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主共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023-03-24彭爱媛
彭爱媛
时代之音
希望工商联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扎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提振信心、凝聚人心,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开创工商联事业发展新局面。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
板块概览
【大单元构建】
【时序坐标】
【全球视野】
【重点剖析】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探索
1. 规划民主共和蓝图——孙中山(革命的先行者)
(1)成立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②中國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报》是其机关报。
(2)领导革命:1895年开始相继领导发动广州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3)提出革命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 初建民主共和架构
(1)破旧——辛亥革命
①背景
a. 阶级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b.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c. 革命组织:各种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纷纷成立。
②革命准备: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广西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
③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④标志性事件:武昌起义。
a. 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b. 经过、结果: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夺取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c. 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⑤重要成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⑥历史意义
⑦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导致革命不彻底。
(2)立新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民主共和遭遇挫折
(1)袁世凯独裁统治
①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建立独裁统治。
②表现: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教仁案,引发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准备1916年称帝,引发护国战争。
③结果:复辟帝制失败。
④启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为人民所唾弃。
(2)军阀割据
①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及西南的滇系和桂系。
②实质:帝国主义通过军阀对中国分而治之。
③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1)代表
①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他创办实业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②荣氏兄弟与福新面粉公司。
(2)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3)总体特征——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①总体来说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④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
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传入中国(外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政策)。
(2)表现及特点
[社会生活 a. 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b. 其他: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风俗习惯 a. 装束——剪辫、易服、劝禁缠足
b. 礼节——改为简单的握手礼、鞠躬
c. 称呼——改为“先生”的称呼 特点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不平衡性 ]
3. 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新式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2)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①文学
a. 20世纪初以后:鲁迅的《狂人日记》(批判封建礼教)《阿Q正传》(剖析民族精神弱点),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b. 解放区的优秀文艺作品: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等。
②绘画:齐白石(《虾》)、徐悲鸿(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③音乐: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国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④电影: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拓展延伸】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公正。
(2)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
(3)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历史人物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多角度辩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