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评析

2023-03-27

广西地方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工纪实动员

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很快沦陷,中国的交通主动脉粤汉铁路被日军切断。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开辟西南国际铁路交通线,以确保海外物资能输送到中国,使抗战得以持久进行。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于是紧急修筑。这两条铁路,均在广西边境要塞镇南关与越南铁路相连,因此,又被称为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铁路修筑的方法十分落后,主要工具为锄头、铲子、镐子、木推车、篾箕、箩筐等;另一方面,当时的战争局势十分严峻,许多工地时常遭受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这无法动摇中国社会各界的信心与决心。湘桂铁路于1937年动工,1939年通车;黔桂铁路于1939年动工,1941年桂段实现了通车。虽然由于修筑质量不高,加上战争环境恶劣,行车安全难以保障,运输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但毕竟为西南国际铁路交通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意义十分重大。其中的原因,与广西的战时动员有着密切关联。

1944年,由湘桂铁路南镇段路工管理处、湘桂铁路柳南段路工管理处、黔桂铁路桂段路工管理处联合编辑的《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付印。1948年,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将书名改为《广西动员百万协筑铁路纪实》。①为保存原始资料,本文引用资料仍统一使用《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这一书名。该书284页,共40余万字,图文并茂,详实记录了抗战时期广西动员百万民众修筑湘桂、黔桂铁路桂段的历史过程。正如该“纪实”编辑者在“弁言”中所言:“湘桂、黔桂两铁路,为西南交通大动脉,关系抗战至为殷切……统计本省连年为协筑两路工程,动员百万,共做土石方二千八百余万公方,征采枕木百万根,征查用地十余万亩(桂南段除外),采运工粮四十余万市担”。似此伟大贡献,“固赖奉行努力,民众踊跃应征,乐役奉公所致”。

一、《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的基本内容

《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共分为十二章,各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征工;第三章,工务;第四章,民工之保健;第五章,民工之训育;第六章,征工各县之考绩;第七章,工粮之采运接济;第八章,征用土地;第九章,征采枕木;第十章,会计财务;第十一章,重要公牍;第十二章,所得经验,外加“弁言”“附录”。每一章再根据需要分节介绍,例如,第二章征工分为“征工会议”“民工组织及管理”“征工各县应注意事项”“民工之待遇”“动员民工人数”“民工之生活”“民工缴资代工人数”等节;第九章征采枕木分为“征采枕木会议”“征采枕木区域及数量”“征采枕木价费之分配”“征采枕木施工程序”等节。所有章节,均以列举事实为主,例如,征工五级会议,分别介绍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重要决议;征用土地,分为宅地、田地、园地、山地、沙地等类型,每种类型再细分为五等,不同的土地类型及等级,有不同的征用价格,一目了然。各县筑路成绩,所有批次、带队者、人数、承担任务、完成情况等,完全用数据说明,非常清晰。重要事实的评析,多借用“他者”之语,以体现客观原则。

黄旭初题名的 《广西动员百万协筑铁路纪实》 封面

“纪实”除文字外,还有图约230幅,各种统计表约80个,此外还有歌曲、标语、口号以及大事记、媒体报道、广告宣传品等附录材料,能满足不同研究的需要。

该书编辑者主要为桂越国际铁路各段路工管理处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从事铁路建设事业,了解部门情况,熟悉自己的队伍和工作,能及时获得有关材料,并及时解决编辑中存在的问题。苏诚负责撰写“弁言”,据此判断,他应是“纪实”的总编,从其履历可知,他曾担任过湘桂路南镇段、柳南段和黔桂路桂段路工管理处的副处长,也就是说,桂越国际铁路的两条路线他都曾参与过建设,而且是重要的领导者,这种经历,决定了他对桂越国际铁路的整体建设情况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能较准确地把握“纪实”的编辑框架、原则与方法。

全书围绕着桂越国际铁路修筑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组织内容,主要由原始的会议记录、铁路修筑工作条例、制度、计划、绩效统计表等资料构成,真实、可靠、细致、系统、原始性特征明显。是一部以史料为主的纪实性文献。

二、《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重点表现抗战爱国力量

翻开这部史料集,不难发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广西社会各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对桂越国际铁路的修筑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克服各种困难,迅速投入到征工、征枕木、征地、征粮等工作中去。这部资料集,采用大量的原始数据,将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修筑过程中广西社会的动员状况进行了详实的展现,使人们深切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力量之强大。仅以征工数为例,据载:湘桂黔桂铁路负担土方及石方工作民工821856人,打道道喳民工75500人,抬运枕木民工135300人,运料民工792人,各路工管理处及各县办理征工、征枕机关员兵役约15410人,总计动员1048828名。记录者在展现这些数据的同时,也分析了战时动员成功的原因,认为“民工对筑路要求,多深切了解,只需事前妥为计划统筹,则动员县份及征调人数之多寡,均无任何问题。即如兴筑湘桂路南镇、柳南、桂柳三段路基时,于一年又八个月内,应征参加修路的民工近五十万人,其中且有于一个月内间,发动十余万人,一县之内,发动三万余人,同时来工者,是本省运用民力之裕如,概可相见。”[1]面对日军的侵略,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共抵外辱的斗志强烈迸发出来。记者走进当时的筑路现场,看到“一大群一大群的工友,满布于荒山峭壁间,骈手胝足,那种忍劳耐苦的精神,那种振奋火热的情绪,那种健壮的筋肉,在工作时有节奏的起伏所表现的力量,以及一些工程师参杂其间,奔走不息忙碌情状,无一处不给人一种新鲜的刺激。”他感慨地说道:倘若全国都有桂越国际铁路这种“赶修”精神,中国的抗战一定可以提前实现。他进而断言:“任何一桩伟大事业的成功,绝对不会只是少数领导者的力量,其最大的成功保障,实在背后若干无名英雄的血泪;因此古往今来的事业都为创作,凡参加这事业者,均为成就这事业的英雄或功臣。”[2]冯玉祥将军抗战期间经过柳州,看见有十几万男女同胞忙着担土修建铁路。很多三四十岁的妇女,脊背上背着娃娃,在那里担土,“看那种努力抗战的情形,是多么可敬可爱”。[3]“纪实”大量的原始数据是枯燥的,但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令人信服地诉说着抗战时期民众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这部资料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时期的昂扬精神风貌。《筑路歌》是这种精神的集中反映。桂越国际铁路开始修筑后,在各路段,都流传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中唱道:

大家一起流血汗,为了抗战哪管日晒筋骨酸。

合力挖泥莫偷懒,一齐用力哪怕山高和岭长。

大家努力一齐挖山,大家努力一齐担泥。

挖平路上的凸凹,填平前面的深坑。

前方战士浴血战,后方何怕流些汗。

大家努力一齐挖山,大家努力一齐担泥,锄头扁担一齐用,路不筑成誓不还。[4]

此歌语言通俗,旋律颇似劳动号子,很适合在建筑工地传唱。当时修筑铁路,主要工作就是挖山填土。组织者认识到,在非常艰难的工作境中,要确保筑路工程顺利完成,既要让民众懂得工作的意义,也要提高其工作兴趣,因此,组织创作了这首筑路歌,规定在早晚点名及列队出工时,要集体高唱这一歌曲。在组织严密的各工地,通过广泛传唱这些歌曲,使广大民工的斗志不断被激发,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工作之余,组织者还结合形势与任务,向广大民工开展宣传,“务使民工彻底明了抗战建国大势,及筑路工作意义,以期增强其国家观念,民众意识,而促进工作之及早完成”。明确“筑路就是抗日工作”“出征与筑路,都为救国家”“锄头当枪杆,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5]以《筑路歌》为代表的抗战筑路文化深入人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筑路歌》

这部资料集,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战争环境下,桂越铁路交通线的修筑面临资金短缺、食物匮乏、建筑材料来源受阻等巨大困难。多数民工没有基本的居住条件,“纪实”收集的照片显示,无论哪个工段,环境都异常艰苦、恶劣,民工住所不仅拥挤,而且潮湿,多数只能栖身于山洞、茅棚、破庙、破祠堂里,有时甚至在工地旁露天住宿。生活设施也非常简陋。众所周知,水是确保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黔桂段“河池至边境一带,多属一片荒凉人烟少到之处,深山大谷,多藏毒蛇恶兽,其所经流之水,每含毒素或杂矿质,或缺铁质,民工吸饮,最易生病。”因此,民工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在一些岩洞寻找水源,其中一岩洞“爬一百九十余级……入岩丈余,不见人物,须携火照路。”另一取水岩洞“经三百余级,每次取水一担均需一小时左右,其困难概可想见。”[6]有些地段没有岩洞,“必择雨季时期,始可调工”建设。民工每日工作九小时,繁重的体力劳动对身体消耗很大,铁路沿线有些地方严重缺粮,“民工来工时,必须预购粮食,运送工地接济,否则即有段炊之虞。”由于地处荒僻,方圆数十里没有墟市,蔬菜供应常常难以为继。即便如此,筑路工作始终没有中断。每个县的民众都要为桂越国际铁路的修筑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事不能应征者,准其依照征用民工办法第七条之规定缴纳代工,“该款规定由乡(镇)长征集,汇交县府或县征工处转缴纳本处统筹雇工”。也就是说,被征民工若不能亲自修筑铁路,则必须出钱请人代劳。“统计缴资代工者:湘桂路柳南段27101人,南镇段63145人,黔桂路桂段34335人。办理以来,尚鲜流弊。”如此艰难的环境,如此悲壮的奋斗与奉献,上百万的修筑民工没有畏惧,没有抱怨,没有反悔,而是用自己坚韧不拔的的实际行动,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贡献国家”[7]原则,投身于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修筑之中,用实际行动展示民族力量,昭示民族精神。

这部资料集,还揭示了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在短时间内筑成的奥秘。抗战时期,广西各界民众凝心聚力,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力量,仍以民工征用为例,当时,根据各路段的不同情况,有的以民工50人编为一组,有的以60人为一组,按每人工作45天,做成路基40-50公方间数计算。每10组为1队,队设队长,组设组长,每组分2班,班长由民工选充,与民工共同工作,队组长一般以副乡(镇)村(街)长派充,否则由县选派有筑路常识者充任。各队组长逐级督管,统归县征工处指挥。严密的组织系统,迅速将民力凝聚起来,投入到桂越国际铁路修筑当中。另一方面,为加快筑路,组织者还制定了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开展竞赛的方式,激发各筑路队组的工作积极性。从“组训成绩”和“工程考绩”两个方面对参与修筑工作的县进行考核。“组训成绩”包括“征集民工”“调配指导”“民工纪律”“民工服装”“军训动作”“卫生内务”等;“工程考绩”包括“做法”“做品”“工率”“搭棚及防空壕”等。每项均进行评比,最后,以总分确定名次,再按照名次进行奖惩。例如,参与南镇段路基修筑共30个县,“组训成绩”和“工程考绩”积分两者合计从高到低名次为:横县、永淳、宾阳、隆山、上林、都安、那马、武鸣、宁明、平治、龙津、养利、明江、果德、上思、镇结、左县、思乐、万承、雷平、龙茗、邕宁、上金、绥渌、隆安、崇善、凭祥、同正、向都、扶南;参加黔桂铁路桂段修筑的共24个县,“组训成绩”和“工程考绩”积分两者合计从高到低名次为柳江、柳城、横县、宾阳、三江、上林、来宾、罗城、武宣、雒容、忻城、隆山、宜北、天河、南丹、中渡、迁江、宜山、都安、河池、思恩、象县、那马、榴江。[8]其余路段,也采取这种方法进行考核。正是依靠严密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绩效考核方式,桂越国际铁路的各项修筑工作迅速得以完成,这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抗战中的奋斗精神。

这部史料集,将筑路中所有殉职员工姓名完整记录,使人们深刻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铁路基石。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修筑是抗战的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既要竭尽全力,又要时常面临饥饿和疾病的折磨,还要冒着敌机轰炸的威胁,因此,不断有人在工作中殉职,“纪实”将所有殉职的职工名单及其来源地一一明确列出,共计2942人,[9]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普通民工,也有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和领队。湘桂铁路南镇段修筑时间主要在1939年,目的是尽快实现与越南铁路相连。日军察觉了中国的意图,于是加强对该路的轰炸,这种军事打击加剧筑路环境的恶化,造成大量民工伤亡,如扶南县殉职的有104人,崇善县有86人。黔桂路的修筑尽管受到日军飞机轰炸较少,但由于穿越高山峻岭和原始密林,工作难度大,生活条件差,加上工期短,任务重,民工承受巨大的压力,伤亡非常严重,仅都安县殉职的就有444人,迁江县有137人。[10]认真研究这些名单,发现不少殉职员工很可能来自同一个家族。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命名规制基本为姓在前,字(辈分)在中,名在后,若姓和字相同,且来源地也相同,那么,就有较充分的理由说明来自同一个家族。黔桂铁路桂段都安籍的殉职员工中,可发现有韦卜中、韦卜史、韦卜臣、韦卜容、韦卜败、韦卜完、韦卜模等人,还有蓝卜浮、蓝卜六、蓝卜只、蓝卜粘、蓝卜汕等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桂越国际铁路修建过程中,殉职者不仅仅以个体计算,还应该以家族计算。时人考察黔桂铁路沿线埋葬民工的坟地,感慨言道:“雨乍宿晴千树绿,夕阳欲坠万山红,民工碧血依稀在,独上荒山吊鬼雄。”[11]抗战时期的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其基石实际上是由中国人民的血肉之躯所铸成。

总之,《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从多个角度向人们展现了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修筑的历史场景,用详实的史料,诠释了抗战力量的深刻内涵。

三、《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的学术价值

《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是不可多得的史料集,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纪实”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是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修筑的忠实记录。里面的数据、事实、规程等,基本上都是修筑工作的客观反映。编辑者在“弁言”明确指出:自己奉命参与其事,“夙夜竞竞,不敢或逸”“爰将各种机构之组设、章则计划之厘定、人事之分配、征工、施工、采枕、征地,及民工之保健、训育、给养、考绩,与夫会计内人力、经验所得、慰劳、批评……各情形,分别叙述,以作报告而供参考”。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纪实”的材料来源就是各部门的工作记录,而且,目的是“以作报告而供参考”,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其档案特征十分鲜明。“纪实”叙述语言,既有“志”的风格,即以介绍事实为主;也有“史”的意境,即在记录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的同时,适当借助媒体的报道,进行一定的评析。这两者的结合,使其文献价值大为增加。

其次,“纪实”的历史价值突出。这不仅是因为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修筑,为中国抗战的持久进行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条件。通过“纪实”,人们可以从铁路交通这个视角,深入了解全面抗战时期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纪实”所详实记载的是民众修筑铁路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抗战时期的民间力量,这是抗战史十分难得的资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滇越国际铁路、滇缅国际铁路也在修建或扩建,相对而言,桂越国际铁路修建中民众力量的调动是最多的,成效也是最显著的。原因如前所述,当时广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之一,社会基础组织发挥了有效作用,民众抗战激情强烈迸发出来。民工的组织状况、生活状况、工作状况,以及民工为抗战所做出的贡献等,在“纪实”中大量如实地展现,使人们从中能了解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修筑中的民力构成、民力特色和民力作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纪实”关于民力表现的方法不仅较全面客观,而且还较科学严谨,例如,关于铁路的土方工程,除了用非常具体的数据,说明湘桂和黔桂铁路土方工程的实施情况外,还运用比较的方式,将这两条铁路土方工程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再将各参与修筑县的土方工程绩效数据进行对比,使两路各县的民力运用情况一览无余。[12]通过比较,人们不仅了解两路各县民工完成土方工程的时间差异和工作绩效差异,还从中了解铁路修筑的历史内幕,使抗战交通的内涵大为丰富起来。应当承认,在当时的铁路建设史中,这种记录方式可谓独具匠心,即使今天也不多见。这正是其历史价值重要、可贵的原因之一。

四、《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当然,《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失误,主要是:

1.湘桂铁路的桂(林)黄(沙河)段和桂(林)柳(州)的资料相对薄弱。湘桂铁路由桂省和湘省共建。最初计划建到桂林,全面抗战爆发后才延至镇南关。编辑者在“编辑例言”中解释这“两段征工协筑路基工程及征采枕木之各项详细材料,因编印时间过促,未能详尽汇罗,仅择其较重要者,简略编述。”而实际上,此段修筑最早,资料收集应该相对从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建设初期缺乏管理经验,有些资料未能有效保存下来的缘故。当然,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桂林遭受极其严重的损失,存放在这里的铁路建设资料遗失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2.工粮征集的内容,目前“纪实”主要收集湘桂铁路南(宁)镇(南关)段和黔桂铁路桂段的资料,其他路段的情况缺乏。虽然这两段铁路修筑过程中工粮征集遇到很大困难,值得重点记载,但是,在抗战形势下,其他路段的工粮征集同样不容易,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样也很多,例如,桂北地区的粮食长期依靠湘米,日军占领衡阳后,湘米供应的渠道被截断,在这种情况下,湘桂铁路衡(阳)桂(林)段和桂(林)柳(州)段的工粮如何解决?由于“纪实”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就使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的局限。

3.没有收录动员民众集资修建铁路的资料。桂越国际铁路开始修建后,广西省政府制定了《湘桂铁路募股奖惩办法》,向社会募集资金。广西各县民众以村街为单位开展集资活动,企业和个人也纷纷购买铁路股票,使铁路修筑获得了民间资金的支持。①笔者在《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湘桂段修筑资金筹措资料介评》(《广西地方志》2021年第1期)中对此已有论述,在此不赘。这是民力的又一充分展现,“纪实”未能记录,无疑造成民力结构的缺陷。

相反,“纪实”在附录部分将“兼办公路征工概况”列入,尽管这些公路征工由南镇、柳南、桂段三段铁路路工管理处负责,而且这些公路也与铁路建设密切相关,尤其是中越边境的公路更是如此,但是,作为铁路纪实,将这些公路征工内容列入,总有画蛇添足之感。

总的来看,瑕不掩瑜。“纪实”作为抗战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原始记录,无论历史价值还是文献价值都是很大的,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五、《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亟需再版与利用

1944年,广西企业公司桂林印刷厂将《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桂、黔桂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付印后,由黔桂铁路桂段工程路工管理处和广西路工纪念学校发行。黔桂铁路是桂越国际交通线最后通车的,因此,该段的路工管理处担负较重要的发行职责。广西路工纪念学校的信息目前无从查找,据判断应为培训性质的机构,存在的时间很有限。其“纪念”功能,或许是承担“纪实”发行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清楚,即它们均为桂越国际铁路的从属机构。“纪实”在铁路内部发行,渠道自然较为狭窄,因此,其社会影响力受到制约。另外,桂越国际铁路的修筑及运营,均由国民政府交通部负责,湘、桂、黔等省予以协筑,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存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系,也决定了“纪实”的流传无法畅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纪实”数量逐渐减少,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保藏,无法有效发挥其资政、服务社会的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出版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历史文献资料的再生提供了机遇。不少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经过修订整理再版,或者通过影印的方式出版,将其价值恢复起来。例如,广西省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编辑的《桂政纪实》2015年被国家图书出版社影印出版;《广西省政府公报》2021年也由国家图书出版社影印出版,使濒危的文献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

《广西动员百万协筑湘黔铁路桂段工程纪实》亟需再版,以引起社会的重视。理由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外,还因为其涉及到中国抗战地位的国际认可。中国的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历时14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主要连接越南,虽然当时没有实现国际运营,但是由于其军事意义重大,日本一直将控制这条国际铁路作为战略目标,1939—1940年发动桂南战役,1944年发动豫湘桂战役,目的就是要争夺这条铁路的控制权。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广西动员百万修筑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不仅对中国的持久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纪实”,世人就能了解中国战场与世界战场之间的关系,认识百万中国人民所做贡献的详情,进而加强对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认可。

当前,中国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前提下,实施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战略。广西是连接东南亚的桥头堡之一。抗战时期修筑的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越南实现了连通,现正成为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纪实”的再版发行,让世界更多人了解中国人民开辟这条国际铁路交通线的历程及其作用,不仅可唤起东南亚地区各国人民的历史记忆,而且还能为当前的国际合作奠定文化基础。国际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基础是文化,保存文化的历史文献是基础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将其再版发行,是促进现代经济和文化建设,打造民族形象,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猜你喜欢

民工纪实动员
砚边纪实
国防动员歌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谁更老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国防动员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