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探讨
2023-03-27邢亚
邢亚
摘 要:全面并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首先,阐述劳动力商品的必要条件是劳动者的独立性、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绝大多数劳动者个人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的商品性明显。其次,详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以主要生产要素价值为凭借与掩盖,无偿的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通过主要生产要素价值收益,社会共同财富不断增长,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最后,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在新时期全面实现。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的商品性;社会共同财富;共享发展成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09
劳动力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全面并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首先是劳动力,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相同的属性与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值得再次研究探索,并以期指导实践。
1 劳动力商品
1.1 劳动不是商品
劳动,原本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在商品交换的时代,社会化大分工使得劳动与商品交换紧密相联。然而,劳动却不是商品。劳动的存在与实现是具有条件的,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相结合后才能够“劳动”。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并生产或增值其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结果是商品,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劳动只能够是决定价值,同时又没有单独表现出使用价值的条件,所以说劳动不是商品。
1.2 劳动力是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通过有效劳动力的释放而增加所生产商品的价值。劳动力是商品,但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的独立性,有权利而且能够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其二,是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凭借自己能够出卖的劳动力,依附于他人直接掌控的生产资料劳动,才使得自己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其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1.2.1 劳动力是准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体现有所不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且也受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存在,农业雇工、手工业伙计的劳动力事实上部分地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生活,劳动力是真正的商品。在社会主义社会,有大量的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劳动,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部分的劳动者在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绝大数不占有生产资料,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与企业方双向自由选择,其劳动力是准商品。商品经济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社会的进步需求,其劳动机制的表现上,必然是劳动力方与生产资料方的平等的互相选择,这是劳动力作为最为活跃的市场资源的自我配置。
1.2.2 劳动力的商品化
商品的价值源于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结合。商品的交换过程,价值被货币化体现,商品被需求者从生产方购买后,其权属交付。同所有权转移的,还有商品的使用权。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在商品的使用权利用中体现。劳动力作为商品,其所有权为劳动者所有,其使用权是生产企业(雇佣方)在支付劳动报酬后所一定时间内拥有。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就是生产企业(雇佣方)在不断的支付劳动者劳动力使用权的利用报酬后,最后几乎完毕雇佣期间劳动力所有权的价值转移。从本质上讲,劳动力的商品化是活的物化价值逐步转移的商品交換过程,伴随劳动者的一生。正是劳动力的不断商品化,才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劳动力的市场化。
1.3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商品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绝大多数劳动者个人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要求灵活地运用政府规划和市场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并推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已经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以产权有效激励为手段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已推进。在公有制经济范畴中的劳动者,几乎是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非公有制经济范畴中的劳动者,除少量的拥有资本、占有生产资料外,绝大多数的是不占有生产资料。当然,现在是鼓励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同时又拓宽其财产性收入渠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总体上是分离的,而且在劳动者与生产主体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相互选择的,所以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商品的性质。其商品性的属性将有效推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生产方式协同发展,并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
2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
2.1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力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形成了劳动价值,其具体表现是劳动力价值。劳动价值包含于商品价值之中,且小于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生产资料价值、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综合。生产资料价值是指生产者通过具体劳动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部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是指社会生产所需求的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对商品价值的贡献。马克思讲过,为资本所合并的劳动力、科学和土地等都会成为资本的有伸缩性的能力。劳动力价值则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力耗费即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劳动力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者工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凭借其占有的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主要生产要素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并以此雇佣并剥削劳动者。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是市场经济的生产,其生产要素商品化是客观需求,更是实际表现。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润,实际上只支付劳动者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劳动者得到的实际工资远小于其劳动应得利益。资本家对主要生产要素的占有,并以此参与一次分配,掩盖了其对劳动者部分劳动力价值的无偿索取。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对应的部分,即为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得到的工资不是其劳动力总价值的体现,而是劳动力总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差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在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收益分配的掩盖下无偿的占有,劳动者只得到了很少的实际工资。
2.3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者工资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但公有制经济的权益为人民所享有。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中,要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建立物资储备。通过社会主义积累扩大社会化大生产、增长全社会共同财富、充分发展经济、全面促进社会进步。土地、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的收益用于积累,也用于消费。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劳动是全面的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益,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次分配中不仅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而且多于了劳动者劳动力价值,是主要生产要素价值的部分转移与劳动力价值的叠加。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国家财富的有效积累,劳动者向公有制经济贡献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的转移部分,甚至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实现了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无论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都为社会化生产、共同财富增长、经济充分发展贡献着力量,劳动者的工资就是其劳动力价值的最好体现。
2.4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
从商品的价值构成来看,主要是生产资料价值、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得到了劳动力价值减去剩余价值后的部分,资本家得到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与剩余价值。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得到了劳动力价值,而且还直接得到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的部分福利,间接得到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依靠攫取的主要生产要素价值与剩余价值,不断的扩大再生产嫌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即使是产能过剩,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也只是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而不是(也不能)通过放弃剩余价值从根本上消除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通过主要生产要素价值收益,以及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自我部分劳动贡献,扩大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共同财富不断增长,同时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充分与人民生活的美好。
2.5 劳动者劳动力价值与工资收入的比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工资少于劳动力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以主要生产要素价值为凭借与掩盖,无偿的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工资等于劳动力价值,体现了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价值收益实现社会积累,扩大社会生产。在一定时期,劳动者贡献了自己的部分劳动,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劳动者的权益在阶段性历史后实现最大化。当前,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将实现、维护、发展的更好。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
3.1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上世纪,我国依靠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自我奉献,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积累,为现在劳动者的权益最大化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农业方面为例,全国性的农田基本建设是在国家没有太多资源投入的条件下,主要依靠组织起来的农民,以“劳动积累”的方式進行的,通过农民的劳动投入,大规模地平整土地、改造坡地、修筑梯田、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虽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但在国家有计划的安排下,自觉、主动、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社会大生产,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懈劳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从一穷二白到民富国强。新的时期,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2 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劳动力价值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逐步转变并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与向苏仿学,也是国内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国际社会对我们封锁的客观抉择。实践中,由于过度强调计划,忽视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更是牺牲了劳动者的许多利益分配。在计划管理的过程中,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的资本积累,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劳动者,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业劳动者,都将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部分交献给了国家。国家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与奋斗,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探索;九十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国企改革,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计划经济的末期、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足和实践的摸索,劳动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人下岗待就业,一些企业也是破产清算。从微观角度看,是当时一些企业的管理、技术等方面在社会化生产中落后,被市场所淘汰;宏观上讲,是生产要素的系统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在此历史阶段,一方面是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实际价值低(甚至一些是零价值或负价值),不得已挤占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劳动者工资锐减;另一方面是企业破产清算,以生产资料价值和主要生产要素价值偿还劳动力价值。在新的世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科学有效地调配劳动者价值,最大化的保障劳动力价值。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价值
我國的劳动力价值在新世纪之前,没有能够科学有效地体现。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上世纪必须加大经济积累,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必须承受劣质资源的摒弃,在这一进程中,许多国企的资产等拍卖用于最大程度的支付工人的工资与劳动补偿金,以主要生产要素价值偿还劳动力价值;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发展中,包括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保障等问题都在不断的完善与健全。总的来说,劳动者是主人翁,其劳动力价值已愈发完全。
劳有所得、老有所养是劳动力价值的核心体现。在新的时期,劳动者作为“活”生产力的劳动力价值被有效激发,彰显了新时代对劳动者的关爱以及对过去劳动贡献的褒奖。为真正体现劳动的价值,国家将主要生产要素价值及其收益的一部分划转入劳动力价值范畴,一是弥补过去广大劳动者对于过度积累的贡献,二是让全体劳动者共享改革的成果。2017年11月9日,国务院印发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中明确: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纳入划转范围,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股权分红及运作收益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在国有资本划转劳动社会保障金的同时,国家还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以实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18年5月,《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出台,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述表明,国家正在积极处置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价值分配,并努力使广大劳动者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惠及。在新的时期,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将更好地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利益。分配制度方面的不断创新,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彰显的是劳动的价值,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要全面实现劳动者劳动力价值,让劳动的成果回馈劳动者,赋予劳动更多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为劳动精神的弘扬夯实深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英.资本主义劳动力的属性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J ].改革与战略,2017,33(11):6166.
[2 ]温平.劳动力商品属性的观点述评 [J ].经济纵横,1987,3(3):1819.
[3 ]马学融.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既对立又同一兼论社会形态的界定问题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5(2):610.
[4 ]周绍东.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史资源 [N ].光明日报,20180404(11).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R ].北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12.
[6 ]张晓云.马克思劳动、资本理论与我国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研究 [D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7 ]崔朝栋.社会生产目的 [J ].教学与研究,1995,39(3):5762.
[8 ]肖云.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J ].刊授党校,1996,13(05):5356.
[9 ]闫军印.马克思空间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甘肃理论学刊,2010,29(1):6568.
[10 ]翁礼成,杜宋来.资本、劳动及劳动力教学问题新探 [J ].广西社会科学,2003,18(4):5355.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12 ]全国工商联.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 [R ].北京: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19551122.
[13 ]徐俊忠.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28(4):718.
[14 ]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 [R ].北京:新华社,20150527.
[15 ]高莹.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历史作用 [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