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形的大国博弈:多维透视美认知战典型手段

2023-03-27谢文涛

军事文摘 2023年5期

谢文涛

2 001年美国防部呈交国会的报告《网络中心战》中,首次在军事上引入认知域概念,明确强调“认知域决定着很多战斗和战争的胜负”。随着战争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认知战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2020年3月,位于美国的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推出“作战2040:北约在未来将如何竞争”认知战项目,全面展示美国对认知战概念、目标、手段、特征的系统理解和深刻把握,充分体现美国在认知域多维布局、多方入手、多点发力、多向运用的特点。梳理美认知战的演变历程,可发现其典型手段主要结合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社会传播学、国际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内容,相比高烈度的物理打击手段,更具备道义优势和战略灵活,逐渐成为美国赢得未来战争、制衡竞争对手、维护霸权体系的必要选择。本文从国家整体、特定群体、核心个体三个维度,总结探究美通过认知战塑造认知霸权、制造认知偏差、聚焦认知优势过程中的典型手段,清醒认识美认知战的招法套路,为稳健应对美认知战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推出的《作战2040:北约在未来将如何竞争》认知战项目报告封面

长期运筹塑造国家整体的认知霸权

客观上看,美在认知战方面研究探索起步早,受维系霸权的惯性思维影响,对“制域权”的强调和重视导致其将主要竞争对手视为认知输出和防御的对象,通过长期运筹不断增强自身的认知制衡能力,突破认知屏障影响国家间认知均势,以期获得认知域的霸主地位。

凭借先发优势掌控社交网络。在构建顶层设计上,美国目光从巩固传统媒体话语优势转向发展新兴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软件,并在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中将其作为舆论宣传、寻找异己、监控目标、维护安全的媒介平台。在控制底层资源上,美国作为根域名解析服务器最大的拥有国,掌握着域名和地址的分配权,其中美国3亿多人口约有16亿个IP地址,占已有地址的44%,网络空间基础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均,美式霸权向网络空间不断延伸。在把控关键环节上,操作系统、存储设备、通信协议组成社交网络的四梁八柱,美国通过设置技术壁垒、植入后门程序、限制带宽流量,使其能把控核心产品的技术主导权,肆意操弄全球信息沟通的全过程。在覆盖信息渠道上,通过建立个人元数据库,监控所有网络参与者,利用算法推荐筛选目标,个人定制输出特定意识形态观点,信息轰炸覆盖理性声音,从而主宰社交媒体中的话语权。

依靠盟友体系引导国际舆论。首先,美国打造价值观联盟,捆绑盟友参与制衡,抹黑和污蔑竞争对手的政策制度,利用南海仲裁案,塑造“霸权大国”欺负“民主小国”的舆论导向,抹黑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捏造“新冠制造国”的话题,联合盟友引导国际舆论集火中国。其次,设计争议性议题,企图低成本实现战略聚焦,制造对手内部分歧。美与其盟友公开唱衰“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定义其为“债务陷阱”,歪曲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最后构设极端化标签,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美与其盟友在官方文件和正式发声中不断解构颠覆对手国家形象,企图动摇主流认知方向,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中俄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意图妖魔化竞争对手,制造国际认知偏差,日本、澳大利亚等伪多边盟友纷纷发声,将中国崛起视为对世界民主自由的最大威胁,博取相同利益价值团体的认可。

利用民主自由包装文化侵略。首先用物质条件的表层吸引,借助经济实力的先发优势,美国通过电影、图书、歌曲、广告等载体向外不断宣扬其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导致在全球化和消费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刺激发展中国家大众对美国等发达西方国家物质生活的过度追崇,导致物质层面的唯西方论。其次用生活方式的中层影响,在物质崇拜的基础上,美国进一步输出其节日庆典、人文风俗等群体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多维度展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优渥,将国家实力与文化背景强行挂钩,刻意制造认知陷阱。最后用民主制度的深层渗透,美国将民主输出置于国家软实力战略框架下,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作为形成国际认同的基础,用物质优势和文化强势佐证民主制度魅力,打着“人道主义干涉”“民主人权”的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向世界输出其所谓的民主制度。

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下属的创新中心推出的《认知战概念》报告

精准发力制造特定群体的认知偏差

哈佛大学奥利弗·巴克斯和安德鲁·斯瓦伯将认知战定义为“一种专注于改变目标人群思维方式的策略,并以此改变其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认知偏差的产生,美认知战中通过对抗性叙事传播,扶植意见领袖、扩散信息迷雾等手段精准诱导特定目标群体产生认知偏差。

强加西方视角裂隙主流共识。首先背离常识搞武器化叙事,借助新冠疫情搞政治操弄,在中国防疫成果显著的情况下,将健康码软件描述成对公民隐私的无差别搜集渠道,把科学的隔离措施叙述为严苛防疫侵犯人权,针对认知能力有限的群体,试图用偏激的观点代替理性独立思考,不断挑唆内部关系、放大摩擦矛盾、干扰社会舆论。其次输出认知实施双重标准,美国在过去三年的人权报告中,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权状况提出一系列改进意见,但却选择性忽视国内种族歧视、美军虐囚、国会暴乱、消极防疫等人权问题,依靠话语优势将自己标榜为“人权楷模”,用双重标准加重相关国家人道主义危机。最后恶意传播试图掩盖真相,《纽约时报》对“新疆棉花”事件的报道中,多次出现“强迫绝育、堕胎、酷刑”等极端词汇,污蔑“新疆人口出生率三年内下降84%,政府计划把新疆人口出生率降至零以下”。浮夸的统计数字折射出美国针对少数民族群体,激化矛盾、弱化认同、分化团结的险恶用心。

扶植美式精英影响特定领域。首先评价标准引导,美国通过主导诺贝尔奖、世界顶级核心期刊名录、世界大学排名等指标数据引导精英认知、制造示范效应、引发模仿追捧,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戈尔巴乔夫时,人文社科领域评价他为民主英雄,引发不少民主追随者响应。其次立项资助培养,利用非政府组织(NGO)资助对象国社会弱势群体,筛选培养有价值目标,指导其扩散对当地的影响力,全程植入美式的思维在环保、教育、人权等多领域对抗政府。近年来印度政府通过修订《外国捐助监管法》陆续清理了1.8万个西方资助的本地NGO组织,意图斩断美式文化领袖群体的影响力来源。最后循循善诱驯化,通过科研立项、赴美留学、学术交流,将特定行业精英转化为美国控制该领域的“特洛伊木马”。俄罗斯“心智战”提出者伊尔尼茨基认为,一些金融精英不仅利用资本误导行业发展,还为西方操控俄民众意识提供条件,并提出裁减军官、削减军费、工业转向等意见,实则损害俄军力和工业发展。

制造信息茧房实现群体极化。一是因地制宜把控信源渠道。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每天要进行上百次的“关键人物接触”,与占领区内的村长、族长等关键人员面对面交流,以此为载体传播影响,削弱塔利班与民众的联系,切断外部信息来源,让不同声音成为“沉默的少数”。二是假冒虚构增加曝光度。格菲卡公司和斯坦福大学发布报告称,Twitter和Facebook社交网站已经封杀150余个指向美国军方创建的假冒名人和媒体网站账号,此类虚假账号刻意制造不同领域内的分歧和争议,让虚假信息重复曝光形成认知标签,先入为主操控网民群体共识。三是流量引导形成圈层。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运动中,通过社交机器人技术自动转发“特朗普”“脱欧”关键词使得相关话题流量大增,筛选出持相同意见的选民打造“羊群效应”,运用过载信息剥夺选民独立思考能力。

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出一系列项目,融合纳米、生物、信息、神经、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个体认知能力非线性提升

技术赋能聚焦核心个体的认知优势

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出脑刺激计划、阿凡达计划、不眠战士、读心部队等一系列项目,融合纳米、生物、信息、神经、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个体认知能力非线性提升,帮助核心个体的认知在特定场景和关键节点能发挥出战略杠杆效用,由点至面深刻影响作战全局。

发展外向强脑提升感知能力。一是用感官强化技术提高知觉补偿效果,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的神经工程系统设计计划能够将芯片植入特种作战队员的大脑,通过直接将外部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突破夜间视障增强裸眼聚焦和感光能力,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主动“降噪”。二是用靶向增强药物提升感知阈值,美军为海外驻军、战斗机飞行员、导弹系统操作者等关键岗位人员提供如利他灵和莫达非尼等药物提高警觉性,强化短时间内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维持最佳的战斗状态。三是神经调控技术提供超额心力,美海军在海豹突击队士兵身上测试经颅电击技术,旨在生物手段改变神经元活性,增强精英队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认知抗干扰能力,使其能在特定状态下展现出专家般的洞察和分析水平。

神经科学技术中的神经记录技术

强化人机融合提高决策质效。一是用脑机接口加速前端融合,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通过研制非侵入的脑机接口设备,试图建立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外部环境间的交互通路,帮助指挥官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将其大脑信号直接转化为指令,以“脑控”的形式实现武器平台的运用。二是用智能计算牢固核心支撑,美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提出“算法战”的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分析技术将通过大数据量、快数据流、多信息源等方式,帮助指挥官更快完成“观察、判断、指挥、决策”这一OODA回路,从而实现“发现即摧毁”的效果。三是用数据协同实现即时反馈,美军开发的协同交战能力系统将分散在战场上所有作战节点的传感器异构数据进行共享与融合,实现数据交叉传输和同步集成,帮助在决策层面对战场态势进行更完整与清晰的判断。

开发认知武器强化执行效能。一是制造幻觉攻心夺志,美国研究人员借助激光研制出新型心理幻觉武器,能在战场任何地面和大气层中映射出虚假幻象,美军曾在索马里借助幻觉武器把受难耶稣的巨幅头像投射到空中,震慑顽固分子心理,压垮其反抗意志使其纷纷下跪投降。二是声波干扰击脑瘫体,美国科技公司研制的LRAD360声波集结发射器,能将指令、警告等信息清晰地传送到500米以外,同时发出强大的震慑音,使特定对象短期记忆丧失、行动能力减弱 。三是意识干预强制侵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情局就开展了蓝鸟、阿蒂切克、马拉特拉等多个意识干预项目,意图通过光、电、磁等物理场,模拟脑电波特征码将特定信息“写入”大脑,实现思维灌输和意识读取,悄无声息改变核心要员情绪状态。

结语

美认知战的典型手段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制胜机理的改变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层面的政治战,全面结合社会大众层面的舆论战,横向囊括军事行动层面的心理战,向外吸收科学技术层面的智能战,行动样式向下兼容,作用效果向上支撑,具有涉及领域多维、外延边界多变、运用力量多元、目的效果多重、支撑技术多样的特点规律。从覆盖广度来看,作战对象从军队人员拓展至社会大众,作战时间节点模糊,一般先于物理域行动展开,后于物理域行动收场;从打击精度来看,技术的融入改变了传统心理战目标随机、手段低效、效果可靠性差的特点,增强了渗透性和准确性,更加符合现代战争“精准杀伤、以快制胜”的规律;从影响深度来看,情绪短时间可以平复,但认知一时却难以改变,颠覆认知改写思维的作战模式比制造情绪波动的效果更加持久,更难纠错;从运用力度来看,以人脑为战场降低了传统战争的烈度,减少了大型武器平台的投入,非军事力量的运用更符合基于作战效费比的决策思路,更有利于现代战争进程的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