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雅玩与雅趣
2023-03-29编辑整理邹孝听
编辑整理 邹孝听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其实很多人的家里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那便是我们的书房。茶香墨韵,书里芳华。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进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宛如到了一片净土。
很多文人雅士的书房不仅有很多书籍,还有不少主人收藏的风雅之物,其中不乏一些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案头清供,体现出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学识修养以及文化品位,骨子里的风雅一览无遗。
风雅之物1——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因原产于江南地区太湖流域而得名,其体型较大,孔洞繁密,形态浑然天成。初看丑怪奇崛,细品野趣横生,自然秀美。古代皇家园林、私人园林,都以拥有一座好的太湖石为雅。其实太湖石不仅在园林中真实可观,妙趣横生,在文学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联想与审美想象。在丰富悠远的赏石文化中,历代诗人、画家、作家把太湖石放在首屈一指的位置。时至今日,不少文人雅士还会搜罗太湖石以做收藏和案头清供。
无论是园林中真实可见的太湖石,还是文人笔下极力表现的太湖石,太湖石成为中国文人特有的审美情结,它既包括写实中“瘦、漏、皱、透”的风骨相貌,更凝结了写意中“美”“妙”“味”的生动气韵。除了园林、诗词、元杂剧中太湖石的形象,在绘画、雕塑甚至书法中也表现出太湖石与众不同的另一面,或借助太湖石的外形在绘画中创造意境,或借助太湖石的神韵在书法中锤炼笔力。太湖石与中国文人相息相通,历代文人借此彰显君子之雅致。事实上,它不仅是中国文人的人格写照,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敦厚积淀,太湖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思潮、掌握中国美学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风雅之物2——书画
中国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近些年来,中国书画以其丰富灿烂的文化性与艺术性长久以来占据了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的半壁江山,书画的独有价值与艺术品的升温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字画这个行业,而它的价值也正在一步步走向市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俗话说: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书画收藏不只是兴趣,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气质内涵的体现。书画能彰显出主人的生活品位与情操,好的字画作品,亦能体现出主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远观古代,像曹操,酷爱书法,即便在战争年代,也常常半夜起床,观摩欣赏各种书法作品,以此放松身心;像李世民,会聚八方书法能人,常以书法衡量大臣心思与气节,也以此与众人同乐,愉悦身心。放在当代来说也是一样的,好的书画,挂在屋中,时时欣赏,亦是一种雅趣。
书画作品的价值在鉴赏家的眼里,是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因为他们认为,书画是内外兼修的,透过字画,可以观其性,观其行,还能了解他在文学上的修养。通过一幅画,鉴赏家可以和画的作者进行对话,想必这就是收藏书画最扣人心弦的理由了吧!
风雅之物3——都承盘
都承盘,作为古代文房中的一件器玩,与书箱、笔架、笔筒、印盒等其他的文房用品一起,成为古人精心布置的书房内的雅器。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写道,都承盘又叫“都丞盘”“都盛盘”或者“都珍盘”。从命名中可以看出,这种小家具主要在于收纳功能,用以收放笔墨纸砚等文房家具,以及玉器、文玩等案头小器具。
据悉,都承盘主要流行于明清时代,特别是到了清朝,都承盘的设计种类变得愈加丰富多样,有的是单层的,显得简约大方。有的是多层的,还带有抽屉和暗格,更加美观实用。
常见的都承盘体型不大,多为方形结构,上下两层。上层通常由四面栏杆造成“风车式”,用以盛放笔筒、印盒、小器玩等物品;下层通常设有两具抽屉,用以盛放印章等小型文房器物。还有的都承盘精妙地安装了机关,采用推入式方法开启柜门,推入两边抽屉则可合上都承盘,不需要把手和拉环。这些细节的设计,都显示出古代高超的家具制作工艺技术。
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藏品可以看到,都承盘主要采用黄花梨、紫檀、乌木、老红木等珍贵木材,都承盘得以成型流传数百载,至今仍倍受推崇,其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风雅之物4——花草植物
古代文人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寄情于其他事物之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无一不是传达自己的高尚情趣。陶渊明喜欢菊花,在《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予独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在古代文人眼里,花草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盆有内涵的绿植,是与主人精神相通的。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树一叶一菩提,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的植物吧!
春风正在此花边,菖蒲自蘸青溪绿。文人对菖蒲的喜爱始于宋代。菖蒲不沾污泥,仅凭净石与清水即可生存,这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本就是一种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精神象征;
有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竹子太大,也不好搬进室内,所以文竹成了文人雅士更适宜的选择,竹子虚怀若谷,品行高洁,深富内涵;
中国文人向来寄情于大山水,又喜欢清新文艺小天地。袖珍迷你的碗莲在书房、案几方寸之间尽显素雅之境;
历经上千年的历练,苔藓形成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低调静谧的气质,文房里那种绿茸茸、碧茵茵的苔藓景象,令文房充满生机;
兰花姿态优雅,刚柔并济,花开淡雅,清香不浊。即便是不开花之时,寥寥几株翠兰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置于案头之上,不失为一件活的艺术品。
风雅之物5——瓷器
长期受到始于宋代美学、经明代文人反复描述的“雅宋”古陶瓷鉴赏观念影响,一代又一代文人案头桌几上总少不了瓷器清供,各色各样的瓷器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
在瓷器的审美上,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叶窴《坦斋笔衡》有记载,从“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的秘色窑器,到命汝州造青窑器“为魁”,崇尚器物于淡中见浓、浅中显深、平中寓奇,不炫耀技巧,不使人惊诧错愕,单纯、简练、含蓄正是文人审美主张的精神。
遵循这一原则,抛开文房里的实用器物,作为文人案头的瓷器清供,宋瓷成了当仁不让的主流。相对于唐代艺术的富丽、华美,宋人将审美标准推进到一种精致、深沉、纯熟的境界。其造型、色彩、质地、装饰还共同体现着与中国文化相通的特质:敦厚内敛、优雅含蓄、文质彬彬,牵动着后人对于古典的持守与传承。
从北宋汝窑,到南宋官窑、哥窑、龙泉窑,包括建立明清两代御窑厂的景德镇,都先后烧造仿古瓷器。这类瓷器造型古朴,釉色莹润,成为宋之后文人桌头案几的理想清供。
明代文学家张德谦在《瓶花谱》中写道:“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亦可供插花之用。”
在张德谦的描述中,如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穿带壶这样的古壶,堪称书室插花清供妙品。明代后期瓶花学的兴起对仿古瓷器的流行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遵生八笺·瓶花三说》《瓶花谱》《瓶史》等瓶花谱录,正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社会审美思潮的反映。花器与瓷器的结合,使文人对书房中的仿古瓷器有了更多的瞩目。
风雅之物6——古琴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勾勒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素琴是通身光素无花纹的琴,合于淡泊清净的心境。古人讲琴作为“君子养修之物”,其作用是“修身理性,返其天真”。
琴棋书画,琴居四雅之首。琴,是古代文人身边必不可少之物,也是书房最重要的雅器之一。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亦是生活中富有雅趣的一景。
书房乐器体现主人的内在修养、对音乐的审美取向和传统礼乐文化的认识,在众多乐器之中选择古琴,是因为琴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先贤都对琴进行过阐发和赞颂。琴的造型和制作理念已超越了单纯的乐器,琴艺也超越了音乐本身而上升至道的境界。琴是正声和雅乐的代表,以其清和中正的音乐品格合于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在琴的学习过程中也对习琴者的身心产生正面影响。
因此,书房乐器首选古琴当之无愧,一架古琴,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不俗的闲雅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