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数字经济背景下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

2023-03-24顾颖方晶晶薛洲楠李岩妍

消费电子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城乡数字融合

顾颖 方晶晶 薛洲楠 李岩妍

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被大力推行。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当前城乡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但城乡之间是可以进行优势互补的。加速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流动可以推动人才、信息、物流在城乡的流通,为城市化持续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近几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巨大,数字经济在乡村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城乡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阻力

(一)生产要素市场不活跃

数据显示,中国城乡的互联网普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7年至2023年,城镇由70%上升至82%左右,增幅较小,总体普及率高,农村从36%上升至61%左右,增幅较大,总体普及率较低。江苏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但依然存在着城乡高新技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数字经济在城乡发展带来了挑战。从劳动力市场看,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及以上占比高达21.8%。当下的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劳动型。劳动力人口不足不利于江苏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对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至2018年,江苏人口增速放缓,江苏省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也有了缓慢下滑趋势。2018年至今,情况有所好转,截至2023年6月这一比重上升至8.4%,呈现向好态势,为城乡融合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农村数字化人才缺乏

当前乡村数字人才的缺口极大,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与数字经济发展融合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地乡村人口普遍处于持续流出的状态,《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东部地区农民工总量10403万人,相较2021年,增长率为1.2%;外出农民工人数也有增长。乡村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乡村常住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数比重下降明显,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具有小学、初中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 37%、48.4% 和 1.2%。数字乡村建设亟需一批掌握技术和农业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社会保障力度较低

针对农村人口提供的社会保障较差,不利于农村经济长久发展。从各个维度上考量,江苏省的社会保障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这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社会保障仍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影响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我国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构成。其中,社会保险居于核心地位,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占比较小,难以充分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险主要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构成。其中养老保险占据绝对地位,据统计近10年,养老保险占比均为95%以上。截至2022年,江苏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远不及同期省就业总人口。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覆盖面较小,缺口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在城乡间亦存在项目失衡,城镇职工与以农民为主的城乡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上享有不同保障待遇,且差距较大。

二、数字经济驱动城乡融合的机制

(一)数字经济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增长近13倍,数字经济增速要高于GDP增速[2]57。2022年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1亿元,其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新动力之一,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以网络化方式刺激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将数据集成、平台赋能等新型因素融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之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57。在利用数字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加快乡村地区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的普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数字经济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国内外实践表明,区域经济长盛不衰的关键在于独特资源优势的挖掘和合理的产业定位。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精准定位可以避免城乡产业以及不同城市间产业的同质化发展[3]。通过大数据抓取,结合乡村文化、环境、历史的差异,因地制宜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长效发展,是城乡融合进程的重要一环。乡村主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因此,使第一产业生产现代化,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精细化生产,最大限度上增强经济效益,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第一步。同时,利用互联网,发挥乡村的旅游服务业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第二步。

(三)数字经济改进公共资源共享

公共资源大多具有排他性,城乡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受到经济落后、消息滞后、交通不便的制约。而数字经济的构建使得公共服务得以在城乡间流动。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满足了乡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居民通过互联网汲取了新的消费观念,了解更多产品类型和销售渠道,消费市场从线下转为线上,减弱了城乡商品流通的隔阂,以便捷的方式刺激了消费欲望的增长。此外,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困境,改善了收入分配;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医疗,提供了人力资源和基础医疗发展完善的可能,激发了居民生产生活的热情和需求,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囹圄[4]。

三、数字经济机制下江苏城乡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融资渠道:经济发展为城乡融合提供保障。为确保投融资在城乡要素之间实行双向流动,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商银行投入城乡发展建设,拓宽农村居民的投融资渠道。同时,还需要完善农业保障制度,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最后,有序引进工商资本,使之与村集体经济相适应,做到城乡合作共赢,推动融合发展。

人才引进: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治理体系,需要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走进农村,引导他们投身于乡村建设工作,利用创新思想,建设发展新型农村。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来说,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应该优化户籍制度,让他们能够落户,减少生活中的不便。

新农民培养:由于城市新技术的引进,为推动建设新型农村,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自动化,需要培养能够熟练使用技术设备的新农民,鼓励更多传统务农的农村居民学习新技术,接受培训,以便改善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加快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由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经过不断更新形成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典型的互联属性。可以为搭配有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等数字技术的农业生产提供适配的云服务,赋能农业农村经济转型[5]。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面,让更多“断网”农民能够借助在线课程、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得电子商务、短视频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拓宽农村居民收入的获取渠道,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三)建立数据安全保障系统

数字经济依托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在数据流通、自由交换方面有极高的需要,必须创造便捷安全的流通平台和完善的制度。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易标准,防止“垄断”“偷跑”等行为发生,健全违规处罚制度,保证公平公正的交易。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对交易过程进行监测,警惕大额账单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的不正常转移,切实保护居民生产生活利益。引进人才维护数字交易平台,简化流程,提高交易效率[6]。居民信息安全是交易的基础,需要完善相关法律,线上线下双推动,在建立监管体系更新加密技术的同时,宣传网络隐私安全教育,针对信息造假、隐私泄露、数据盗用等问题严厉打击,创造信息自由安全流通的环境。

(四)实现数字化生产新业态新模式

利用数字经济的连接作用,将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村全产业融合,需要依托数字经济打通产业间壁垒[7]。通过建设农业综合大数据库,依托物联网、云平台等先进技术,保障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的畅通。生产环节,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完善农产品生长情况监测系统,以及对水资源等重要影响要素的监管,保障农产品的产出率;流通环节,完善城乡间的冷链物流,增设网点,降低进城成本;消费环节,农业电商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应规范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提供网络销售人员技术培训、打造品牌优势,通过与知名平台合作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8]。此外,也可以通过合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真正的进入乡村感受乡村文化。带动多种经济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总结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经济依赖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要求法律法规、网络技术、群众心态需要调整、完善。当前江苏省数字技术在城乡之间的应用程度差距较大。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愿景,应以乡村为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农业农村新业态、新模式等方式,让农业农村发展早日享受数字经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9]。此外,积极克服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会引起的关键问题,为数字经济赋能下农村产业发展护航,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城乡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