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本科生科研方法掌握现状调查分析
2023-03-29■刘鹏,潘越
■ 刘 鹏,潘 越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1-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从本科生这一源头抓起,认识到“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研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指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借以得到结论性的规律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具体方法,是决定科研能力高低的关键要素[3]。
目前大多数研究探讨学生本身科研意识和外部环境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的影响[4-5]。研究表明当前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不足;学生的科研意识缺乏;学生科研训练缺乏,科研能力低下;学校对学生的科研管理不成熟,本科生从事科研的客观条件不足等。然而,对于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的内部原因,即从学生本身出发,学生是否掌握参与科研活动的核心本领——科研方法并没有作详细探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体现核心科研能力的科研方法为切入点,分析山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基本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方法掌握情况,并探讨如何以科研方法为培养切入点,切实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8573份,回收5918份,回收率为69%。经人工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676份,有效率为79%。考虑到大学一、二年级没有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本训练,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以大学三、四年级为主要对象,其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样本分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测查两个方面:本科生基本的科研认知和具体科研方法的掌握现状[6-8]。对于本科生基本科研认知,采用“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参与科研的意愿”“参与科研的动机”“参与的科研活动类型”“参与科研遇到的最大障碍”5个题测查。从“文献检索与选择”“文献阅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呈现”“论文写作”5个方面测查具体科研方法掌握情况。
为了弥补封闭式问题问卷描述呈现问题单一、局限的不足,本研究还利用开放式提问、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其分析与讨论将会出现在结果部分,以与定量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二、结果
(一)基本科研认知现状
从表2中的数据可见,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认为大学期间参与科研活动非常有必要,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进一步地对学生参与意愿的动机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或老师的要求下参加,其次是为了读研或者获得加分荣誉,出于个人兴趣的仅占19%,说明目前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我们对科研的重视程度高,在学生中的宣传有一定的成效,但科研兴趣是从事科研活动的持续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科研热情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对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类型的调查中发现,占比最大的是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还有23%的同学表示没有参与过科研活动。这与陈恬恬等人[5]的研究结论相近,可见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形式较单一,可能并没有在科研活动中收获较系统完整、科学严谨的科研训练。而在学生自述未参与科研活动的原因及障碍中发现,没有人指导、不清楚具体如何做占比最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希望与老师多交流指导,尤其对于科研方法,在具体如何做科研方面给与更多的指导和帮助。这说明我们在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科研信息,传授实际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方面还有很大欠缺,而这可能是目前导致本科生科研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的关键。
表2 科研基本认知现状
(二)文献检索与筛选
为了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对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的现状,本研究拟从文献检索与筛选、文献阅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呈现、学术表达等5方面对大学生的科研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对于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的掌握情况,本研究主要从检索文献的途径和筛选文献的依据两方面进行测查。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学生检索文献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知网,应用外文网站搜索文献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大约60%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检索文献的途径是其他非学术性的检索网站。在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选择筛选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杂志的发表年份和杂志级别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大部分学生对文献的引用频率关注度较低。由此可见,学生对检索文献的工具类型及其功能的掌握、应用还不是很全面。在文献筛选方面,学生对如何根据自己目的筛选合适的、高质量的文献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图1 文献检索途径
图2 文献筛选途径
(三)文献阅读
学会做阅读文献,提高阅读文献质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9]。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无论哪个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文献进行大致浏览或选择性阅读,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通读全文,进一步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性阅读的是摘要部分,并且表示读完摘要后,可以基本理解整篇文献(见图3—图5)。为了验证大部分同学在只读完摘要后是否可以基本理解整篇文献,我们随机抽查了30位同学参加文献理解程度测试,要求其阅读我们给定的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并完成相应的文献理解度测试题。结果发现学生的得分较低(70%学生低于60分)。这提示学生对文献理解程度的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且差异较大。因此,这一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具体科研方法教授和学生掌握情况的把握方面可能还不是很准确,在对学生掌握科研方法的测评方面需加强和反思。
图3 文献阅读方式
图4 文献阅读内容
图5 文献理解程度
(四)研究设计
对于研究设计方面,本研究主要采取开放性问题,从研究框架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掌握及研究计划安排三个方面考察。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约80%)针对科研题目进行研究设计时存在困难,主要包括对于设计研究无从下手、整体研究思路不清晰、针对研究问题选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或方案去实现不清楚。进一步我们发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方法的掌握较欠缺,只是泛泛知道研究方法的名称,而对其原理、主要测量指标、操作要点、应用领域等关键要素并不清楚,因此在研究设计时有较大困难,进而对研究计划安排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思路。
(五)数据分析与呈现
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呈现表达能力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具体表现为数据复杂无从下手,并且不熟悉统计工具(见图6和图7)。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数据处理的具有困难及其原因,我们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无法将实验目的与实验数据相联系,因此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处理数据,没有思路,由此导致多数同学表示“数据复杂,无从下手”。另一个反映较多的困难是不熟悉统计工具。通过深入访谈我们了解到,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学校都设置了针对本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表示学习起来较困难,学习效果比较差。进一步询问发现,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练习较少,存在“老师带着会,不带着不会”的现象,没有真正掌握和理解数据分析原理和思路。此外,数据的呈现表达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掌握的画图工具较少,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合理地、恰当地将数据呈现出来。因此,以上调查结果提示,在科研方法的掌握方面、数据处理和分析呈现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短板,对各专业开设的数据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需引起学校和教师的思考。
图6 数据分析
图7 数据呈现
(六)论文写作
在论文写作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一般了解。并且所有年级学生都表示缺乏分析论证能力和学术性语言表达是自己论文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见图8和图9)。开放性问题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本科期间没有发表学术论文,并且不懂得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对于科研论文撰写的技巧更是知之甚少。
图8 论文写作了解情况
图9 论文写作学术语言理解情况
三、启示与建议
第一,加强学校引导和管理。在学校层面,一方面拓展科研信息获取渠道,丰富科研活动类型,另一方面设置科研培养目标,增加科研考核。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细化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培养目标,明确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科研驱动力和教师积极性。
第二,开设本科生“科研方法”类课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掌握和理解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在国内,绝大多数院校并没有面向本科生开设系统的“科研方法”类课程,忽视了本科生基本科研方法的掌握[10-12]。因此高校应增设“文献赏析”“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呈现”“论文写作”等系统的“科研方法”类课程,系统全面地训练学生基本的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第三,重视“科研方法”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虽然目前高校设置了“数据统计”“研究方法”等一些科研相关课程,但在教学方法上有较大不足,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差,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科研类课程的教研结合、研究探索的特点,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辅助其学术表达的探索型教学方式[13]。虽然目前高校在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上已颇有成效,但对于特定课程,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思考和探索仍有较大不足。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即是教师[14-15]。因此,提高授课教师科研训练课堂化意识,积极反思实践路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在认识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重要性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基本科研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在科研训练中更有效地提高综合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