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2023-03-26白玉环
白玉环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使得数学文化的课堂渗透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越发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数学思维,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双减”背景下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贯彻“双减”政策精神,教师可以从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鼓励课后文本阅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入手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助力学生数学兴趣养成,从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双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青少年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源。兴趣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意愿。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师应严格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授课时,力求簡单、全面,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引入数学文化并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养成。
一、“双减”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以应对学校考试,大多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没有充裕的条件去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则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以期通过题海战术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显然,过重的作业负担会严重消耗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寄希望于通过高难度的作业来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但是高难度作业与小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能力水平严重脱节,学生不是望“题”兴叹就是望“题”生畏,根本实现不了设计高难度作业的目标。“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发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革新浪潮,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和课堂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实现“双减”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必然途径,只有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有更加充裕的课后时间全面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习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细致地讲解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摒弃“题海战术”,精心选择作业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作业设计。教师应当对作业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随意布置作业,这样既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又无法发挥作业的真正价值。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等。教师必须认识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必须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布置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逐步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校外培训机构不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是学校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少而精的针对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细致剖析教材,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学生的学情。无疑,想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全情投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枯燥
在当前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思想僵化,仍然将知识的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题,没有意识到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局限于教材,困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很少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课堂枯燥乏味。之所以枯燥乏味,是因为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僵化。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丧失殆尽,甚至可能对数学这一门学科产生厌恶的情绪。除此之外,部分教师为快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会加快教学的节奏,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不闻不问,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消退。
(二)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学生负责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形成自己的思考,难以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相比,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极为明显的缺陷,如果教师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不少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因为,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他们看来,数学是众多学科中最无趣的学科,与其将时间花在枯燥的数学上面,不如去探索其他事物。一旦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师生缺少互动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老问题。很多教师只专注于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很少会向学生发起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表达自我的机会,能够及时获取课堂反馈,把握教学节奏。倘若教师对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不可能改善课堂缺少互动的状况,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改善数学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作业管理不善
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对学生来说,是检验学习成果、巩固所学内容、促进拓展应用的有效工具;对教师而言,则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教师必然要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压力上下一番功夫。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惯性,依旧有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后作业重数量、轻质量,认为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实现熟能生巧或者量变引起质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际上,这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误解,大量练习或许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但学生在作业上耗费大量时间,是以其他方面的发展缺少充裕的时间为代价的。
三、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由兴趣驱动的学习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在数学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指导、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渗透数学文化的方式对这些抽象概念进行剖析。当然,进行这项工作之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备课的时候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相关数学文化知识,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坚持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普及数学文化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实现数学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形象思维的辅助下逐步发展数学抽象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围绕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学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作为研究数量和空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数学尽管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并不是远离生活的一门学科,相反,数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极强的工具属性。数学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发展而发展的,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理论,而是自然的、真实的历史过程的反映。显然,学习数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形而上的目的,相反,学习数学是要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涉及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问题。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知识点,结合情境中的案例来展开。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定期开展类似“数学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通过贴近生活的数学实践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及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鼓励课后文本阅读
“双减”政策的施行,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作业压力和课外培训压力,使得学生能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生较为充裕的课后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当然,开展这项工作不能违背“双减”政策精神,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了解数学文化成为一种课后休息或者调节方式。在阅读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将对数学家及其重要贡献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从数学家的生平故事中得到激励、获得灵感、涵养品格。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各自的阅读情况进行简单的交流探讨,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文化。开展文本阅读分享活动具有一定的兴趣培养功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在数学课堂上更加投入。可见,鼓励学生开展课后阅读活动是进行数学文化渗透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对学生产生引领作用,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教师要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进行作业设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使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设计多元化作业,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再按照不同层次设计分层作业。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分层作业要有针对性,这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成长需求的必然要求;其次,数学文化要在作业的立意、情境、内容、形式、任务、评价诸方面有所体现,这是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由之路;最后,作业布置最好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和时事热点,这是实现分层作业功能的有效途径。这样,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时,就能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成就感,又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由于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原本就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不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参考文献
[1]何海梅.“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怎样提质增效[J].天津教育,2022(22):98-100.
[2]林小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J].学周刊,2023(1):73-75.
[3]苏小婷,王净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5):90-91.
[4]杨志勤.精彩源自于数学文化的有效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64.
[5]李育飞.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科技资讯,2020,18(16):118,120.
[6]李树菊.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287.
[7]李林波.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20(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