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研究

2023-03-24丰欣洋白雪晖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丰欣洋,白雪晖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科学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标识和核心的思想体系,彰显了其强大的思想优越性,在经过各种实践挑战和考验后,依旧熠熠生辉,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作中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一、实事求是思想形成的条件

(一)社会基础

毛泽东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堪、人民贫弱困苦、思想交杂混乱。青年毛泽东在看到人民饱受压迫,国家摇摇欲坠,一心想要拯救在风雨飘摇中面临亡国危机的中国。他用大量的精力研究社会现状、探求救国之道,他先后接触了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方案,孙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这些主张都无法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它们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脆弱不堪,难当大任。他意识到,这些主张都不能成功改变中国的现状,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真正的自由,必须找到一条新路才能挽救内外交困的中国。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之后,开始受到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视,一些人开始尝试用无产阶级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1919 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的合法主张遭到拒绝,随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人们在运动中呼唤新文化和新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传播更加广泛。

毛泽东在1918 年进入北大图书馆后,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他参加了一些进步组织,阅读和研究了大量进步书籍,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只要契合不断变革着的社会实际,把现实需要、时代呼唤与科学理论融为一体,就会具有强大号召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给迷茫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即使在当时人们虽然还未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但它与中国实际的逐渐契合,已经预示人们能够用实事求是的方式去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二)理论基础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继续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的新观点。其实在马、恩的理论著作中,并未直接呈现“实事求是”这个词汇,但是在其思想中强调了实事求是。这种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是基于对历史与现实事实的深思与分析之上,实现世界哲学史上的历史性变革。从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容的分析来看,它坚持从“实事”出发的辩证唯物观、坚持探“求”规律的认识论、坚持以唯物辩证法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

(三)文化基础

实事求是思想首先是由中国思维来表达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使党具有了科学革命的思想基础,也对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提出“实事求是”这一伟大思想奠定了文化基础。

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古语实事求是的重新定义,成为传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相结合的新的思想集合。早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中,“实事求是”一词就被人们所提及。其原意是指钻研学问要依据实证,追求真知,是一种踏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从小就喜欢钻研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他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方法,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我国历史中,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孙中山先生,众多哲学大家都对知行关系也进行过非常深刻的分析。尽管也有人提出过知先行后、知难行易等思想,但是多数思想家还是认为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以行定知、行高于知的基础上的。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对知识与行动的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哲学命题,如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致知为先,力行为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顾炎武主张“以实学代替理学”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似的实践哲学思想,尤其是把实践活动作为知识来源的基础和源泉。

毛泽东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念加以运用和改造,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沉淀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紧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基础上形成阐发了现代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突破。“实事求是”不仅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而且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丰富了中华传统知行关系的内涵,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实践哲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体现,是大众能够普遍理解并带有中华文明本土基因的马克思主义。

(四)实践基础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摆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面前的史无前例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般的原则,而具体的应用必须在具体的条件下进行,它不能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来解决中国革命的所有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发动武装暴动,来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此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一些经验还不能完全摆脱,依然受到城市暴动革命理论的影响,1927 年中共中央进行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这些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尝试,结果遭遇了重大失败。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当机立断,反其道而行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转移到了不被敌人重视的井冈山。在那里,毛泽东带领军民发起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机构,建立红色政权、发展党的革命队伍,使一切革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受当时王明等人的影响,毛泽东的路线在当时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王明等人没有深刻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依然脱离实际地跟着共产国际的指示走,再加上当时的一些情况,毛泽东被污蔑是流寇主义和土匪行径,其思想更是被讽刺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动地变成了空中楼阁,使革命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毛泽东提出,必须及时纠正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把思想路线转移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因此,毛泽东笔耕不辍,在充分调查“实事”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专著。其中有一些经典论述,如“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在党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运用实践的智慧做到“有的放矢”,从中国实际出发讲马克思主义,向实际情况做调查,才能冲破主观主义的迷雾,积蓄革命的火种,开创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贯穿、渗透在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实事求是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又是我们党建立国家政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告诫全体党员在工作上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只有成为实事求是的表率,才能承担起党和人民交代的使命,不至于迷失方向。这说明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已经在其思想中架构起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框架,并将其作为能够引领共产党人成功的重要品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讲演中重申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实事求是”才是求得民族解放的科学态度。要坚决防止“主观的夸张”,那样狂妄的态度是无法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的。毛主席已经将实事求是作为处理党内工作的正确态度,并将其加以宣传。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这就对“实事求是”概念作出了科学表述,把“实事求是”的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上来。实事求是具体来说,其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坚持了从“实事”出发的辩证唯物世界观

“实事”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实事求是”把尊重“实事”看作是进行决策和实施行动的前提,这体现了唯物论从物到精神的观点。辩证唯物观认为世间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统一于物质的,要依据世界本来面貌去认识万事万物,也就是坚持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强加任何外来的成分。要“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把握事实”,毛泽东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使物质范畴成为其“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等精神现象则依赖、从属于这个本原。尊重“实事”,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实在性,这就否认了以往哲学从精神出发的唯心主义,肯定了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建立起了从“实事”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就要做到以客观的“实事”为认识基础,确定所了解到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分析完成特定认识和实践任务的现实可能性及必然性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以辩证思维审视已有的认知材料并对其进行综合与完善,把实际情况作为制定决策的根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反对偏离客观事实的错误认识,防止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可以说,“实事求是”内蕴了辩证唯物主义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入观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原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辩证理论阐释。

(二)坚持了探“求”规律的辩证唯物认识论

“求”是实事求是思想的过程。“求”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研究、钻研,是从大量认识材料中探“求”事物规律,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体现了认识论中关于人的意识与实践活动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探求真理,再将其运用于实践,指导现实生活。在了解实际情况获得初步认识之后,就需要付出探索行动,去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毛泽东认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反复循环。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最根本、首要的观点,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实践,他主张通过实践,将获得的认识不断进行深化,得到的认识又服务于实践。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主观创造性,但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活动,而是必须以尊重事物客观规律为基础。

所以,人们不只需要具备正确认识世界物质性的前提条件,还要灵活运用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探究关于事物的真理性规律,进行再实践和再创造,最后完成既定的实践目标。坚持“求”的过程,就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从所探求到的客观事实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以寻求事物真正的规律。

(三)坚持了以唯物辩证法求“是”的方法论

“是” 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目的。毛泽东提出,“是”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作用、普遍联系的。求“是”,就是“求”认识对象的内部规律性和其本来面貌的显露,这就要求人们充分研究万事万物的联系和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来看,求“是”应该说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最核心内容,求“是”不仅能够指引人类正确地追寻事物的本质,阐明事物内部的基本原理,而且能够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地看待万事万物的联系。

毛泽东在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过程,目的在于求“是”,所追求的“是”,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内在规律。以辩证法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并通过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来支持“求是”的过程,再将这种规律化为指导思想并且落实到行动上,作为向导用以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对事物认知的正确与否,来确保成功地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

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把事物分为原原本本反映客观事物原本面貌的“本然”、将所得到的感性认识发展为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的“必然”,以及以人为主体,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的“应然”三种层次,从而达到求“是”的目的,以此加速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在此期间,毛泽东在探求规律的过程中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去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

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伟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体系十分丰富。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发展。“实事求是”与马克思提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本质上都是坚持实践第一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活动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不能亦步亦趋、僵化地照搬照抄“本本”,也不能脱离实际的空想。实事求是思想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首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体现了毛泽东非凡的哲学智慧。实事求是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精神的共性出发点,是从各个方面抽象出来的,是其思想的核心,对它的研究有利于人们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思维。其次,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人们正确行动的指南。最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和大众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发展进步有指导和支撑作用,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现代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战略支撑和历史经验借鉴。邓小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多次提及:“我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在不断地风雨挑战中,实事求是思想把握住了航向,坚定地指引我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要继续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角度去研究和阐释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内容,吸取思想营养,为21 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实践意义

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时,并没有一味生搬照抄马克思理论方法,而是在认真调研中国具体的情况后,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解决实践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孙正聿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哲学,毛泽东也不是书斋里的学者。”所以,实事求是思想并不是单纯阐述唯物主义原理,而是可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指南。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构建并不以追求精神层次的辩证抽象思维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中国的“事实”基础上,通过完成各种“求是”的实践,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史无前例的变化,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

政治上,中国的先进分子实事求是地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运用到中国实际革命运动中,学习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治党原则,建立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回应了人民的利益要求,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鞠躬尽瘁。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向着独立与解放的目标前进,进行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胜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彻底终结了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设想。

军事上,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原则,对战争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许多充满战略意义的军事理论,不仅组建了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民军队,而且对军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定了党的纪律,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毛泽东提出的建设和改革军队的宝贵经验,不仅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的指导,也为发展和建设现代化武装力量积蓄了经验。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规律和前途洞若观火,论述了我们应该在明确了解中国战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军队特点的作战方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中日实力、战争性质、战争命运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反击了脱离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了一系列绝妙的战略战术,明确了打赢战争的总体方向,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都是毛泽东思想在军事上的伟大胜利。

经济上,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方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经济形势满目疮痍,国民生产体系基本瘫痪,毛泽东结合实际分析了中国经济落后的症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该使中国人民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的目标。党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实行土地革命,不断对政策进行符合农民利益的调整,合理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中国广大百姓的爱戴,为革命积蓄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积累了重要经验。

文化上,实事求是思想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功能。“五四”之前,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依然是封建落后的,即使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已经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浸润,但先进的马克思文化还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还没有与中国实际深入结合。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情况后提出,文化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伟大的影响。发展新的文化就势必要顺应历史事实的趋势,抛弃封建的旧文化,文化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其方向关乎人们的意识形态,对政权具有深刻的影响。文化运动随着具体的客观实际而随之变化,旧文化终将会被新文化取代。中国在“五四”之后诞生了崭新的文化主力军,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思想文化给迷惘困顿中的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极大促进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是具有科学理论指导、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思想,既具有认识世界的思想意义,又具有改造世界的实践意义。实事求是思想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先进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兴梦注入了强大力量。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坚决贯彻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原则,进一步增强对红色理论的学习,脚踏实地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交出一份更完美的答卷。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实事求是”定乾坤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