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性探析
2023-03-27潘子和蒋学杰
潘子和 蒋学杰
摘 要: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经典作家构想的“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时代性和中国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要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全新的现代性的理性自觉,探索成就一种“超越性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现代化的西方价值逻辑,提供了新的现代化价值,最终在自觉现代化的道路中呈现出一种超越资本现代性的新现代性。
关键词: 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性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75
“中国道路”是从改革开放自觉大规模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开始的,一般认为借助“后发优势”超越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某些“现代化陷阱”,使自身发展与现代社会要素完成了同步协调。在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辨析中现在有一个理论的出发点方面,就是必须要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任务同时要避免西方现代化道路出现的社会分化现象和发展困局,这就要从现代化的理性规定性现代性谈起了。西方学者把现代性的样态理解为资本现代性,完全遮蔽了现代性自我更新和自我重建的空间。从19世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开始,现代性观念蜕变为关于资本扩张和殖民体系的合理性论证。在疫情时代,美国拜登政府提出了以“重建美好生活”之名的稳固世界霸权策略,本质上仍是要按照资本本性完成对世界的“理性化”。
1 中国现代性成长的世界性开创意义
1840年后,中国被强行拖入现代文明大潮,中国现代化自觉以来的发展,同样面对世界性的和时代性的问题。而且面临着生死的大问题:由于资本文明是无限扩张的全球秩序,传统社会在它面前不堪一击,继续固守传统文化只会死路一条。因此,在“文化”与“文明”的层次上,这是特殊性不能对抗普遍性问题没有其他路径选择,文化不能以特殊性为由拒绝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就必须建构其理性核心现代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性现象,人们利用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性原则理解和把握现代性的本质和运行机理。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塑造,就容易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价值,将会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丧失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指导受挫。在不确定性存在中寻求确定性规则、标准、逻辑和程序,是现代性的主要逻辑。赵汀阳提出把现代性与现代化这样区别:现代化是一个普遍问题,是技术上可衡量的成就;现代性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或价值观问题。有人提出“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西方也有学者(德里克)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理解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同时在成就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而且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性、时代性绝对大事件。
所以,要从肯定现代化的进步意义与否定资本现代性的双重视角出发,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要自觉超越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批判理论和革命实践,又是在继承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完成创新。从世界对于后发国家现代化来说,由于西方率先创造了“现代世界体系”或者“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较早就认识到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必须把率先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当作参照系。这种开创性在某种意义上使得“西方现代性”成为人类现代史的代名词。正是由于不平等世界体系,让西方文化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受到落后国家建立自身现代性的质疑。今天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就会看到:中国问题不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性、时代性问题。一是中国作为世界结构的一部分对世界影响具有了正当性;二是中国在参与世界结构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现代性视角”。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其自觉的超越性在对人类现代化发展路径和现代性价值体现上表现出社会主义自觉发展观的超越性。
2 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性探索中批判现代性
黑格尔到马克思实际上都认识到资本作为现代的“绝对理念”,其普遍的过程带来了劳动、分工、消费和需求的空前发展,其资本理性化的现代性既创造了我们的时代也形成了“时代病”。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实化就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的历史主体,领导的社会革命也是在开辟超越现代性困境的可能之路,
马克思并不反对现代性本身,但他早期就揭露了资本现代性的形式性特征——指出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是停留在思想上、资产阶级政治层面的。从对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异化分析中马克思最早揭示了现代性的自反性本质。在确认现代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因素对现代社会建立和运行的基础性同时,这个经济狂飙被证明只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最大化成为资本的“天然的使命”,不平等成为“资本主义的天性”。马克思诊断现代社会整体上发展受制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限制,这使资本增殖走上一条不归路。对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晚年马克思展开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路径的“东方道路”思考。但是在考察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道路时,马克思明确指出“跨越”资本主义阶段需要的客观环境和前提条件,“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先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18.恩格斯也提出,落后国家只有达到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发展前提来为整个社会发展服务,才会同时“超越”方式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
继承马克思的思路,我们的现代性批判主要不是一种观念批判,而是从对现代物质生活关系批判出发,以无产阶级为主体完成生产方式的变革。每一个国家都应当充分借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发展最适合自己的现代性。
现代社会首先是一个市场化社会。我们也可以把现代性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的绝对性理解为当今世界的基础定向。资本展开为一种持续扩张的普遍进程后,它向一切的生活形式和人类自身的生命全面推进,甚至自然法则也让渡于资本法则,让渡于资本孕育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即使人类文明面临生存的危机,资本也会不惜对人类共同价值有意无意表达蔑视。来看今天中国的现代性,社会主义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导向的正义与公平,在我们的中心工作——经济建设上,现代性自觉表现在资本收益与利用市场经济增强发展效率之间形成整合,在社会主义现代性中,资本市場的活力和经济增长都得到较好维持,现代性市场文化大大持续刺激经济发展活力。
中国的现代性生成也可以说起源于西方的刺激和启发,但是它一旦成为韦伯说的理性现代性,再是外界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成就的自我的选择与自我创造。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接受现代科技和经济规则同时自觉包容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路径。近代以来,中国以革命的方式走向了自觉现代化道路,这种自觉性最终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觉超越性探索。毛泽东就明确:“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发展自觉以“现代性价值的中国化”推进,是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性模式,实现了现代性的后发与新生合一,
从20世纪晚期后现代思潮兴起,理性反省自身提出要重新规划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西方很多思潮也提出了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而同时期中国道路中的现代性规定,就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使其超越性特点具体化。今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崭新的現代化发展范式,在道路发展趋向、自主推进路径上开现代性之新源流,正在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根本性超越。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既彻底超越国家主义的苏联模式现代化道路,又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体化的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在走向现代性的理想样态中超越资本现代性的症候,这个马克思的后发国家发展设想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发展新理念和现代性价值观念都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超越性。所以,仅仅从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来证明道路合法性还有不足。中国道路完全颠倒“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跨越式推出了替代资本主义的人类新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加呈现出发展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后,深入认识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阶段,通过解除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属性认知,把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必须手段和方法,其内在的理论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发展观。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完成了对资本现代性的超越。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内在超越实现的,体现其中的现代性价值追求仍在不断创新更新。
从“现代性”生成的必然性来看,强大的扩张性表现为中国现代化道路成为带有普世化定向特性的工业文明之路,其基本元素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理性和进步主义目的论价值也带有普遍化和无限扩展的特征。“现代性”既是现代化的社会模式概念,又是一种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内涵规定性。就此而言,“中国道路”不仅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更重要是以“特色社会主义”方式进行了现代化探索与实践开拓。严格来说,中国道路的现代性自觉是在改革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阶段之后,甚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实质进入世界经济秩序后才真正嵌入到“世界结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概念与西方不同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说明现代性自觉很快就具有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和明确的超越意识。其中现代性内在规定在自觉反思的意义上,已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形成了统一。中国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中,并且已经自觉加入了全球游戏,以超越意识主动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
3 以劳动逻辑超越资本逻辑
中国道路的一个世界意义就是超出了普通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轨道,探索出驾驭资本的“超越性”发展道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基本成就。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的自我悖反中,中国道路是继承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超越”意识,形成了对当代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性逻辑,这个逻辑更新我们可以叫做劳动逻辑超越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在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和扬弃中,超越了现代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般原则,开辟了现实社会主义的进步逻辑。这既是对资本文明的理论自觉(超越),同时也实现了人类性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西方现代化的缺陷而成为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融合的现代化。这种突破不仅是社会形态上的历史起点高于西方现代化,更在与是以劳动人民为出发点和价值归宿。在这个结构更新中,国家发展是否有自身的主体性,有没有发展阶段(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完整阶段)跨越的可能,是根源于自身发展的劳动主体建构和世界图景的构建性认识。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路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追求是要扬弃私有财产,使现实的个人获得独立性和个性,实现为现代文明实现转型的伟大构想,才能实现“超越性”。“人民万岁”使自身发展与现代社会要素完成了同步协调。现代化的道路不是“终结”于西方模式,而是超越这种“内在分裂的文明”。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自觉“跨越”思想逐渐由理论设想变成伟大实践。在中国,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跨越性”伟大胜利后,抓住时代契机,将现代性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相整合,为中国道路提供了制度性内容和现代性文化价值。由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而建成了社会主义后,在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后,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开始内在地、自觉地达到了超越现代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有意识超越在先的西方现代性生成和演进过程,通过吸纳其复杂的内在张力和当代困境,揭示现代性的基本机理和开辟现代性别样可能性与进路,其超越性和创造性已经是在探索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始成就“人类的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高举社会主义价值观旗帜主动避免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出现的消极效应。由于现代性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绝对权利”,伴随着中国道路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绩,今天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了创新的现代性的初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完成了合一。这种现代化道路主动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困境而开启人类理性的新天地。
结论就是,“中国道路”发展中的现代性导向的是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具体的超越路径是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跨越”思想,相应地以社会主义方式解决后发国家现代性与民族国家固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立场就是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意义上探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看出不仅是发展观念和发展价值,更是通过自觉的超越性与创造性成就了当代发展意义上的现代性,并且落实为人民群众主体的现代生活进程。这是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创造性、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的创新性空间中成功完成发展路径创新,也是形成了中国道路的理论构架和理论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意义上定义了社会主义现代性。
参考文献
[1] 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