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闲话“兔儿爷”
2023-03-29袁文良
袁文良
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即民间所说的“兔”年。面对人们欢度节日的喜庆氛围,在北京度了儿童时代的我不禁想起了小时过中秋时所玩的“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传统玩具,在天津、山东等一些北方城市也深受人们欢迎。作家老舍在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作了详尽描述:“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不过,“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当初是中秋节时用来祭月的。明代诗学苏轼的纪坤在其《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末清初学者陆启浤所著的《北京岁华记》中也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至于说“兔儿爷”的来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为感谢或是纪念她,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并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予以祭奉,感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这种节令习俗也传入宫中,皇家贵族也按民间习俗于中秋之夜祭奉“兔儿爷”,故而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兔儿爷”的作坊与店铺。特别是清代,从北京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到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兔儿爷”。而位于朝阳门外东岳庙瞻岱门前的“吉兔坊”,作为官家指定的制作工坊,堪称北京“兔儿爷”第一坊,每年都要制作上万尊“兔儿爷”。不过,当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成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直到清光绪年间,市面上的“兔儿爷”形象包罗了生活的万象,不仅有金甲红袍、端坐于莲花塘上的正统型,也有脸谱穿戴、身段神气的戏曲型,更有趋于社会时尚、反映社会众生相的生活型,因而更受人们喜欢。清末民初学者徐珂編撰的笔记集《清稗類鈔》在“时令类”一编中就记载说:“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
然而,由于民间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而祭奉“兔儿爷”的时间又恰逢中秋人们祭月之时,因而祭奉“兔儿爷”也就多由妇女承担。由此,有人家的男主人便在过年时祭奉“兔儿爷”,并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逢年过节时,每家都要请一尊新“兔儿爷”回家祭奉,以示对“兔儿爷”的尊敬。平时在乔迁、嫁娶、开张、生子等喜庆日子里亲戚朋友间也会送上一尊“兔儿爷”表达祝福。至于说当时的孩子们,大多都是跟在大人身边模仿大人的祭奉动作,故店铺街市也就出现了专供儿童祭奉用的“兔儿爷”。清代乾隆年间杨柳青印制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幅“桂序升平图”,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儿童拜兔爷儿的情景:图中兔爷儿高坐案上,西瓜、石榴、桃和月饼供放于前,两童子跪拜,一童子击磬,神态动人。而当“兔儿爷”演变成一种儿童玩具后,市面上便出现了各式各样会活动、能发声的“兔儿爷”。学者沈太侔所著的《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有一种能动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在当时的济南府也有一种会动的“兔儿爷”:在其脑袋和身体的连接处内置有一根弹簧,摇头晃脑的更受大人小孩的喜爱。
现如今,“兔儿爷”在北京仍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且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的形象大使,北京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对外交流文化礼品。过节时如果给孩子们讲一讲“兔儿爷”在人间遇到困难时下凡间帮人们度过难关的故事,无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