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思政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
2023-03-26刘艳
刘 艳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中明确了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同样需要开展充分的课程思政教育。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聚焦行业及社会需求,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等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和铁道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将介绍该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思政建设经验,积极应对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1 远程教学特点
远程教育主要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等来开展教学,并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学习。其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并降低教学的成本。
北京交通大学远程教育采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平台具备资源整合、认知工具、交流工具、评价支持工具、辅助工具等功能,能够较好地支持远程教学与管理的顺利进行。远程学习者所有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的进行都可以在该平台上完成。借助改平台《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可实现课程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功能。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通知、导学、作业、答疑、测试、论坛等形式。
远程教育的学生一般规模大,以本课程为例,2022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每学期的学生人数均超过1500人。学生人数多,知识基础差别大,学习进度也有较大差别。此外调研发现[2]远程学习者大部分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由于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主学习方法欠缺,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挫、掉队,易导致不良的学习结果。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师生分离,在这种状态下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挑战。从受教育的学生来看,其中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思想状况情况复杂,受教育状况参差不齐等因素,对我们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3]。这种情况下,借助专业课,开展灵活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2 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是土木工程和铁道工程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土力学理论、基础工程理论两大部分内容,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土力学》课程被评为2021年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为远程课程教育的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前期积累的经验,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 教学大纲中明确育人目标
首先对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远程学生特点,将课程视频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配合28学时的自学及作业时间,合计60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土力学和地基基础的基本原理,为今后解决土木工程和铁道工程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所有授课教师均需依据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在大纲中明确育人目标。结合本课程特点,找到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凝练出课程核心价值观。根据远程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自身特点,提出了育人目标是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从理论知识中获得正能量,培养使命担当、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2.2 教学内容中引入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的开展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本课程属于工科类的课程,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围护等工作。根据上述特色,课程中可突出家国情怀,并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前期摸索出来的土力学思政教育的基本模式[4-5]。首先通过工程案例来引出教学主题,通过案例讲解强化工程伦理,并突出家国情怀和道德担任。同时在知识点讲解使,合理的结合育人元素,做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按照上述模式,课程组充分挖掘了理论知识中的育人元素(见表1),如土的渗流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土的变形理论可以说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的强度问题可以印证“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6]。将这些育人因素引入课堂,更新了课程教案,并录制了教学视频。将引入思政元素后的课程视频用于教学平台教学,学生可在自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可实现理论教学与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
表1 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
2.3 教学活动中体现思政内容
远程教学中教与学是两个分割的过程,教学视频录制完成后,教师只能通过课前引导和课后讨论等方面来更新和强化知识点和育人功能。
课前引导主要通过课程通知和导学来进行。按照教学计划,将每学期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包含四个教学周。每个教学阶段和教学周的开始在系统中发布导学资料,提醒和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此时,可在导学资料中增加问题引导,提出育人相关的思考,强调每次课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提出每次学习的思政目标。
课后讨论主要通过课程答疑和课程论坛来进行。课程答疑主要由学生发起,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平台留言等待老师解答。课程论坛是课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相比而言,借助课程论坛可更好地开展思政育人教育。在每个教学阶段开始,由教师在课程论坛发布课程研讨,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点中的育人因素,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
2.4 教学评价中增加思政考核
通过学前引导,教学内容结合,以及课后思考,课程实现了将育人元素与教学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并在教学各环节进行了实践,在课程考核环节中也可适当增加思政相关的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既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思政育人实效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
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生,远程教学中很多学生是在职人员,学习时间并不固定。前期的学习过程可能无法全部完成,学习参与度有限,而课程考核是参与度最高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可更好地开展思政育人。
本课程的考核环节主要包含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考虑课程和专业特点,在平时作业环节增加了的思政相关的作业,作业题目以土力学相关工程中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写一篇感想。学生可以根据本课程所学理论,也可以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思考土力学相关的问题,感受土力学相关理论或工程建设中的家国情怀,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3 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通过教学大纲引导、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活动辅助和教学考核强化四个手段,本课程实现了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思政与课程的结合。接下来以土的渗流理论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表3 教学案例
3.1 课前导学
课程开始前发布课程导学资料,导学中要明确学习目标是掌握渗透力的概念及渗透破坏。资料中可介绍渗流相关的工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课程学习。同时导学资料中还要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土木人要有道德有担当,要防止被渗透破坏。
3.2 课程自学
提前制作好本节课的教学视频,本课程教学采用前期土力学思政教育的基本模式[4-5],以我国重大工程来引出教学的基本问题,引出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很好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首先介绍1998年九江大堤决堤事件,以此来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九江溃堤是一个典型的管涌破坏,洪水导致土体的渗透力增大,导致土中的“蚁穴”不断变大,最终土体被洪水带走,出现溃堤。这其中最让人愤怒的导致这场灾难的原因竟然是由于其堤防设施是一个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这件事时刻警醒我们,土木工程中有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土木人,任何道德上的败坏,都可能会威胁到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教导大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守住道德底线。
3.3 课后复习
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后在课程论坛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渗流破坏原理能带来什么样人生的启示,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同时通过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渗透破坏的防止措施来介绍如何防止在成才的道路上渗透破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其中的道理,使思政教育能不仅局限于老师教,更能做到学生自己悟,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道德的升华,回归教育的本真。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课程教学借助北京交通大学远程教学平台开展,教师提前录制用于教学的全部课程视频。按学期在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发布课前导学资料,课后课程答疑和课程论坛交流,布置在线或离线作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远程教学模式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降低教学的成本。但由于师生分离,且学生规模大、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时间不固定等问题,使得课程思政的开展根据挑战性。
本课程通过教学大纲引导、教学内容结合、教学活动辅助和教学考核强化四个手段,实现了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思政与课程的结合。由于土力学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学科,而它又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具备开展思政育人的良好条件。将思政教育融入远程教学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远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