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乡村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3-26王慧芳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作文

王慧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语文教师担负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更应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坚守课堂主阵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指出,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写作课,无疑是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但在教学实际中,部分写作课形同虚设,基本是“教师设题—学生写作—教师评分”这样的流程,较为呆板僵化。此种情况在乡村作文课堂中尤甚。而美好的课堂理应是生机勃勃的——师生全情投入,高效对话,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共生”理念入手,谈谈乡村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乡村作文共生式课堂的确立

因受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阅读积累相对薄弱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乡村学生无论是在材料积累还是思想深度上,都难以与城市学生比肩。学生长期处于“贫血”的文化氛围中,写作资源匮乏,写作热情极低,“畏写”情绪及“无米下锅”情况严重。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乡村语文教师多把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对写作重视程度不够,且作文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乡村作文教学的现状,工作室借鉴和发展了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认为,协同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对“共生”作出了生动的诠释。我们将共生理念引入乡村作文课堂教学中,以期创建有序、开放、创新的作文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乡村作文共生式课堂的实施策略

1.师生共生,消解“畏写”情绪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作课程应当基于学情,这是变革写作课程的极为重要的取向。而在乡村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具有“畏写”情绪就是一大学情。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写,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笔者就长期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并定期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这有效消解了他们的“畏写”情绪。

另外,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审题到立意到选材,全程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思想启迪思想,以情感激荡情感,使学生的情感有依靠、写作有方向,在踏实、自信的情绪状态中叙事抒情。

这些举措,可以使师生结成“写作共同体”,在共说共写中实现共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读写共生,开发写作资源

乡村学生写作的另一学情是写作资源匮乏。产生这一学情的原因是乡村及校园生活单调、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深入开发写作资源。比如课标要求的必读名著、阅读练习题中的文章等都是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阅读练习题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完全可以一文二用,既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用来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在作文中迁移运用;仿写语段,提升写作技能;学习文章立意,为自己的作文赋能。

乡村学生的生活视野相对狭窄,写作资源比较匮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具有共生价值的阅读材料;还要有一颗慧心,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精心发掘阅读材料中的共生原点,借助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一句话,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思路和写作创意。

3.生生共生,丰富写作体验

皮亚杰认为,最有益的社会互动发生在具有社会性对称的同伴之间。语言学家也早就发现,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对他们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就写作任务或写作成果充分交流,以热情激发热情,以思维启发思维,实现生生共生,可有效改善乡村作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

在一次批阅作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具有共生价值的作文片段——有一次,我早早写完作业,便和爸爸聊起天来。我分享了很多同学之间的趣事。但爸爸突然开口:“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知道这些做什么?”我瞬间呆住了,心想和你分享我的快乐也有错?我没有说话。于是爸爸再一次质问:“你将来到底能做什么?”“我要去捡垃圾!”我愤怒地盯着他。

在作文课上,笔者展示了这一片段,并引导学生讨论三个问题:这段文字好在哪?把生活中不愉快的内容写进作文是否具有正能量? “你将来到底能做什么”这句话的标点该用“?”还是“!”?

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一致认为“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知道这些做什么?”和“我要去捡垃圾!”这两句写得好。读这两句,学生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父母和自己。父母永远有着明确而唯一的目标:分数。而自己一般会用“摆烂”的行为和语言来顶撞父母,以表达自己的不满。通过这一轮师生、生生的对话,学生明白了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普遍样貌,在写作时通过描写“一个”来表现“一类”。

当学生讨论完第二个问题后,笔者便与学生明确:作文,应该写出生活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胡编乱造。是否具有正能量不取决于写什么,而取决于以怎样的动机和情感去写。

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并展开了激烈讨论。讨论结束后,笔者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标点在表情达意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师生、生生的良性互动中,课堂成了充满活力的场域。学生分享了写作体验,在思、写、听、说的语言综合实践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老大难问题,但写作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勇于啃作文这块硬骨头。相信通过不断的思考、实践、反思、创新,会让乡村作文课堂教学之路越走越宽畅。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作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