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技剧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探析
——从《化·蝶》和《战上海》说起

2023-03-25郭晓霞

杂技与魔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

文|郭晓霞

“杂技剧是将杂技作为演艺主体的一种新的戏剧样式,是用杂技进行叙事的舞台艺术,是现代杂技与戏剧高度融合后发展升华的一种新型态”。①这种注重杂技的戏剧审美与舞台综合的表现形式,建构起了当代杂技艺术形式创新的发展潮流。比如,杂技剧《化·蝶》和《战上海》,它们的创新创作进一步拓宽了杂技的表演形式,丰富了杂技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甚至引导杂技跨界传播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对当代杂技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②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文艺新境界,这是包括杂技在内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应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中国杂技源远流长、内蕴丰厚。这些源于中国、为中国所独有的杂技节目,有着鲜明的能够反映、认知中国的元素符号特征。而涵盖主题范围较广的杂技剧,不但能为杂技技巧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更能集中凸显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可以说,用中国杂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近年来,为了满足大众对内容主题、故事类型、情感色调、表达方式等不同的欣赏趣味,杂技剧编创者以千姿百态的题材类型、叙事手法和作品资源创作了一批杂技剧作品。历史、红色、仙侠、神话、儿童、工业、现实等不同类型、题材的杂技剧创作,既体现了编创者的自觉追求,也反映了大众的审美趣好,同时折射了时代情感。无论是再现战国文化风貌的历史杂技剧《梦回中山国》,还是首部壮族魔幻杂技剧《百鸟衣》;无论是侠者守护正道的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还是工业题材杂技剧《大桥》,抑或是首部以抗疫为题材的杂技剧《英雄之城》,它们要么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要么是对丰沛想象力的赋形,要么是对情感和情绪的抚慰,总之无一不是对中国人生活场景、心理情感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化呈现和建构。

《化·蝶》演绎旷世之恋,《战上海》致敬人民英雄,发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主题的两个故事之所以能感动我们,正是在于它们都扎根于传统的文脉和时代的精神厚土,艺术共鸣点皆指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

二、表达中华审美风范

那么,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杂技剧创作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创作出具有中华审美风范的精品佳作呢?

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和以神话故事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并由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化·蝶》创新古代民间故事的表现方法,运用杂技、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演绎经典旷世蝶恋,营造出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而《战上海》以时代历史观,综合运用杂技、戏剧、舞蹈、民间艺术、武术等,立体再现了上海解放战争的热血记忆,是海派杂技与战争题材进行深度融合的里程碑之作。下面以《化·蝶》和《战上海》为例,分析两剧如何把主题性创作上升为更符合艺术规律的审美建构、更符合价值表述的精神意蕴升华。

1.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③文艺作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塑造人,塑造真实鲜活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因为经典形象身上最具标志性的特质,同时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杂技剧作品要走向经典,就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起点,进而达到优秀文艺作品的高级境界“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广州杂技艺术剧院用杂技剧《化·蝶》演绎这个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悲剧故事,可谓是杂技剧在发展进程中对人文意蕴的自觉追求。该剧精选“梁祝”的重点内容,准确把握梁山伯、祝英台等文本角色定位,生动展示了“蝶变”过程中的情感温度与人性光彩。剧中,梁祝的人物角色成长,依次在“闺念”“共读”“情生”“亲变”“情别”“抗婚”“梦聚”“殉情”等场景的转换中循序渐进地完成。活泼、烂漫、叛逆、坚贞的祝英台,懵懂、实诚、悲愤、专情的梁山伯,在层层递进的叙事中,两人的个性脱颖而出,带给观众凄美而永恒的共情体验。剧中还成功塑造了媒婆、马文才、祝父、祝母的人物形象,将他们的巧言令色、贪婪好财、趾高气扬与男女主角的纯真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更有意味的是,该剧尾声还独一无二地加入了《化·蝶》书籍翻阅的场景,道出了“生死相随,皆缘和你永远徘徊缠绵;旷世蝶恋,只为在你肩头片刻停留”,昭示了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更需要破茧化蝶的勇气和追求自由美好的决心,这一旨归使得经典爱情故事与人们的情感记忆互相映照,让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1949 年5 月上海解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共同打造的红色杂技剧《战上海》,以解放上海的重大史实为依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场面与表现段落,讲述地下党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彻底粉碎敌人破坏阴谋的感人故事。全剧共有“血战外围”“负隅顽抗”“智取情报”“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迎接黎明”八个篇章,每场戏都有高潮,每个冲突都有核心。从“血战外围”夜幕下年轻战士的坚毅果敢,到长桌会议密谋“七杀令”的诡秘凶残;从弄堂里智传情报的轻松幽默,到“青春誓约”爱情的刻骨铭心;从江华牺牲在黎明到来前的悲壮,到霞光映衬下定格为金色的丰碑,这些都很好地支撑起人物的战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看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剧中讲述的故事绝不仅限于几场战争,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注重对故事背后深层内涵的开掘,生动呈现了江华、白兰等英雄人物逐步走向高光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因其化夷而释然,因其胜利而振奋,因其牺牲而悲叹,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源自于观众心中那难以忘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

我们看到,杂技剧中围绕着人物跌宕而来的种种情感和人性光辉,既揭示了维系情感的核心与本质,体现了时代的厚重感与生命个体的质感,也重启、浓缩、折射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画面和精神。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彰显更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是杂技剧最可贵的精神亮色,也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所在。

2.强化情节结构设计

在舞台上,杂技剧要遵循故事简洁的戏曲表达规律,但简洁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而是“应该突出不同的目的冲突,自己挣扎着向前发展”④,在有限的时空,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挥洒出妙笔书写、典型呈现、性格开掘、命运跌宕、归宿深远的艺术风貌。

比如《化·蝶》,该剧运用纵向和横向双重表达方式,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经典爱情作为叙事基线,同时又将蝴蝶破茧化蝶的自然过程与梁祝生死爱恋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生命从孕育、孵化、抗争到破茧而出、自由飞翔、幻化美好的历程。纵向上,开篇增加了“破茧成蝶”情节,既为爱情的生发寻找到原点,又暗含了蝴蝶“由茧化蝶、由蝶生茧”循环往复的一生、梁祝“从蝶而来、化蝶归去”寻觅兜转的人生;尾声“蝶恋”增加了书籍翻阅的情节,暗示了梁祝故事的千古流传。横向上,“梦聚”中梁山伯思念成疾,富有灵气的纱巾指引两人梦中相聚,难舍难分;“幻境”中,光影之间蝴蝶翩翩,相依相伴。实景与虚境、现实与梦幻交汇相融,充分展示了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境界。媒婆提亲、文才抢亲等冲突场景也成为该剧很“有戏”的部分。可以说,这些灵动延展的情节设计和冲突场景是人物内心情感得到诗意表达的又一方式,巧妙地构成了舞台的“造境”。

而《战上海》中,设置了以连长江华为首的人民解放军、以白兰为代表的上海地下党领导的社会人士、以汤司令和巴队长为主的国民党特务三条人物线。其中,以敌我双方矛盾为主线,在正面战场冲杀和地下敌我较量这两个空间交错有序展开;以江华、白兰的爱情为副线,既为血色战争增添了一份浪漫和温情,又从侧面刻画了战争及其周遭环境的残酷,渲染了江华牺牲的悲剧气氛,彰显了生命个体为信念而牺牲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剧中还打破了战争的一般叙事视角,尾声“丰碑”和“白鸽”的设计,创造性地呈现了由“形”到“意”的提炼升华,以“丰碑”叙史,以“白鸽”抒怀,它们代表着浴血奋战换来的祥和安宁,更代表着人们对和平、真理、光明的永久向往。

杂技剧中丰富的情节信息、强烈的矛盾冲突及巧妙的兴奋点设置,体现了主创团队架构情节与把握节奏的能力,更体现了杂技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思考。

3.讲究杂技艺术“赋形”

舞台艺术要讲究“赋形”。“所谓赋形就是给形式以灵魂,在舞台上通过各种手段发掘与创造出富有含义的形象、形式与意象”⑤,最终使舞台整体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如何突破杂技技巧固有的程式和表演模式,进行提炼、重组、再编创,进而构成自己独有的、精致的艺术表达,除了编创者需要对杂技本体有较强的洞察力、原创力和表达力之外,还要探索杂技“新、奇、难、美”的特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为剧情的推进营造层出不穷的精彩亮点。

《化·蝶》以空竹、绸吊、吊环、顶缸、蹬伞、抖杠、集体扇舞、毛笔手技、滑稽钻箱、踩钢丝、肩上芭蕾等30 多种杂技绝活为核心,同时融合了舞蹈、戏曲等多元形式进行演绎,承载了丰富的精神意蕴,巧妙地传达了诗意、空灵而浪漫的特质。该剧从把握作品的整体气质入手,将杂技的奇美要义和戏剧的典雅气韵运用其中,在舞台整体的“形”上赋予了非同一般的“诗意”。如“化蝶”一场,以独有的“肩上芭蕾”和“头顶芭蕾”具象化地表现了化蝶双飞、为爱重生,渐次推动全剧达到高潮,升华了以灵魂的永恒超越生命短暂的主题。诗意特质还体现在以“群”的构思为表现手段去参与舞台意象的塑造。如,群体扇舞和毛笔手技表现了古代书生的儒雅风流;群舞转碟则象征着“梁祝”精神开枝散叶、永世流传;媒婆、祝父、祝母等群体人物登场,以具象的钻圈来说明钻进金钱眼里的贪婪,以缭乱的抛飞盘、球技来说明珠宝的数不胜数。尤其是“情生”一场的处理类似组合镜头:梁山伯与祝英台于舞台的一侧共读玩耍,两只“蝴蝶”如梁祝的心境般在另一侧以抖动的空竹上下翻飞,具有“以物喻人”的意味。可以说,剧中杂技技巧的运用都紧紧扣住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所有的演绎都在为舞台进行诗意的赋形而积淀要素。

《战上海》采用杂技、魔术、滑稽、驯兽等20多个精品杂技项目,融以戏曲、民间艺术、体育、武术等9 种全新表现形式,对庄严的红色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艺术表达。比如,在“暗巷逐斗”一幕中,运用滑稽戏调节全剧表演的紧张节奏,将具有上海弄堂特色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物品,衍化为演员在剧情中展示技巧的辅助工具;在“雨夜飞渡”一幕中,“梅花桩”巧喻为渡河过程中的桥墩暗桩,展现解放军战士的勇往直前;在“青春誓约”一幕中,用滚环、绸吊等表现江华、白兰在青年、热恋和相思各个时期的场景;在“迎接黎明”一幕中,“蹦床”技巧显示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攻防。这些鲜活的艺术形式不但契合人物的性格、行为、心理,而且体现了该剧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有力地支撑起传神、真实的表演效果和生动、感人的艺术风貌。

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创新,与在创作精神上“坚守传统”并不矛盾,打造真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也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化·蝶》中的凉亭、小桥、石阶、竹兰、毛笔、扇面、雨伞等元素,营造出诗意典雅、梦幻缥缈的舞台空间,既显示了故事的地域环境特点,也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唯美浪漫特质。《战上海》里的国民党作战指挥密室、国际饭店、石库门弄堂、电厂及苏州河大桥等多个空间的不断变换,不但增加了情节交织的紧迫感,也奠定了全剧的基调风格。这些无疑都留下了编创者的思考,并通过杂技演员的表演赋予了诗意化的呈现,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越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越能拨动中国观众的心。大胆移植和采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开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起点;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舞台艺术“赋形”,以“奇”引起受众的视听兴趣,靠其“正”通向心灵,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美感,完成杂技剧创作、呈现、接受的全链条过程。不难发现,这两部杂技剧在传统文化资源采借、人物形象塑造、富有想象的情节设计、意境营造及不失精准的艺术表达等方面,都体现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追求。

三、彰显国际传播视野

跨界整合、跨文化传播是杂技艺术繁荣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中国杂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较为轻松地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障碍,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进行传播和交流。向着全新的精神审美层面转型的杂技剧,既彰显了传统审美旨趣,也适应现代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不同文化圈层中具有很强的“破圈”能力。

观众对《化·蝶》和《战上海》的好评,不仅是对杂技剧这一艺术形态的接受,更是对杂技剧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认同和接受。《化·蝶》巧借梁祝这个“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将芭蕾这一西方艺术糅进中国的传统杂技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战上海》从地域文化中寻找撬动艺术审美的价值支点,以回望的姿态重塑经典,以杂技艺术赋予战争题材全新的魅力。无论是移植文学经典,还是二度创作,这两部杂技剧无疑都遵循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即“守正创新”。这是现代杂技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杂技与国际化接轨的走向之一。

“《肩上芭蕾》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仅是吴正丹站到了我的肩膀上,而是因为我脚下的舞台是开放创新的中国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化·蝶》男主角魏葆华说。中国杂技剧从诞生到自觉践行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使命,充分显示了杂技人对探索身体极限的追求、对杂技剧传承经典的笃定,以及跨界融合的勇气和动力。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题材和深邃的精神,有效采借这宝藏,杂技的“源”就不会枯竭,也不会失去与大众“共情”的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在创新的道路上积极融入时代精神,相信像《化·蝶》和《战上海》这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杂技剧,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注释:

① 董争臻:《关于杂技剧创作的一点心得——在“杂技剧创新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杂技与魔术》2020 年第2 期,第51 页。②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 年3 月28 日,第 3 版。

③ 钱谷融:《关于〈论“文学是人学”〉——三点说明》,《钱谷融文论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年,第78—88 页。④ 余秋雨:《舞台哲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 年,第163 页。⑤ 孙红侠:《以“诗韵”追求现代戏曲美学表达——论翁国生导演艺术》,《中国戏剧》2022 年第8 期,第38—40 页。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
高空杂技
海上杂技大师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