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2023-03-28周晨亮
周晨亮
城市,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依托,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既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舒心,又能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北京老城区的改造,无疑是一种有效探索。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同时留住乡愁。城市不光有形,更会有神。
过去,登鼓楼南望,眼前的地安门外大街车水马龙,两侧或古朴或现代的店铺、青砖灰瓦的平房院向东西依次延展。当视线拉近,定睛细看,却总能看到一些突兀的建筑,各式各样的鸽笼就是一种。
它们是鸽子们的家,却也是与中轴视廊景观不协调的部分:通常搭建在平房的屋顶,一般为方形,大小不一,有的高出屋脊、有的宽超屋面。鸽笼的颜色更是各异,蓝、绿、灰、白各凭喜好;用料也不相同,有的是粗劣的钢丝网笼,有的是盖了石棉瓦的简易房。这一切,与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的中轴视廊整体景观格格不入。
鸽子对于中轴线申遗意味着什么?究竟要不要留住鸽笼?最近两年来,这一直是庞书经和他的同事们思考的问题。庞书经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规划所所长,负责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他的一项任务正是让钟鼓楼片区的天际线更协调,其中就包括改造鸽笼。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承载,也是一种精神的载体。“鸽子是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悠扬的鸽哨是北京城市的声音,‘楼鸽翔集’更是中轴线的历史记忆。”走访了钟鼓楼畔的多位鸽子户,深入系统研究后,庞书经团队认为,鸽子是老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中轴线景观价值的侧面体现。国际社会也支持倡导保护活态文化,因此中轴线上要留住鸽子、留住鸽哨声。于是,庞书经团队通过上门请教,与鸽户携手改造鸽笼、调整第五立面,一个个鸽笼变得安全、科学,与城市风貌相融和谐。
从“提供完图纸就完事儿”到自称“做鸽舍的小庞”,庞书经成了半个“鸽子通”,经过这次“挺颠覆的经历”,他深感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北京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的有效抓手。“以前做规划只和图纸打交道,但现在不一样了,天天要走街串巷、和人打交道,会感觉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庞书经说。
街巷整治对于由纵横交错的胡同组成的老旧社区来说难点不少。旧鼓楼大街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关键点位,在整治中要求更为严格,标准也更为精细,而负责推进工作的旧鼓楼社区更是感到责任重大。舊鼓楼社区党委书记朱静文经常给大家鼓劲:“要有讲好中轴线故事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这种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就是服务好居民。”
76岁的社区居民崔秀英自幼就生活在鼓楼附近。“在我小时候,钟鼓楼之间的空地还是个市场,当时热闹极了。”如今,记忆中的市场已经焕然一新,变成周边居民健身休闲的活动广场。经过整治后的旧鼓楼大街面貌也焕然一新,海棠角样式、冰盘檐组合的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随处可见。封闭的绿地全部打开,穿行其间的花园散步路串联起妙缘汇聚、林荫小憩、花间竹影、藤萝莺语、重楼绮望、嘉木入画6个节点,让像崔秀英这样的老住户有着不一样的归属感。“胡同变美了,心情和生活也跟着会美起来。”崔秀英自豪地说。
“我们家门口就是中轴线,守好家门口就是守好中轴线。”这是社区老街坊们的心声。为了巩固地区环境,提升治理水平,旧鼓楼社区还成立了中轴卫士志愿服务队,每天十人上岗,一边负责维护街区环境,一边义务为南来北往的游客们讲解中轴线文化。
“我一直相信环境养人,也希望能通过社区建设带动家园建设,让生活和工作以及路过的人都爱上这里,让社区居民为生活在这里而感到自豪。”朱静文说。
百姓是中轴线的守护者,也应是中轴线价值的受益者。正如《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明确提出的第三个保护重点:发挥遗产综合保护效益,促进老城整体保护,通过遗产保护最大程度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促进遗产保护区域内外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老城整体保护。
东城区安定门街道钟楼湾社区的草厂北巷,彭德茂一家三口在这儿住了26年。登高俯瞰,这一片胡同院落大多房屋基础设施落后、居住面积逼仄。
“胡同空间小住户却多,我们家总共就20平方米。儿子没结婚前,我们三口挤在一起住。窗户朝北终年不见阳光,上厕所都得挤公厕,一直盼望着能改善居住条件。”彭德茂说。
2021年3月15日,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项目启动,钟鼓楼附近787户居民可根据个人意愿,不用等到整院腾退,就能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中轴线沿线首个申请式退租项目。彭德茂第一个报了名。他说:“听了刘指挥细致的政策解读,打消了我之前的顾虑,最主要的原因是确实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
彭德茂提到的刘指挥,就是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刘维岩表示,工作组根据片区划分工作小组,以“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为理念,尊重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信息。遵循减法原则,“一户一方案”,用综合整治的“减法”,保护文物古迹,打造美丽中轴线的“加法”。
前门东,坐落着北京唯一一片与中轴线南北走向一致的胡同群,也是老城文化精华区之一。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的草厂胡同经过治理后,以古朴风貌惊艳回归。五颜六色的立体花“爬上”墙面,仿古的“外衣”套上墙边的空调外机,枕木和老石材交错的步道,精致摆放的鲜花绿植,可谓三步一景观,五步一画卷。
自2017年启动的草厂地区整治工作,主要包括保护胡同风貌,实现雨污分流,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拆除私搭乱建,提升胡同景观等。
“在胡同里生活了快40年,过去抬头见电线,现在抬头见蓝天白云,低头见鲜花绿植。”草厂四条居民丁淑凤站在自家门口说起了近些年胡同的变化。针对胡同整治工作,相关部门多次征求居民建议。“胡同怎么设计我们居民自己说了算。”
2020年,通过街道有序组织,结合居民自主报名等方式,前门街道启动“美丽院落”建设项目。前门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田宇介绍,2020年改造完成9处试点院落,2021年完成13处院落,2022年又确定了5处,目前正在推进整治提升等工作。
“美丽院落项目集合了清华同衡、北建院、北工大、北建工等多家专业技术团队,分别负责不同院落的方案设计工作,为实现定制设计和‘一对一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田宇说。
试点院落各具特色、古色古香,且多处院落属于历史建筑和保护院落。草厂头条3号院门廊的墙面看着是由尖尖的水泥浆覆盖,凹凸不平,摸起来却很圆润。“这里的常住居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项目经理张喆说,“起初我们也不确定,请来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专家一起勘察,发现这种工艺与故宫宝蕴楼外墙所用工艺相同,名为‘堆灰掸浆’,在北京老城的四合院非常少见。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国,非常具有保护价值。”在打造美丽院落的过程中,小院门廊里原有的堆物堆料经清理后,“堆灰掸浆”的老工艺终于露了出来。
为了尽可能保留传统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生活场景,张喆说:“以草厂四条26号院的设计为例,该院落空间狭长,空间利用率不高,日常晾晒、收纳等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在与居民充分沟通后,合理划分了通行路径和种植绿地,把单调乏味的‘缝隙’设计成步移景异的庭院。”
如今,生活在这个院落里的丁淑凤平时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街坊邻居们的日常生活拍成小视频并分享在互联网上,“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在老胡同的新生活!”丁淑凤竖着大拇指说。
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离不开居民们的支持和参与。“小院议事厅”是草厂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如今已经有11个年头了。
北京东城区草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會主任李峥介绍说,在“小院议事厅”,你一言我一语,一次次热烈的“头脑风暴”中,社区工作者听到了居民的真实需求,居民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这些年,小院议事厅扩大了议事范围,更多地参与到了社区治理和决策当中。这些年,通过小院议事厅的协商,胡同里增加了夜灯,安装了扶手,增加了环卫车,实施了垃圾分类。居民们越来越踊跃地参与议事,越来越多的邻里街坊愿意站出来,为自己“代言”,一支“热心肠”的居民议事队伍在不断壮大。
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胡同里的老北京记忆和文脉得以保留和传承,老胡同的居民过上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