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安全建设的思考

2023-03-26彭霄鹏李雪娇程冰

化石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畜野生动物患病

彭霄鹏 李雪娇 程冰

生物安全通常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以及针对性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仅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构筑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谈到生物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生物入侵问题。所谓生物入侵,一般指一种生物通过某种途径远离了它所生存的原栖息地,向从未达到过的地方扩展,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成功完成了定居、繁衍,并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实际上,生物入侵不仅包括大量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动植物,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雀鳝原本不是我国的原生淡水鱼种,这种鱼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作为观赏鱼引入国内,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流入了天然水体

现实情况是,外来物种无处不在。有些物种随着各类贸易往来及其他人类活动无意间入境,还有些物种或作为粮食、牧草、饲料、药用、观赏等目的而被刻意引进。譬如玉米和红薯,皆是原产美洲的物种,在明朝时期先后被引入中国,以一南一北的方向补充、支撑着南北方粮食的供给,多次帮助我们的先辈们渡过饥荒、战乱和灾害。

此外,还有番茄、土豆、花生等食物,茉莉花、马蹄莲、郁金香等花卉,对我国而言,虽然都属于外来物种,却成为市场上最为常见的经济作物,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蔬菜、食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在经济建设中,世界各国都会根据农、林、牧、渔业发展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进优良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品种。但由于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有待完善,一些外来物种入境后繁殖迅猛,数量呈几何式增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在植物界中,“令人色变的水上恶魔”——水生植物凤眼莲一度侵占着亚洲多个河道。它们所经之处,原本水量充足的湖泊、河流渐渐因为它们而几近干涸,露出满是泥沙的河床。

三叶草本是城市绿化带中最常见的草本植物,其原产地在欧洲,因有保持水土的能力而被引进。如今,尽管三叶草仍承担着城市绿化、畜牧饲料等功能,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们极善于抢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导致其他草类生存艰难,从而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动物界中,雀鳝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更是冲上了今年的热搜。在我国多个城市河道、湖泊中陆续发现了雀鳝的踪影。雀鳝原产于美洲,它们的嘴巴扁平如鳄鱼,口中有尖利的牙齿,周身覆着坚硬的鳞片如铠甲,加之体型大,喜食水中鱼虾和其他生物,因此在我国淡水河域中被视为无敌的存在。它们日行性,单独生活,成体可达1米-1.8米,最大野外个体直逼3米。雀鳝有很好的保护色,使它们在布满水草的河域里更难被发现。它们虽然以鱼类为主食,但对包括腐败肉类在内的食物来者不拒,最大能吞下占身体大小1/4左右的食物。

一旦在新的环境落脚,雀鳝就会大开杀戒,每天以惊人的食量捕食其他鱼类,长期下来,1-2条雀鳝就可以吃光整个湖泊或水塘里的鱼。此外,雀鳝繁殖力强,在每年的5-8月进行交配,雌鱼产卵15万枚左右,且鱼卵有剧毒。这些鱼卵粘附于水草或石头上,经6-8天孵化。庞大的基数使鱼卵即使只有极少部分成功孵化,也能有众多的数量。

一些外来物种对生物安全的危害,还体现在外来重大动植物疫情,新突发的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上。在自然界中,很多野生动物都携带多种人畜共患病毒,虽然这些病毒一般不会影响宿主自身的生长发育,也不会引起宿主疾病,但传播到人类就可能形成重大疾病,带来重大灾难。

常见的以下动物可携带病毒:

1、野猪。野猪由于生活在大自然,环境复杂,自身携带的病毒很多。如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多种蜱虫种类,可传播回归热、Q热和出血热的病毒。野猪体内还携带众多寄生虫,包括蛔虫、线虫、人体旋毛虫等。曾经部分国家和区域发生的猪瘟疫,就是由野猪经常携带的病毒传染到家猪,而引发的大规模疾病。这种病毒性的传染,是极其危险的人畜共患病,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警惕。

2、蛇类。很多蛇携带病菌,如沙门氏菌,有的能引起胃肠炎。当一些蛇被人们捕食后,沙门氏菌可能乘机进入人体肠道内大量繁殖,再通过淋巴侵入血液。随后,机体开始反抗,肠道和血中的沙门氏菌被机体的免疫卫士破坏,从而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使人体出现中毒症状。

3、刺猬。野生刺猬可携带众多寄生虫,包括裂头蚴、芽囊原虫等,传染到人类身上,可引起疾病,严重损伤人的眼睛、皮下组织、大脑、肠道等器官。

4、浣熊。浣熊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体内常常携带众多寄生虫,包括钩虫、浣熊贝蛔虫等,传染到人类后,可造成人体肠胃等脏器官严重损伤。

5、果子狸。目前我们知道,SARS的源头是中华菊头蝠。SARS最终传染到人类身上,是因为它在中华菊头蝠之后,找到了新的中间宿主,并且很可能在中间宿主身上发生变异,成为可以传染给人类的病毒,使其成为传染能力和致死能力都非常强的“超级病毒”。这个中间宿主,就是果子狸。

其他动物,如啮齿类(竹鼠、老鼠、豪猪等)及灵长类如猩猩和猴子等动物也可携带不同的病毒和病菌。

潜居大山深处、野外环境、山河湖泊的野生动物,是如何将它们身上携带的病原菌带给城市中的人群?人畜共患病是如何传播和发展的?

一般来说,人畜共患病是一种可以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这些疾病大多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引起。在自然界,这些动物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天然宿主携带者,它们自身不会发病,但人类一旦由于好奇、食用等原因接触到它们,就有染病的风险。人类可以通过接触动物体液、受感染的废弃物或生活环境、接触受感染动物粪便污染的水或土壤、食用受感染动物的肉或被感染动物粪便污染的水果和蔬菜等食物、或通过媒介从被感染的动物通过蚊子、跳蚤或蜱传染等渠道被感染。尽管人类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但它们潜藏在野生动物身体中,对人类有着严重的潜在威胁。

蛇类

猕猴

尤为可怕的是,人畜共患病毒随着时间还有变异的可能,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可提高病毒的突变率,如温度、射线等的作用均可诱发突变。突变株与原先的野生型病毒(Wild-type virus)特性的不同,表现在病毒毒力、抗原组成、温度和宿主范围等方面的改变。由于病毒在一次感染中,一个病毒粒子要增殖几百万次,存在产生突变的机会,因此人们并不能由于一次疫情的度过而对新的病毒掉以轻心。

但凡历史上有记载的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如鼠疫、天花、麻疹、霍乱、狂犬病、阿米巴痢疾以及现代人更熟悉的口蹄疫、埃博拉病毒、登革热病毒、禽流感和SARS,这些都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人们无不谈之色变。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也在不断蚕食。一些野生动物不得不到人类城市边缘寻找食物,而有些野生动物的生境受到高速公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导致逐渐破碎化,在穿行公路时,常会被飞驰的车辆撞死,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公路旁常会见到这些动物们的尸体,如麻风病菌的携带者美洲犰狳。

还有一些人对“吃野味”有着谜一样的追捧,从营养学角度看,野生动物并不具备更高营养价值。事实上野生动物多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它们含有潜在的、未知的病原体或有毒病菌,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同时捕杀野生动物也会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引起整个生物链的崩溃,引发更多自然灾害。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杜绝人畜共患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敬畏野生动物,远离野生动物,不要随意捕杀、猎获、贩卖、食用,更不要轻易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加大动物保护力度,开展科学普及,有效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渠道。另外,组织深入研究人畜共患病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研发必要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作为技术储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综上,按照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我们需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与环境安全等风险的研究力度,加强入境检疫并健全重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要积极响应全面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加强生物安全建设,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完善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努力营造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强化各级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从立法、执法、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健全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基层基础,打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人民战争。

同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的安排,积极组织生物入侵、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病规律、动态传播、实时监测方面的研究,提高防范力度。从生物资源安全监管入手,完善生物资源和人类遗传资源目录,加强入境检疫,强化潜在风险分析和违规违法行为处罚,守牢国门关口,防止有害动植物、微生物侵入。对已经传入我国并造成严重危害的,要摸清底数,“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要加强对国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严格管理实验样本,无害化处理实验动物、实验活动废弃物。更要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切实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猜你喜欢

人畜野生动物患病
保护野生动物
为照顾患病家父请事假有何不可?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感染人畜共患病的调查与思考
“glifo”帮助患病儿童圆提笔之梦
浅谈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谨防人畜共患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