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是怎么火起来的?

2023-03-28林屋公子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孙武兵法孙膑

林屋公子

近期,正在热映的电视剧《狂飙》,让《孙子兵法》又火了一把。高启强作为一个从鱼贩子蜕化为“黑老大”的角色,手拿一本书皮被翻烂的《孙子兵法》,说“每次看,都有些新的体会”,甚至还写读书笔记。当然,高启强不是纸上谈兵,也会活学活用,面对敌人李有田的溃败,他对小弟引用了一句《孙子兵法》的名言——“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意思是面对走投无路的敌人,应该适可而止,给他们一线生机,才能避免殊死抵抗。

现今,不少书商打着“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的广告词,借助高启强的热度来销售《孙子兵法》。其实,与其说《狂飙》带火了《孙子兵法》,不如说《孙子兵法》自带热度而被《狂飙》借用,毕竟《孙子兵法》到今天已经广泛流传了两千多年。那么,《孙子兵法》在过去这两千多年里,是如何不断火起来,成为畅销书籍的呢?

“兵家《论语》”的诞生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本来是齐国人,因为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而见于吴王阖闾。阖闾让孙武试着训练宫女,宫女一开始以为玩闹,孙武在三令五申无效之后,处死领队的二妃明正军法,这支队伍终于被训练得足以赴汤蹈火。阖闾虽然一开始很不高兴,但最终接受了孙武,任命他为将军。后来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都是有孙武参与的功劳。

不过,后世也有人质疑孙武并非《孙子兵法》的作者。南宋学者叶适就说,孙武作为吴国大将,但春秋史料最为翔实的《左传》却没有记录,孙武应该是虚构人物,《孙子兵法》是春秋战国之际隐者之作。明代松筠馆主人认为,《孙子兵法》始于孙武所创,由孙武后人、战国前期军事家孙膑最终完成。清代学者牟默人则认为,孙武即吴国名臣伍子胥,《孙子兵法》实为伍子胥的作品。近代日本学者斋藤拙堂指出,《孙子兵法》即为孙膑所作。

1973年,大量汉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其中就有一批《孙子》文献。这些《孙子》包括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还有一些明显与孙膑有关,应该是《孙膑兵法》;此外还有若干篇也被命名为《孙子》,但无法确定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一般认为也属于《孙膑兵法》。学者李零据此认为,战国时期存在一个“孙子学派”,《孙子》是他们关于军事思想的记录,成书时间大概在战国中期。但某些内容可能在春秋末期就已经产生,而且不排除孙膑也从中参与过整理。

总而言之,古今学者虽然对孙武身份有所争议,但还是相对一致地认为,《孙子兵法》的内容,整体反映的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前期的军事思想。而这段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其中一大表现就是作战方式的变化。在商周时代,当时各国人口比较少,交战方都讲究贵族的“军礼”,以征服而不是毁灭对方为目的。所以当时作战都是堂堂正正,双方阵型排列完毕才发动攻击,而且不攻打对方的伤者,不擒获对方的老者。

这样看来,商周时期是没有兵不厌诈的“兵法”存在的。而这样的情况,在春秋时期得到了改变。所谓“春秋无义战”,越来越多的诡诈被搬上战场,比如著名的“曹刿论战”等等。不过,尽管越来越多的军事计谋出现,但仍然没有诞生出系统的兵法。究其原因,在于春秋前中期的学术都是官方教授,还遵循西周以来的“六艺”传统。这种情况直到春秋后期才改变,那就是孔子开始教授私学。战国时期私人教学更加自由,进入了所谓的“百家争鸣”时代。

战争到了战国时期也更加残酷,春秋时期还保留一丝温情脉脉,而战国都是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以兼并对方为目的。兵家“孙子学派”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应当就有孙膑,他整理了家传的军事思想,自己进一步发挥创作,后来又经过他的后学整理,这样才有了一系列《孙子》著作的诞生。其实,当时还有个比孙膑略早的军事家吴起,他的后学“吴子学派”也创作了《吴子》一书。《孙子》《吴子》是战国中后期武将往往相提并论的著作。

虽然《孙子兵法》内容比较简洁,仅有一万多字,但它阐述的都是宏观的战略理论,而且逻辑也比较严密。如果《孙子兵法》内容真的来源于春秋末期,那么它实际上还占据了先来的优势。后来的《孙膑兵法》和《吴子》等兵书,只能在具体的战术方式上发挥,而无法超出《孙子兵法》的理论。所谓战术方式会过时,而战略思想不会,故正如孔子作为儒家至圣无法超越,孙武作为兵家至圣也无法超越。《孙子兵法》,实际上就是兵家的《论语》。

《孙子兵法》的地位提升

虽然《孙子兵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战国秦汉时期的兵家著作也不少。根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两汉之际的兵书可以分为“兵权谋”“兵阴阳”“兵刑势”三类,而在第一类“兵权谋”中,开头记录的就是“《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和“《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前者自然是《孙子兵法》,后者是《孙膑兵法》。整理者把《吴孙子兵法》置于卷首,明显是认可《孙子兵法》的内容和地位,而且明确把《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为二书。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吴起列传》和银雀山汉简《孙子》,还有青海大通孙家寨汉简《孙子》,都说《孙子兵法》十三篇。但在《艺文志》里,《孙子兵法》居然多至八十二篇和九卷,这明显是因为《孙子兵法》的声名鹊起,所以汉代仍然有后学在为其添加内容。这样一来,虽然扩大了《孙子兵法》的篇幅,但实际上却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也为后人辨别真正的《孙子兵法》增加了难度。整体而言,此时《孙子兵法》地位已经位列汉代诸兵书之首了。

东汉末年,《孙子兵法》地位得到根本性提升,这与我们熟悉的一个大人物有关。他就是曹操。曹操本身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文学家、诗人,《孙子兵法》自然是他非常关注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曹操犀利地发现《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里,不少篇目的思想内涵明显不如其中的十三篇。曹操认为,这十三篇才是最有价值的《孙子兵法》原本。于是他将这十三篇从八十二篇抽出,而把剩余篇章和《孙膑兵法》放一块,称为《续孙子兵法》。

东汉时期,学者有为古书作注的习惯,《孙子兵法》自然也不例外。曹操在阅读古注后感慨,过去的人没有很好理解《孙子兵法》,注释过于繁琐而且偏离了原书的主旨。于是,曹操决定自己把《孙子兵法》注一遍,注释力争简明扼要,方便后人能够读懂。当时除了曹操之外,其实也有不少人作注,比如曹操心腹谋臣贾诩。但他们这些注本,与《续孙子兵法》的命运一样,在后世都亡佚了。这除了与曹操本人地位有关外,当然也与曹注内容质量有关。

曹注《孙子兵法》,实际上就是今本《孙子兵法》的前身。唐朝仿照孔子的“文庙”设置“武庙”,以姜太公吕尚为武成王,孙武为“十哲”之一,地位虽不突出,但《孙子兵法》的作品却是实在的。唐人注释风气也比较盛行,大诗人杜牧也为《孙子兵法》作注。北宋因为武力不盛,更加注重兵学,宋神宗时官方钦定《武经七书》,为首的就是《孙子兵法》。宋人也有不少為《孙子兵法》作注。宋人还将从曹操至当时的十一家注整合编辑,也就是《十一家注孙子》。

因为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孙子兵法》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时至今日,《武经七书》本《孙子》与《十一家注孙子》,仍然是并驾齐驱的两大传世本。而《孙子兵法》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除了兵法可以长期运用于战争外,同时在其它领域也被广泛借鉴。所谓商场如战场,战国大商人白圭就说自己经商之道取自《孙》《吴》兵法;而在管理学等现代学科里,也处处可见《孙子兵法》的踪迹。这正是《孙子兵法》的无穷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孙武兵法孙膑
兵法大师
《孙武专题研究》
孙膑与庞涓
愚人节防骗兵法use起来
聪明的孙膑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孙武故里今何在?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简介
孙膑和《孙膑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