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思政课”实践性的逻辑理路
2023-03-24刘影
刘 影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其重要性。高校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突出强调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大思政课”顺应时代发展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要求教育发展必须立足发展大势和发展全局,着眼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能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扛起民族复兴重任,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不懈奋斗,从而把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融入宏阔博大的中国梦之中,在激扬梦想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青春和国家的壮丽诗篇。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不仅意味着风华正茂的年龄,更意味着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是萌生希望、创新创造的力量,青年怎样,这个时代就怎样,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青年的梦想应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筑就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交出完美的青春答卷。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青年人教育和培养成优秀人才,在抓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
(二)“大思政课”实践性丰富了传统思政教育内涵
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实践形式多种多样,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推动知行统一。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进行引导和栽培,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课堂讲,也要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来讲,上好“大思政课”。而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基本依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的意志和品质。
具体而言,新时代“大思政课”创新了传统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丰富了传统思政课的教育内涵。其一,“大思政课”侧重强化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打通,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联姻互动关系。其二,“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变通,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大课堂搭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大平台,将实践定位融入大局、建设思路紧跟大势,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真正把社会大课堂办成利于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各方协同的实践大课、常做常新的时代大课。其三,“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成效明显,它是用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解读以及检验思政小课堂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实践强化引导青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让青年学生在对信仰追崇、真理感悟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简而言之,“大思政课”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大思政课”实践性开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其理论、实践和文化的源头,则可追溯至更深更远。
二、“大思政课”实践性的理论逻辑
实践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力、目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对人的认识活动做出科学说明。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强调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矛盾运动中的变革作用,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阐释了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和解决的;同时科学实践观还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亦为“大思政课”实践性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科学把握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科学实践观又具有社会历史性,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马克思提出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列宁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毛泽东进一步把实践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5],并在其论作《实践论》中系统阐释了社会实践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并强调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6],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实践,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头活水,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亦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坚持科学实践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根本途径。
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运动的,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须统一于实践,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从教育视角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亦或是只有教学和教育而缺少生产劳动的,都是不可取的,都达不到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所要求的高度,否则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式的教育,达不到教育的真正意义。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地发展,是直接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科学理论的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方能彰显教育的目的,达到教育的意义。
(二)“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回应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强调实践是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而且重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认为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与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关。作为实践主体的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生逢盛世,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其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而“大思政课”以其政治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广覆盖性而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高效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要充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正发挥“大思政课”的作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我们强调“大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性,并不是说忽视其理论教育,因为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这是不允许也不能被忽视的。“大思政课”中的社会大课堂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用生活世界检验理性的发展,检验思政小课堂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刻长远的意义。就教育自身而言,“大思政课”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探索,亦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回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增长点。
三、“大思政课”实践性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同时,实践又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其内容、性质、范围、方式等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之变化而变化。简而言之,实践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
(一)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与发展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7]。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与传承,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部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诸多高校开设了“马列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国家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党不仅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青年的觉悟,培养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而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学习只有与自己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群众斗争,参观解放军或工厂等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大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发展视角,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回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8],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能力,贡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使学生了解我国党和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业和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及崇高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代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性建设
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家深切领悟到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要求,把思政课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认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而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遵循。
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党和国家已深切意识到亿万人民书写的时代篇章,是最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我们党立志于千秋万代,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呈现,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明显,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极大夯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现实生活不仅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也进一步彰显了思政教育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深入推动思政课与现实紧密对接、与实践良性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主题。
四、“大思政课”实践性的文化逻辑
在思政课建设与发展方面,党中央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建设虽然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却是源于中华民族5000 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大思政课”实践性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具的深厚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以及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四个自信”的不断增强,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则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0]这也就指明了“大思政课”实践性文化逻辑的渊源所在。
文化逻辑是一种文化中,以逻辑体系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而“大思政课”实践性文化逻辑的形成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有着必然的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体现了一种自然的人格理想,饱含着对提升人的素质和修养的追求,”[11]这与思政课建设不谋而合。思政教学中,强调“知行合一”,即强调“知”与“行”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强调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和促进。“大思政课”通过社会大课堂建设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用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正在发生的生动事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这是新时代思政课贯彻“知行合一”,提高教育实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知行合一”逻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了“大思政课”建设
“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之一,从先人对“知”“行”的探讨、到理学的“知先行后”、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大思政课”实践性文化逻辑体系的建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的论述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已开始探讨知行关系,如《尚书》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左传》中也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等等。这是一种朴素的知行观,还远不是科学的知行观,但却是整个中国知行学说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唐时期的“知”“行”认识论,在先秦诸子的知行学说基础上又有了若干新的发展。如王充关于认识的来源和求知的方法上,坚持了“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认识要从客观事实出发,但他不了解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沟通起来。宋以后,知行学说在我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宋朝以程颐、朱熹为主要代表的理学家鼓吹的是“知先行后”“能治必能行,不知不能行”的重知轻行的唯心主义知行理论。到了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王阳明将前人对知行说的思想进行拓展和深化,进而把“行”消融于“知”中,在人的“良知”即主观意念中实现了“知行合一”,也就是要求人们把对封建道德的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但王阳明的知行学说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的来源问题是认识论的首要问题,认识论的发展问题会影响到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哲学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以科学的态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其中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知行合一”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毛泽东在其著作《实践论》中鲜明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特点中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2]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唯有青年才能创造青春之中国,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要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做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唯有实践才能把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东西,把主客观沟通联系起来,实践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和主导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言:“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3]此亦体现在“大思政课”实践性上,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实践性在理论逻辑的支撑下、实践逻辑的推进下、文化逻辑的沃土中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