖窿形态,扩充了袖窿的空间,对着装后的舒适度起到了完美的支撑作用,从而用氆氇的二维结构塑造出三维的立体形态。这一插角同藏袍侧片深隐式插角结构⑤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其根源可追述至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小腰”结构,相当于在腋下做了一个“袖裆”⑥。因为将二维的堆嘎前、后身片转化为前、后、侧三维的立体结构,也就做出了体侧的厚度,方便了上臂的活动,增强了着装的舒适度。可以说,氆氇堆嘎裁剪方式所恪守的以通袖线(水平方向)与前后中线(竖直方向)为轴而展开的十字型平面剪裁结构,及其 “腋下三角补片”,是对中华传统服装剪裁术的传承与创新,充分体现了藏地窄幅裁剪文化与中华服饰“节俭求整”裁剪思想的融合。

(3)如法制衣

根据佛教仪轨,僧侣所着服装也应该体现佛教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根据戒律的要求,佛教对僧人服装的样式有严格的规定,割截染衣是僧人服饰最基本的制衣思想。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除了达到御寒的最低要求外,同时也要体现断除一切贪欲,超越凡心的目的。”⑦例如僧衣“袈裟”在形状上表现为是由一块块的布片割截连缀而成的,故又有“杂碎衣”“割截衣”“百被衣”之称,以此表明僧人对于世俗贪欲的警戒。所谓“如法制衣”,就是指僧服的制作必须依照佛法和戒律的规定来进行制作,以体现佛教的价值观与思想追求。氆氇堆嘎作为佛教传入藏地后本土化的僧侣上衣,也遵循着如法制衣的原则,堆嘎采用在氆氇层上割截叠压的做法正是此种思想的体现。同时,割截衣也是受戒与否的标识。没有受过出家大戒的僧人不堪“为世福田”。由此可知,没有受戒的僧侣是不能穿割截锦缎堆嘎的。

在氆氇堆嘎中,割截叠压片分为两种质地:一为氆氇,二为织锦。从标本质地分析可知,在图5 中,袖窿割截贴片d 应为氆氇质地,其余部分则为真丝织锦。氆氇质地的袖窿割截贴片加强了袖窿外张的造型,而真丝织锦割截片则是僧侣等级的标识,真丝织锦割截片堆嘎是高僧大德的专属。本文五件标本所示割截形态完全一致,其a、b、c 截片皆选用的是同一织锦,其中c 片沿窿底有密集的皱褶。根据a、b、c 织锦截片的纱向可判断,其在裁剪时使用了面料的布边,一则,皱褶部位使用布边简化了工艺;二则,使用布边可以做到面料最大节约化。由于c 片密集的皱褶围绕窿底一直延伸至后背,所以受到前身片顺时针位移与袖窿贴片外张的影响,窿底密集皱褶形成“前显后隐”状态。在这一点上,作为宗喀巴宗教改革产物的堆嘎,似乎与格鲁派修习中“先显后密”⑧的思想不谋而合。这种借助服饰表达宗教意涵,进而达到修习目的的做法,再现了佛教如法制衣的思想。

图5:堆嘎叠压层标本裁剪信息(标本笔者摄于大英博物馆2022.8,步骤图笔者绘制)

三、氆氇堆嘎的剪裁原则

1、遵循中国古制

《礼记· 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⑨通过这段古文献对深衣幅制的记载,可知古时制衣多以幅制来进行营造,而氆氇堆嘎的裁剪方式正是这种理念的可靠实证。在氆氇堆嘎中“布幅决定裁剪”的制衣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华服饰古制剪裁术中依“幅制”而裁衣的传统。这种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是中华制衣传统的典范之一。可见氆氇堆嘎的裁剪方式传承了中华传统的裁剪术,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值得今人予以借鉴。

2、遵循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

在藏地氆氇堆嘎的裁剪方式中,暗含着一种物尽其用的节俭美学。根据我们对五件标本裁片的分解与复原可以看出,氆氇堆嘎几乎全部采用了“布幅求整”的裁剪方法,遵循着以物为度、物尽其用、宁整勿分的造物原则。由于藏族一直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物质资源相对匮乏;而且受其宗教影响,藏民更加敬畏自然,尊崇物质资源的思想比中原民族更加强烈,因此其服饰结构中“备物致用”的思想更加浓厚。

从标本结构测绘数据可以看出,氆氇堆嘎是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结构”,是围绕中心轴进行的对称裁剪。在氆氇堆嘎中,借助氆氇布边来重塑立体的袖窿形态,是一种对平面结构裁剪方式的创新。其以平面建构立体的接缝方式,则充分利用了氆氇幅宽较窄的特点,进而形成了氆氇堆嘎独特的裁剪方式,这依然是布幅决定裁剪的结果。与传统面料居中裁剪的方式相比,氆氇堆嘎的剪裁方式保证了两侧布幅的完整,而在前后中部位追加1/2 氆氇的幅宽量,则是氆氇根据布幅决定裁剪的特殊需求,也是堆嘎由平面建构立体的必要前提。标本中窄幅氆氇(幅宽22 厘米)堆嘎所以形成1:0.5:1 的宽度比,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高寒环境和物质匮乏中所形成的“物尽其用”的朴素生态意识,正是这种意识催生了氆氇堆嘎的特殊裁剪方式。

3、表达深奥的宗教义理

作为宗教服饰,氆氇堆嘎不仅要满足穿着功能,还要传达僧众修行的意旨,并协助僧人谨记修行的根本原则与目的。氆氇堆嘎剪裁中的“割截叠压”法,便是佛教如法制衣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叠压割截制衣的目的旨在塑造僧衣的破相效果,让僧徒谨记对世俗贪欲的警戒,做到一心向佛。在堆嘎割截的形态上,其用三种面料便充分展现了佛教护法大象的头颅效果,尽显修行者的威严与庄重;而袖窿贴片“前显后隐”的状态,也与格鲁派修习中“先显后密”的思想相吻合,恰好体现了宗喀巴活佛宗教改革对僧衣设计的思想要求。而在氆氇堆嘎的裁剪方式中,其腋下的三角补片为平面建构立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满足了袖窿的造型需求,又强化了僧衣的宗教内涵。可以说,氆氇堆嘎的裁剪方式将佛教的思想意涵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僧侣修行的外在助缘。

结语

通过对藏地氆氇堆嘎剪裁方式的考究,我们发现,以平面建构立体的剪裁方式是其最具智慧的地方。这集中体现在氆氇堆嘎衣身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堆嘎前腋位置因斜剪切口而内转形成的侧面造型,随即便将堆嘎二维的前、后身片转化为前、侧、后三维结构;又如其“腋下三角补片”不仅弥补了内转氆氇所造成的缺量,又使窿底造型立体化,这些都是对中华传统剪裁术的传承。而由氆氇切口以上裁片所形成的外张造型,恰与藏传佛教的改革思想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藏族僧众的造物智慧。氆氇堆嘎裁剪方式中的“平面建构立体”与“腋下三角补片”,都是基于氆氇窄幅特质的裁剪方法,是布幅决定裁剪与求整计算的结果。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没有脱离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的设计传统,并在继承中有所发扬与创新,成为中华裁剪宝库中的典型范例之一。这对当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注释:

① 李土生著:《土生说字》第23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187 页。

② 巴· 赛囊:《拔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年,第11 页。

③ 罗桑开珠著:《藏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 年,第135 页。

④ 丹杰林寺是桑耶寺属寺,为宁玛派寺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

⑤ 刘瑞璞、陈果、王丽琄著:《藏族服饰结构研究》,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23 页。

⑥ 刘瑞璞、刘维编著:《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年,第272 页。

⑦ 乔志霞编著:《中国古代高僧》,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年,第60 页。

⑧ 郑堆主编:《中国因明学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 年,第470 页。

⑨ [西汉]戴圣撰,[东汉]郑玄注,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深衣》,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1134 页。

猜你喜欢

袖窿幅宽剪裁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基于力学原理的袖窿结构设计方法
全成形毛衫袖窿成形工艺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论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基于胸围变化的新原型及其应用的袖窿结构特征分析
河北通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4JS系列产品
保定市鑫飞达农机装备有限公司
时尚解码
河北中农博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农机购置补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