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看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3-03-27刘凌峰石德鑫
刘凌峰 石德鑫
摘 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为自己的经济学著作所准备的手稿,其中包括四节内容,如:生产、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本文主要从前两节内容着手,重点探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准确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意义,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实践路径提出拙见,真正形成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11
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通宵达旦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创作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导言》可谓是短小精悍,观点简洁,内涵丰富,以马克思特有的语言艺术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1 《导言》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
《导言》开篇就写,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无论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还是马克思都对物质生产进行研究,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研究物质生产从不关注其社会性质,因而具有局限性。马克思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性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话批判了斯密、李嘉图和蒲鲁东等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观点,他们仅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或者社会个人中来研究生产,他们割裂了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之间的联系,归根到底他们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1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首先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来提供的。可以被消费的材料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如果生产不出来产品,人们就不能去消费产品,即没有生产就不存在消费。其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给予消费一定的规定性,人类消费方式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变,从纸币支付到电子支付,从实体购物到线上购物无疑都认证了这个道理。最后,消费的需要是生产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生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生产产品,同时也在为生产产品找寻能够消费它的消费者。
1.2 消费和生产的关系
消费直接是生产。从工厂生产出来的物品只有被消费了,这个物品才能被称为现实的产品,例如,当一件衣服从工厂中生产出来,如果这件衣服没有人穿,没有人去使用,那么这件衣服不能被称为产品,物品只有在消费中才可以被称为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了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产品的不断消费,让生产者产生了不断生产的欲望。而人类也正是在不断的消费过程中,为每一次产品的生产提出不同的要求,消费创造了这些需要。
因此生产与消费便具有了同一性。其一,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其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其三,“生产和消费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认识不在拘泥于单独的某一社会阶段或某一个人,可以说对生产和消费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
1.3 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分配同样要取决于生产。首先,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在产品分配之前,既有“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有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产品的分配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其次,那些可以被分配的对象都是要由生产决定,产品如果不被生产出来,就根本不可能会被分配。最后,社会各阶段的生产水平不同,也会导致分配水平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用的分配形式。
1.4 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当物品被生产出来到消费者能够消费,这其中需要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分配已经是生产的产物了,消费也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生产的要素中也包括交换。首先,在生产中会根据生产的需要进行各类交换的活动。其次,当交换是为了制造消费的成品时,交换就包含在生产之中。最后,当产品是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似乎表现在生产之外,但是没有社会分工,没有为了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到其他产品的目的,就不可能进行交换,交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的。
1.5 再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既要看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打通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各个环节可以使生产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使生产关系符合新时达的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進而构建好我国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2 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含义
只有在理解好国内国际循环的含义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构建这个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2.1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时代背景
(1)从国内来看。
党带领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世人可见的丰硕成果,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超建国之初,甚至要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无论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内循环的基本条件。
尽管我国目前发展迅猛,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我国在1978年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十一位,2010年就赶超日本,但是消费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就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到40%,这个数值不仅仅低于和我们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受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采取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政策影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国际上我们面临收支失衡和外部阻力压力不断增加等问题,在国内我们面临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关键核心技术难以突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当我们回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都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一个以内为主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需要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
(2)从世界来看。
新冠疫情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同时衰退,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程度深,时间长,范围广,不少国家因此停工减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相继出现问题,促使各个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做出相应的产业布局调整,各国为使本国经济稳定发展,支持产业回流本国,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和区域化的趋势,阻碍了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循环。
逆全球化潮流涌现,英美等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特朗普时期“美国优先”的主张,还是今日拜登政府的种种行为,都表明了美国对中国的不怀好意,美国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各项贸易协定,还发动贸易战,对世界经经济造成影响,美国还做出各种“退群”行为,诸如退出《中导条约》、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等。因此我国需要使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从而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新态势。
2.2 國内国际双循环的含义
国际国内双循环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机中提出来的,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上提出来的,这一举措顺应历史潮流并且符合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双循环要做到也必须做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断提高国内的生产水平,达到刺激国内消费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加入全球产业协作,我们凭借人口多、制度强以及韧性好等各种优势,实现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些痼疾,例如:高精尖领域的关键技术难以得到突破,难以把握住国内的消费市场,粗犷式的发展使得产业链难以达到更高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向内发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双循环是持续扩大开放,而非封闭不循环。双循环并不是简单的自我封闭,闭门造车,与世界脱轨。我国经济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要更上一层楼也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双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向发展,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相悖,只有解决好国内市场的各种问题,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走的更加长远,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3 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路径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背景下所提出的权宜之计,更重要更紧迫的是要促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稳定国外需求,进而促进本土的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稳步增长。
3.1 生产视角
《导言》中阐述了生产在整个流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双循环的体系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产方面。因此,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要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更新新设备,继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持续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各类新型技术实现产业的转型,进而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新产品;在各类生活性产品供给方面,生产出大众急需急盼的优质产品,推动有效供给的实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扩大境内消费,减少国外消费,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要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传统工业化发展应该努力向绿色发展转型,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中国未来工业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把绿色发展推广到全世界,近几年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我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因此在生产中仍要注重保护环境,促进适应人类健康、环境友好的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努力在生产中实现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目的。
3.2 分配视角
分配并不是经济活动中独立的环节,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由此在根本上决定财富分配的不等,一味地在收入分配中去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配问题,更应该是从生产方面来取解决。未来的生产中早已告别了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要不断加强各项技能知识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模式,加快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其次,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低收入组家庭7868.元,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16442.7元,中间收入组家庭26248.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41171.7元,高收入组家庭80293.8元,由此可见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为严重。差距过大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因此要完善社会再分配制度,积极改善低收入群体状况,缩小收入差距。同时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平衡纳税人的家庭整体收入和实际负担,对中低收入人群减税降负,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税额。
3.3 交换视角
交换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交换的通畅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被消耗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仍然面临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大量函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进而保障各行各业可以顺利的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首先进一步健全市场的法治体系,不健全的市场制度会导致无序竞争和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等问题,完善的法规可以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从而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其次,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数字鸿沟”,释放更多“数字红利”,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市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市场设施运营效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最后,提高市场环境标准,扩大市场开放的空间,加快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外商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市场方面的壁垒,积极优化营商环境。
3.4 消费视角
生产出来的物品最终是要到人们的手中被消费掉的,如果生产出来的物品没有被消费掉,无论是原材料还是资金等各方面生产要素都不能回归到生产者手中,再生产就难以进行下去,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整个循环更加畅通,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大消费的前提是要切实提高国民收入,要让百姓有钱可以花,要使居民收入可以和经济增长相匹配,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其次,我国消费不足与我国社会保障力度不足有关,要让百姓有钱敢花,要进一步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各类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最后可以定时定量发放定向产业消费券,例如发放第三产业消费券,如旅游业、餐饮业等,以使后疫情时期通过消费券的引导,刺激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1959年1-8月 [M ].人民出版社,1971.
[2 ]张凌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 [J ].学理论,2011,(19):6465.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党建,2018,(05):410.
[4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200825(02).
[5 ]李琼,余清霜.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构建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3):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