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丰收的喜悦拂过东盟的田间地头

2023-03-28唐琪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乔乔袁隆平老挝

□ 文/本刊记者 唐琪

金黄稻田,籽粒饱满,沃野高产,农机驰骋,丰收粮颗粒归仓……走到东盟的田间地头,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让东盟百姓喜笑颜开。

从浇灌农田的民生工程,到焕发希望的农业技术,再到枝繁叶茂的骨干人才,中国让丰收的喜悦拂过了东盟的田间地头,让幸福之种播撒在了百姓的心田。

灌溉农田与心田

农业兴,离不开基础牢。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不断加深,东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赢得了质的飞跃,让东盟百姓收获了一份份民生大礼。这些民生工程惠民又暖心,滋润着农村大地的广袤田野,催发了农业生产的勃勃生机。

旱季稻谷产量居然比雨季还高?在老挝甘蒙省的农平村,这一幕早已不是新鲜事。村民卓坎笑着说:“这都得感谢中国帮助我们修建的灌溉系统。之前碰到雨季,雨水时多时少,对水稻生长很不利。但有了灌溉系统,水源稳定充足了,稻谷产量也提高了,雨季每公顷收获4吨,旱季能达到5吨。”

卓坎提到的灌溉系统,便是中企负责承建的南腾二号电站尾水三号闸门灌溉项目。该项目包括主、干、支三级渠系和排水渠,全长约101公里,灌溉面积达2800多公顷,2015年建成后极大改善了灌溉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并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类似的场景,不止在老挝。在柬埔寨磅清扬省城的巴里布区,村民过去每逢旱季都要经历严重缺水,但在中国援建供水项目启用后,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49岁的村民明索恩开心地说:“以前在旱季,我们要到两三公里外的池塘去取水,或者从卖水商人那里买水,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干净的水,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

而同样受益的,还有菲律宾的“北部粮仓”。在这片以水稻和玉米种植为主的产区,中企承建的奇科河灌溉工程项目为这片千里沃野送来了生命之源。水渠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农田,为附近8700公顷土地带来滋养,极大地提升旱季作物的产量,使周边22个村落中的近5000家农户受益。

01/在中菲农技中心工作的菲律宾农民(图源:新华社)

民生工程灌溉了村民的农田,也滋润着他们的生活。近年来,老挝农平村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果树、鱼塘等还让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村民巴侬感慨道:“我们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学费犯愁,也不用去泰国打工了,我准备让儿子毕业后回来一起扩大种植规模,开发特色农产品,一家人一起打拼,过上好日子。”

无论是在老挝、柬埔寨,还是在菲律宾,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共绘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蓬勃发展的图景。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地东盟,更多幸福笑容还将在田间绽放。

粮食满仓,丰收在望

仓廪实,天下安。中国在携手东盟繁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在培育高品质品种粮食方面成绩斐然。民以食为天,今天的东盟百姓正逐步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今天,后一梦想也正在逐步实现。走进东盟多国,能看见大面积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这些来自中国的“神奇水稻”为解决东盟百姓的“吃饭问题”带来了曙光。

菲律宾是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走出国门的第一站。过去,菲律宾水稻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于是从1998年开始,袁隆平院士曾30多次来到这里,与菲律宾人民合作攻关,共同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的杂交水稻品种,让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田野上扎下了根。

杂交水稻为菲律宾百姓带来了希望。多年以前,在菲律宾水稻收获的一个季节,袁隆平看到一位菲律宾农民抱着一捆刚刚收割、扎得结结实实的杂交水稻,就高兴地问他稻穗重不重,农民说很重。袁隆平又问他你高兴不高兴,农民说我很高兴。这个故事,袁隆平院士生前经常向身边人说起。

2001年,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成立,杂交水稻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研发与推广。在中菲友谊农场所在地马卢伊德村,94岁的村民马尼亚戈说:“十几年来,我一直与中菲农业技术中心合作,稻田里种过许多由中方专家研发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每公顷水稻产量从原来的三四吨提升到近11吨。产量上去了,我给农场的工人们都涨了工资。”

而如今,菲律宾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占菲律宾水稻种植面积的近1/4,每公顷的最高产量达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菲律宾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都能买到杂交水稻产出的大米。

粮食满仓之余,“良”食也在入仓。2015年,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落户”于老挝的金花村,让曾经的荒地如今瓜果飘香。村党支部书记开玛介绍说:“起初,村民们没有经验,我们就请试验站的中国专家介绍建大棚、备耕、灌溉、播种的相关知识,村民们大有收获。”

试验站为老挝村民带来了48个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农作物面积达2833公顷。经过多年发展,试验站已初步建成一个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新技术推广、农业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今天,这个不大的村子到处都在种植蔬菜,城里的批发商纷至沓来,金花村俨然成了老挝首都郊外的蔬菜基地。

让自己人带头致富

在农业领域,人才无疑是第一资源。中国与东盟深耕农业领域合作多年,帮助东盟国家培育出了一批批农业“骨干”,带领当地百姓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2020年1月初,乔乔珊结束了在广西的工作,启程返回缅甸。乔乔珊是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植物病理学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在2019年,她借助广西“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获得了到广西农科院工作一年的机会。

在中国工作了一年的乔乔珊,不仅提高了她在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技能,还强化了植物病理学方面的理论储备。“我将通过实践训练、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把来华所学所获分享给缅甸同事。”乔乔珊说,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服务更多缅甸农民。

据中方统计,2018年,缅甸有600余人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2019年达700多人,其中不少人选择在广西落脚。过去两年,共有9名缅甸籍青年科研人员来到广西科研机构工作交流,研究领域大多是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与农业密切相关。

而像乔乔珊这样因农业合作受益的人还有很多。2022年11月14日,中国(海南)—柬埔寨热带农业技术培训班拉开序幕。培训班以远程视频方式,由中国热带农业领域专家在海南授课,学员在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进行理论学习,并在柬埔寨当地的农业基地现场实践实习。

柬埔寨皇家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吉洪表示,培训班让柬埔寨师生们受益匪浅,为柬埔寨热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培育了栋梁之材。经过多期的培训,柬埔寨的农业技术人才逐渐枝繁叶茂,提升了农业技术水平,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稻飘香、黍金黄、豆荚鼓、谷满仓,在东盟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猜你喜欢

乔乔袁隆平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独一无二的乔乔
独一无二的乔乔
芝麻虎
向袁隆平致敬
乔乔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