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有波折描写求神韵

2023-03-26王蓓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波折画面感外婆

王蓓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中记叙、描写等手法的妙处;

教会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习作,发现问题

师:记叙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不过,很多同学却不够重视它们。上个星期,大家写了一篇作文,我们来看看其中一篇。

(PPT出示习作。)

师:我们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有主题意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生:是外婆对作者的爱。

师:能够突出主题的地方,要详写。大家看,这篇习作中,哪个地方能突出外婆的爱,作者却没有重点写?

生:外婆的犹豫。

生:外婆艰难的动作。

师:是的,这就涉及如何记叙和描写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中的两段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叙事和描写的。

二、走入文本,寻找方法

1.学习叙事

师:我们来研读课文的第四节。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父亲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

师:能说说他做决定的过程吗?

生:父亲先说定不送,后来踌躇了,最后决定送“我”去。

师:还可更具体一些。

生:先说定了不送“我”,再三嘱咐茶房,又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劝他,他还是要去。

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父亲做决定的过程。

生:一波三折。

师:老师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些啰唆,只要写一句话“父亲想了好久,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就好了,还很简洁。你认为呢?

生:我认同文中的写法,写出了父亲送“我”去车站的不容易,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师:可是也有人说,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为什么呢?从这一节中找找原因。

生:一是“其实我……”,二是“我再三劝……”,三是“父亲事多”。

师:可为什么父亲还是决定要去呢?注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生答,略。)

师:父亲坚持送“我”去车站,当时“我”是什么想法呢?

生:不理解,有责怪他多事的意思,似乎不愿与父亲多待一会。两人似乎有隔阂。

师:本段还用了反复的手法,更加表现了父亲的情感,是哪些呢?

生:用两个“再三”。前一个“再三”表现出父亲的犹豫,后一个“再三”强调了“我”的劝阻,分别从正反两面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生:本段出现两次他“踌躇了一会儿”,突出了父亲的矛盾心情。

师:这一段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记叙,从中我们学到哪些记叙的技巧呢?

生:写文章要学会写出波折。

生:还可以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

2.学习描写

师:下面,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节。

(学生读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把书合上,拿出练习本。)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的第六节。请大家根据留在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写出父亲过月台时的情景。

(生写。)

生:父亲抱着橘子,从月台上蹦下,来到了我身边。

师:这样写行吗?有没有不当的地方。

生:一是描写得太简单了;二是不能用“蹦”字,父亲很胖,年龄又大,这样激烈的动作,心脏也受不住。

师:对,不能用“蹦”。那该怎么描写呢?

生:用动作描写,写出父亲攀爬的详细过程。父亲蹲下身来,一手抱着橘子,一手撑着地,一跃而下,迅疾而轻灵地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轻轻落在地上。他稳了稳身体,定了定神,轻松地走了过来。

师:写得好吗?

生:很生动,写得很形象。

师:但是,写得像吗?

生:这写得像是一个小伙子,并且还会点功夫。

师:是的,“真善美”,真是放在第一位的,真实才有生命。

师:请大家翻开书本,再看看第六节的这段动作描写,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父亲的什么特点?描写中还带着怎样的感情?

生:文中用了“探”“爬”“攀”“缩”“微倾”等动词,写出父亲行动的吃力、缓慢,突出父亲攀爬的艰难,饱含着对父亲的敬爱、感谢之情。

师:那我们描写时,也应该注意父亲的特点,也应该饱含着感动之情。

(生写。)

生:父亲先把橘子放在地上,慢慢蹲下身子……

师:大家看这一段写得如何?

生:非常好,像放慢了鏡头一样,非常有画面感,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生:很形象生动,那几个动词写出了父亲攀爬的艰难,符合父亲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很真实。

师:是的,这一描写太棒了。写得细致,动词用得也准确。正是因为写得真、细,所以给人以镜头感,给人以深情的体验。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再把原文朗读一遍。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刚刚,我们以《背影》中的文段为例,对如何更好地记叙和描写进行了探讨。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归纳。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让记叙有波折呢?

生:首先要写出过程。

师:什么样的过程?

生:内心纠结的过程。

师:纠结是因为?

生:因为内心的两种观点是矛盾的。

师:嗯,所以要写出矛盾来。

生:还要写出情感。

师:对,叙述的过程要带有情感。事实上,人物最终的选择也表明了情感倾向。

(教师板书:记叙有波折——写出过程,凸显矛盾,带有情感。)

师:现在,大家来练练笔,扩写习作中“外婆最后决定带我一起去挖红薯”这句话,记住要写出波折来。

(生写。)

生:那天下午,我心血来潮,告诉外婆我想吃红薯……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下。

生:我认为他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但这个矛盾斗争的时间太短,因此显得描写不够细腻。

师:好,一语中的,很有见地。那么你来试试。

(生读,略。)

师:写得太好了,为你点赞!描写细腻,还用了一些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外婆对自己的疼爱之情。

师:现在,我们再来归纳如何让描写具有神韵。你们如何理解神韵呢?

生:就是描写要生动、形象。

师:对,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你们认为,怎样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呢?

生:要用动词,且动词要用得准确。

师:准确就是合适。

生:要有画面感。

师:对,描写有画面感,才有利于读者进行联想,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怎样才能让描写有画面感?

生:要描写得细致、真实。

师:对,越细致、真实,越有利于读者进行联想。

(教师板书:描写求神韵——准确用动词,细致摹画面。)

师:现在,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润色自己刚刚扩写的文字。

(生读,略。)

师:写得真好,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画面描写真实细腻。所写情景如在眼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课文中学习了叙述与描写的方法,并且学以致用。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多从课文中找方法,把读和写联系起来,在读写结合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

有效地開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实现读写共生的前提。记叙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而《背影》一文是最好的示范。第四节是全文的记叙性文字中写得最漂亮的一节。第六节中有一段非常细腻、动人的动作描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因此,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了这两节作为阅读材料,力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帮助他们习得写作技能。简单地说,就是以写促读,读写共生。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记叙这一表达方式作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重点进行突破。阅读理解的难点是,如何透过这简洁洗练的文字,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父子俩的复杂情感。写作的难点是,怎样才能条理清晰,一波三折,有情感地把事情记叙下来。笔者一步步地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体悟、理解,读与写得到了共生。

以读为主,写为读之续;以写为主,读为写之源。这节课体现了读写共生的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官山中学)

猜你喜欢

波折画面感外婆
外婆
高山雪峰历险记·(第4章)波折重重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给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外婆回来了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十字路口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