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体验、融合: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2023-03-26李煜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等高线华山山体

李煜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到“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理念”中提到“在不同的主题中贯穿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实践力”;“课程内容”中明确提出“‘地理实践’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再次强调“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在《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性。那么,应如何有效构建地理课堂,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呢?笔者认为应该准确把握“情境”“体验”“融合”这三个关键词。“情境”是指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是指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融合”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选择丰富多样的数字地图、音频和视频资源、数据可视化图等,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促使地理教学更直观、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例,阐述教学中的做法。“等高线地形图”对应的“课程内容要求”为: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对应的“学业要求”为: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能够阅读和提取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数字地图的习惯,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图学习的难点,本节课笔者借助相关软件突破重点;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实现课堂实时交流;课前通过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后借助微课拓展学生思维。整节课以华山为线索,创设真实的情境,设置四个教学环节:“赏山”,认识等高线和海拔;“识山”,明确山体部位特征;“绘山”,画等高线;“探山”,找登山路线。一境到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突破知识难点,突显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环节一:“赏山”,认识等高线和海拔

观看视频《航拍中国·陕西篇》华山片段和笔者登华山的照片。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视频里的西岳华山在我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并不是特别高大雄伟,却给了世人“险峻”的印象。我们身处苏州,自然最真切感受到东部山川的秀美,如小家碧玉般。大家肯定爬过苏州的名山,搭配太湖,山温水软。但这些山在地学人眼中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山吗?到底多高才是地理学中的山呢?

通过自然情境的创设,引出“海拔”的概念,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回到华山,老师的疑问来了,我校地理社团团员从华山山脚到山顶一共爬了垂直距离不足1700米,为什么呢?

“赏山”环节,几个关键问题串成问题链,从视频、图片自然过渡到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的设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不断质疑、追问、解惑。

环节二:“识山”,明确山体部位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多,难度大,笔者预先录制了个性化微课,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预习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和山体常见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图中的特征等知识点,在简单反馈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自然引入相关软件开展进一步学习。

师:你能在这个软件中找出华山的常见山体部位吗?先看老师的示范,然后按要求小组合作。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软件查找山体常见地形部位。

师:通过识别华山的不同山体部位,大家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华山吗?

生:险!

“识山”环节,借助微课支架,消化基础知识,以预习反馈的形式对微课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小组合作在相关软件上找出华山的常见山体部位,将微课中看到的平面图与软件中看到的立体图有机结合起来,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三:“绘山”,画等高线

师:现实中的山,直观立体,肉眼可见其美,但要想真正了解这座山,把山搬到纸上,如何表示它,读懂它呢?

生:等高线!

笔者在线发送练习,学生通过在线活动平台,完成等高线的绘制,在线提交。笔者展示学生的不同画法。

师:大家很有想法,思维很发散,除了画出了“猪嘴巴”,还有“猪鼻孔”和“猪眼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的画法代表了不同的地形样态,我们在读等高线地形图时,更要多关注,才能读懂。

环节四:“探山”,找登山路线

师:自古华山一条道,天下雄奇第一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华山的样子。小组合作,选取你们认为合适的线路与观日露营地,来一次云端登顶。

每个小组都在如火如荼地寻找着适合本组的路线,有的组为了节省体力,选择走缓坡;有的组想体验攀登的刺激,选择爬陡坡;还有的组选择缆车上山,在山顶住一晚,继续寻山。

A组:露营地要靠近山顶面积较大的空地。

B组:要在东峰附近,能最先见到一天的初阳。

……

师:同学们,登山的路从来不只一条,如同我们的成长之路,只要适合自己,都能领略沿途的风景,体验攀登的乐趣,享受登顶时的“一览众山小”!

为巩固所学,笔者还录制了课后微课,如对庐山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读挑战、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教师线上交流,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学科素养。

“绘山”和“探山”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对学生画的等高线进行分享评价,通过画等高线等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等高线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利用软件突破难点。第二环节只是在软件中找出山体部位,到了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问题层层深入,体验感加深。在找山体部位的基础上寻山,设计登山线路和观日露营地,这是开放性的问题,也是实际生活中出现概率最大的问题。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合适的路线,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

三、案例反思

四个环节,若干个问题,“华山”作为情境贯穿始终,每个环节中对问题的设问,对软件的适时运用,巧妙地解决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难点,将立体图与平面图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模拟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在线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登山线路和观日露营地,将实践性融入地理教学之中。

1.对照教学目标,精心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真实化可以有效调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因此笔者选择了“华山”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赏华山,识华山,探华山。学生整节课都围绕着华山来学习探究等高线,最后的教学环节通过模拟攀登华山,绘制登山线路,突显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2.设计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地层层追问和思索,探尋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教学任务或活动的设计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行动、试错、交流和发现问题,鼓励他们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

例如,本课每个环节都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存在内在联系,形成“问题链”。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学生在“华山”的情境中,真实体验到了山的险峻,山体常见的地形部位,探山路线和观日露营地。每个组的选择线路并不相同,只要合情合理,都是课堂的成长点。

3.优化教学过程,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的直观性要求,使得信息技术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本节课运用相关软件观察山体部位和山体立体模型加载等高线之后的模样,将现实与虚拟叠加在一起,让学生拥有了多种感受。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在团队协作中加深对本节课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实现了课堂的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等高线华山山体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Euler-Lagrangian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咏华山
随王履登华山
地形图的阅读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一种基于Fréchet距离的断裂等高线内插算法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华山历“险”记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