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探析

2023-03-25卢纲刘永峰

黄埔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人民军队黄埔

□ 卢纲 刘永峰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继往开来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历史事物都有其继承性,如同任何人的出生都有其母体,一支军队的诞生,也必然有其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1927 年8 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的开始,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梳理探析黄埔军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其中武汉分校与中共建军的历史关系,以及武汉黄埔军校对中共建军的历史贡献,对于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来处,赓续光荣传统、发扬黄埔精神,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发展演进与中共建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武汉分校是黄埔军校的重要分支。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下,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于1924 年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创办的一所著名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前后设过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设过南昌、洛阳分校),其中规模与影响最大的当属武汉分校。1926 年10 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决定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开办政治训练班,为继续北伐培养军事、政治人才。不久后,政治训练班改办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将黄埔5 期政治科学员移至武昌就读。1926 年12 月,黄埔5 期炮兵、工兵科学员也移至武昌就读。1927 年1 月19 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国民党召开的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取消分校名称,1927 年3月27 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更名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翌日对外挂牌,简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值得一提的是,1926 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设置女生大队,招收183 名女兵,开创了黄埔军校历史上首招女兵的先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壮举。斯大林特别要求送一张全体女兵合影照给他以作纪念。1927 年3 月5日,“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武昌显真楼的摄影师为女兵们拍下了一张珍贵合影。有关资料显示,1926 年12 月,黄埔军校5期政治大队500 余人。1927 年1 月,黄埔军校5 期工兵大队和炮兵大队1200 余人,三科合计1800 人左右,先后迁往武汉创办分校。1927 年2 月,武汉分校招收的第6 期史称“汉6 期”,政治科入伍生总队男生986 人、女生213 人,近1200 人。1927年4 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并入武汉黄埔1300 余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长沙两地黄埔革命师生和湖北省农协农民培训班两批学员数百人来到武汉黄埔军校,算上武汉黄埔的教职员工,其人数超过广州黄埔本校前4 期毕业生4971 人的总和。1936 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主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 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开国元帅、毕业于黄埔1 期的徐向前在回忆录中称该校为“第二黄埔”。

(二)武汉分校是中共建军的重要来源。近现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是催生人民军队的实践之源。经历国民党1927 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在一片风声鹤唳的白色恐怖下,受恽代英等著名中国共产党人影响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大多投入到中共领导的“用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坚苦卓绝的斗争中。7 月15日,在汪精卫集团在武汉背叛革命、形势突变的紧急时刻,武汉黄埔军校中共组织断然将已暴露的党员相继撤走,党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武汉黄埔军校学生的毕业分配,也被迫提前,5 月第5 期政治科第1 队毕业的200 多人,部分被分到中共实际掌握下的湖北省保安队。7 月16日,武汉分校决定,将军校中名声较大的、已经公开身份的中共党员,或在城市隐蔽下从事地下工作,或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或转移到贺龙、叶挺所部充实力量,仅派往贺龙部的就有陈赓、段德昌、范长江等300 多人。7 月18 日,第5 期工兵、炮兵等科学生800 余人,由恽代英主持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了毕业典礼,被分配到贺龙、叶挺所在的第二方面军各军。女生队也被迫提前结束,有80 人左右留下来,编入了第二方面军军医处或医院等。7月21日,武汉黄埔军校被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整体接收,在校学生1000 多人编为军官教导团,由严复生任团长(后为叶剑英),季方任参谋长,至此武汉分校结束。

这些武汉黄埔军校师生大多参加了中共建军的三大武装起义和全国各地的武装暴动,成为中共建军的主力和骨干。其中,参加南昌起义的是恽代英和几百名分配或转移到叶挺、贺龙部队的师生,由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5 期、6 期学生刚毕业不久,大多为各支部队中的基层官兵,在一线冲锋陷阵,有名可查的大约有114 人。陈毅(负责军校党务工作)率领的一批师生没赶上起义,却在江西临川赶上了起义队伍。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陈毅与朱德率余部转战湘南,接着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参加秋收起义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5 期、6 期有名可查的大约有21 人,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陈伯钧、谭希林、臧克家等。湖北的黄麻起义是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同为秋收起义的鄂豫边的秋收起义,总指挥潘忠汝正是毕业于武汉分校的黄埔5 期。参加广州起义的则以二方面军教导团的1300 多名武汉黄埔师生为主,起义失败后又成为叶镛、徐向前(政治大队1 队队长)领导的红四师第10 团,转移到海陆丰。在这两次起义的师生中,成为共和国元帅的陈毅、徐向前,大将罗瑞卿、许光达,上将陈伯钧,及程子华、刘型等都担任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女兵危拱之、周月华、张瑞华(后为聂帅夫人)也在随后的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过贡献。胡筠、黄杰(后为徐帅夫人)等返乡的军校学员,都成了各自家乡起义活动的领导者;去苏联学习的李淑宁、王亦侠等,回国后参加了抗日运动。李淑宁就是后来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职,在白山黑水高举抗日大旗的巾帼英雄赵一曼。

(三)武汉分校是中共将帅的重要摇篮。黄埔军校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中国革命的军政人才,为中共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被称作“将帅摇篮”。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 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十大元帅有5 位、10 位 大 将 有3 位、57 位上将中有9 位出自黄埔军校,还有9 位中将、11 位少将出自黄埔。此外,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也有近40 人。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说过:“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中共党史、军史上一大批著名人物和将帅,都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有着很深的渊源,包括陈毅、徐向前两位元帅,罗瑞卿、许光达两位大将,程子华、陈奇涵、张宗逊、陈伯钧、刘型等一大批高级将领,还有赵一曼、胡兰畦、谢冰莹等巾帼英雄。其中,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陈毅、学兵大队大队长徐向前两人在列;10 名大将中黄埔出身的有3 位,武汉分校占2 人,即罗瑞卿(6 期)、许光达(5 期)。1955 年授衔57 名上将中,黄埔师生共计9人,武汉分校则有4 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为中国共产党军事教育输送了大批人才。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创办了教导队,黄埔军校5 期学生陈伯钧先后任区队长、副队长。红军第四军在闽西创办了红军学校,谭希林(6 期)任校长。1931 年秋创办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称工农红军学校),杨至诚(5 期)任校务部长。红军学校扩编为红军大学后,张宗逊(5 期)曾代理校长。同时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王诤(6 期)任工农红军通讯学校校长,杨至诚兼任工农红军供给学校校长。1936 年6 月,抗日红军大学成立后,林彪任校长,罗瑞卿(6 期)任教育长。1937 年春,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副校长,许光达(5 期)、陈伯钧、杨至诚曾分别任教育长、训练部部长、校务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不少军事政治学校的领导骨干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师生,如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刘型(6 期),华东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陈毅,等等。他们为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党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有益探索为中共建军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中共领导地位凸显。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形式上是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从实际领导看,1927 年3 月中旬,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军校决议案,改分校为本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3人为常委,共产党人恽代英兼任政治总教官主持军校实际工作,成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灵魂人物。从党团组织看,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设有健全的中共党团组织,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组成校党委,陈毅任书记,公开职务是校政治部准尉文书。曾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董必武、恽代英、李达、项英、李富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亦在此弘文励教,政治教官郭沫若、沈雁冰(茅盾)和第6 期学员臧克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和大师。从党的影响看,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青年在学生中间占了绝对优势,其中青年团员在入校后多数转为共产党员。陈毅曾回忆:“军校学生中,中共党员不少,党的同情分子更多。”其中,该校首批系黄埔第5 期毕业生绝大多数去了中共军队,很多中共高级将领出自黄埔第5 期。因此国民党内有人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基本就是为中共开办的,黄埔第5 期几乎就是专门为中共培养军官的。”武汉分校3000 余名学生(黄埔第6期)大都加入了共产党、共青团或拥护党的领导,当时被人称为“赤子赤孙”。虽然从筹备、招生、开学到被迫解散不足一年,但这座革命熔炉锻炼出一大批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上烙下深深印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共军政干部的培训基地和令蒋介石闻之色变的“赤色黄埔”,为中共独立组织、掌握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二)与工农运动相结合。1927 年2 月12 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民党左派邓演达指出,建立中央军校是“使军队接受党的指挥,使军事的训练和政治的训练并重,使革命的武力要与民众结合”,他鼓励全体学员“为党为民众奋斗到底”。2 月14 日,武汉分校正式上课,除了学习军事外,武汉分校十分重视政治教育,政治总教官恽代英亲自编写教材,给学生上课。恽代英指出,军队要为党与农工的利益而奋斗,成为农工运动的坚强后援,必须通过军民结合的方式。军队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军队与人民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的军队。1927 年1 月3 日,武汉工人、学生、市民在汉口江汉关附近集会庆祝北伐胜利、定都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科学生30 多人在现场进行演讲时,英国水兵用刺刀驱散集会群众,伤数十人,激起武汉人民反帝的怒潮。惨案发生后,武汉黄埔政治科宣传队组织了“1·3惨案化妆宣传队”,连续5 天在汉口血花世界进行演出,支持和鼓舞武汉人民进行反帝斗争。军校师生还发表宣言通电全国,要求严惩凶手、收回租界、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民国政府通过外交抗议,中共领导群众运动响应,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和武汉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动武汉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成功地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成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的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武汉黄埔不仅与工农运动相结合,还破天荒地招收女生,推进了中国近现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军校涌现了赵一曼、游曦、胡筠这样一批赫赫有名的女革命家。武汉黄埔期间,军校师生已经开始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领导团结工农民众武装斗争的道路。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创办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风暴中心、北伐赤色首都武汉。武汉黄埔师生先后经历了“宁汉对立”“宁汉合流”,杨森、夏斗寅叛乱等斗争,并且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1927 年5月13 日,驻防鄂西南的独立第14 师师长夏斗寅在蒋介石的策动下,与川军杨森等暗中勾结,公开发动叛乱,兵分三路直逼武汉。此时,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正在河南与军阀张作霖南犯的军队殊死拼杀,武汉防务空虚。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国民党要员们纷纷准备逃跑。在这危难关头,武汉政府急调叶挺率部抵御叛军。5 月10 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将武汉黄埔军校等临时改编成中央独立师,以恽代英为党代表、侯连瀛为师长,配合叶挺卫戍武昌的军队,南下镇压夏斗寅叛乱。在叶挺的指挥下,中央独立师配合第24师等部队,经过激战,打败了夏斗寅叛军,解除了武汉的危机。武汉黄埔师生参加了坚苦卓绝的战斗,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凯旋归来。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组成的中央独立师,回汉后恢复军校建制,不久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作为中共完全掌握的一支军队,成为广州起义的主力。其中多位学员在起义中表现英勇、名留史册:第2 大队第8 队学员程子华,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曾参加反击夏斗寅叛军的战斗,1927 年12 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军退出广州后,他又参加了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曾任第1 大队区队长的叶镛,随第4 军军官教导团赴广州参加起义,率领教导团第1 营攻克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公安局,救出被囚禁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800 多人;革命烈士唐维曾在武汉分校负责党务工作,作为第4 军军官教导团党委书记参加广州起义;第6 期政治科女学员游曦,是教导团唯一一个女兵班的班长,广州起义的战场上,她带领女兵班与敌人英勇奋战,牺牲时年仅19 岁。正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顺应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实际,以且教且战的方式,让学生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学习,在革命实践的大风大浪中成长,从而培养出众多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

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历史对中共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动摇。习近平主席在庆祝建军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中共建军基于对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重要性的认识。斯大林曾经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他也曾提醒中国共产党要重视军队,但陈独秀却认为:“单靠军事行动取得政权,这是墨西哥式葡萄牙式的军事投机,决不是法兰西式俄罗斯式的革命事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军权,也没有足够的军队与反动派相抗衡,从而大大助长了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反共的气焰,也无力阻止国共合作的破裂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在血的教训面前,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共产党人决心“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正是因为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期间重视党的工作,引导大批黄埔师生加入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使军队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坚决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二)必须始终坚持政治建军原则不动摇。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黄埔军校从一开始就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其探索实践为中共建军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包括主要在黄埔军校设置的党代表制和政治部制度,对中共政治建军产生了重要影响。国民革命军8 个军中7 个军由共产党人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为军队培养出“为主义而奋斗,为民族而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锻造出了一支有理想、有信仰的铁军、钢军。黄埔军校师生遍及从广东出发的北伐各军,成为绝对的主力和骨干军官,以共产党员为首的先进分子在历次战斗中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成为各军中的先锋模范。毛泽东在1937 年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在回顾我军发展的历史时指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面目一新。1927 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起来的。”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从人民军队的诞生、成长和发展,政治工作一直是重要的“生命线”。人民军队从历史烽烟一路走来,历经坎坷而不散,遭遇挫败又奋起,在血雨腥风中坚不可摧,在艰难困苦中勇往直前,创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创造了浴血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奇迹,创造了横扫国民党8 百万军队如卷席的奇迹,创造了领导人民军队多次实现现代化大跨越的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政治建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党不仅要在组织上独立掌握军队,更要始终坚持政治建军原则不动摇,突出铸牢军魂这一核心任务,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本色不动摇。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黄埔军校的宗旨“就是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并锻造形成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1924 年6 月16 日,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典礼上致训词时强调:“革命军必须富有革命的志愿,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救国救民。”正是在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砥砺下,当时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革命的黄埔”,为了民族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创造了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1936 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人民军队经历苦难辉煌,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价值之“根”。“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深刻指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把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奋进新征程,必须发扬军队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锻造不负人民的战斗血性,创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把军队建设成为始终忠于人民、服务人民、坚决有效捍卫人民利益的强大军队。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人民军队黄埔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人民军队忠于党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