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研究

2023-03-26赟,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机械类工科专业课程

陈 赟,张 思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100)

1 研究意义

教育部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相关研究实践,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改革的前沿领域。新工科提出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不谋而合。在高等教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建设一流课程的新机遇和必然要求。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我校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更是深感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同时也有其相应的特殊性及困难性。(1)在机械类专业课程课时普遍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如何在传授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立德树人的目标“润物细无声”地贯通于专业课程,显得尤为棘手和困难;(2)机械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并不能做到“零过度”和“无缝对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岛”困境。追本溯源,是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学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方面的盲区或漏洞。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1 教学目标的思政理念认识不清晰

机械类专业课更加关注“目标控制”与“科学管理”,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几乎不涉及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此外,受科技工具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理机械类专业多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课程工具理性倾向凸显,容易加剧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导致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机械类专业课教师之间出现价值性疏离,亟须提高机械类师生的思政理念认识。

1.2 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是割裂的,或者完全为了思政教育而强行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生硬的加入思政元素。但其实思政教育内涵丰富,包括但不局限于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专业课程知识中各方面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现有机械类课程建设严重忽略连接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的桥梁,缺乏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升华。

1.3 教学模式的思政方法改革不彻底

新工科背景下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实践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被不断开发和运用来提升教学质量,用以满足新形势下对学生在人文、社会及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毕业要求。然而,如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春风化雨”式的融入思政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需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实践,实现对学生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1.4 教学评价的思政考核体系不健全

新工科对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目标及新的评价体系。然而,机械类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做到细化过程管理与考核,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状态。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需要结合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探索研究。

总而言之,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在理念认知、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环节存在盲区或漏洞。具体体现为,在理念上没有正确认识到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教师立德树人能力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机械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不彻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考试评价体系过于简单,教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为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理念认知、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统一思想,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通。

2 研究思路

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为引领,结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利用船海行业特色和机械类专业课程优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培育相结合,实现课程全方位育人,是本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总体思路。具体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路线

3 研究内容

3.1 立德树人,牢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机械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新工科背景下利用行业特色及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

3.1.1 知识目标——课程思政根基

机械类专业课程知识永远是课程教学的根基和基本立足点。课程思政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通晓专业知识,包括国情、民情、党情和世情等,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工程导论》课程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献等形式,回顾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到制造业大国,再到制造业强国,体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提升,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3.1.2 能力目标——课程思政拓展

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精度和深度,构建合理的技能要点为目标,还要融入思政元素,同时以培养学生的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为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通过讲述“中国内燃机奠基人——支秉渊”“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历史,学习大国工匠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3 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升华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敢担当,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具有创新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例如,在讲授螺纹连接知识点时,通过螺纹连接在古代地动仪机构到现代月球车中的应用,引出学生关于螺纹的哲学思考,突出我国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梦的升华。

3.2 相辅相成,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要素,围绕科学态度、家国情怀、大国担当等思政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在“线上与线下”一如既往地进行价值塑造,帮助同学们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学习的初心和使命。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2.1 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和环境保护意识

人口、环境与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课题,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针对党中央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战略目标,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应于此相结合并作为重要教学任务。例如,《绿色制造技术》课程可以通过介绍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全寿命周期中所采用的绿色环保技术,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

3.2.2 培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精神

理工类专业课程的客观性、直观性特点,是以理服人的最佳工具。通过专业课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素养,包括求真务实和职业精神的理解。例如,《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讲授变压器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2008年冰雪灾害造成南方大停电的案例,强化学生对变压器并联运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3.2.3 提升爱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感

为了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感,在课程教学中,讲述假设的提出、定理的发现、实验的验证等,通过事例形式巧妙运用人类文明进步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船舶与海工机械装备设计》课程中引入“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我国载人深潜突破的先进事迹,塑造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感。

3.3 推陈出新,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机械类课程思政模式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数据和讨论等,在尊重教学内容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把工匠精神、中国效率、大国速度等鲜活素材及时纳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由纯专业教学向“专业+思政”的模式转变,致力于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新型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3.1 项目式教学

将理论和实验内容转化为项目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单元转变为单元项目任务。单元项目的实施为课程设计大项目的操作奠定了基础。课程设计以工程实际问题拟定设计题目,同时鼓励学生自拟题目,通过组建课题小组完成单元项目。例如,《机电传动及电气控制》课程课设置“PLC指令应用”单元项目,当电路出现故障时,学生从电路原理、电源、线路连接、器件质量等方面展开排查,并进行总结分析故障原因、归纳排故的合理有效方式,大大提高了排故后的成就感、能力提升的获得感。

3.3.2 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功能

申请学校与学院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自制、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等项目,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和工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创新精神。例如,《工程制图》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等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主动思维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4 以人为本,健全课程思政教育考核

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构建评教评学相统一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细化过程管理与考核,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状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探索,激励教师敢于创新、思政育人。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4.1 学生培养质量体系

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将课程考核、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对学生技能、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综合考量。通过随堂问答、单元项目、考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让学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把工程伦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理念贯穿其中。同时,注重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通过对毕业学生及其工作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获得感,并分析课程思政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作用和影响。

3.4.2 教师教学考核体系

任课教师课程思政从教学设计、教案、讲授、辅导等方面进行考核。同时,对教师的考核过程中将学生评教环节纳入教师德育评价体系,教学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及课堂作业均应布置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报告内容也应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

4 结论

针对新工科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我校船海行业特色,探讨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出从教学目标树立、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健全等方面着手,培养有思想、有情怀、专业强的满足新工科需求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建设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如下:

4.1 结合新工科和我校行业特色,契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海洋强国战略

本研究结合新工科和我校行业特色,针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战略开展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既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又符合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

4.2 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本研究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思考机械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顶层设计进行思考研究,还具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入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3 提出教育教学体系架构方案,建立思政教育检验标准,具有全校推广价值

本研究以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作为切入点,提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架构方案并制定相关检验标准,便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嵌入教育教学体系架构中,并制定相应检验标准,具有全校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机械类工科专业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机械类“CAD/CAM”技能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