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雄”签名写出创新秘诀
2023-03-24张廉陈一豪
文|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特约作者 张廉 记者 陈一豪
2月27日,两江新区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13 栋,重庆傲雄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厅一开门,就迎接了一批慕名前来体验“黑科技”的访客。
当使用者在一块电子签字板上签名时,屏幕上的笔画、签字速度等曲线上下波动,最后在后台形成了一条唯一的签名曲线。当其他人尝试模仿这一签名时,系统就会根据这条曲线辨别出“签名不匹配”。
这便是傲雄在线用15 年时间,在国内首创的手写原笔迹电子签名技术。电子签名实现“以字识人”,精准辨别“赝品”签名,这在过去被认为是“科幻”的技术,如今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解密行为让电子签名成为“唯一”
自古以来,要签订受认可的合约合同,都要以签字、盖章、按手印等方式来表达合约的有效性。而傲雄在线要做的是推动“无纸化签约”,让实体的“白纸黑字”,变为只存在于网络的代码,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社会效率。
而这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破旧立新,让社会认同电子签名更“可靠”;二是开发出能鉴定电子签名“真伪”的技术,保证其具备法律效力。其中,后者最为关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最重要的是要体现真实身份、真实意愿、防止篡改。
“笔迹、步态等生物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具有唯一性、长期不变性等特征。”傲雄在线总经理吴乐琴介绍,“名”留下的图样这一静态特征很容易被模仿,但每个人签名的一撇一捺都有独特风格,解密“签”这一动态行为背后的特征才是关键。
手写原笔迹电子签名技术正是解开签字行为背后奥秘的“钥匙”。
“我们会采集签署人书写过程中的笔画、笔序、笔压、笔速、签署时间等信息,从起笔到落笔,后台会形成包含上百项生物特征值的数据包。”吴乐琴说,“模仿一个人签名的‘形态’也许不难,但要完整模仿整个签名过程几乎不可能。”
如何让数据不被篡改,提升证据有效性、司法公信力,是这项技术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
“为了证明签名有效、公正,我们将电子签名与AI、区块链等技术相结合。”吴乐琴介绍,数据包会加密形成脱敏哈希值(证明电子数据文件是原件),明文进入证据档案系统,密文进入存证系统,脱敏哈希值同步上传到区块链进行证据固化,保证电子签名及签署文件的安全合法。
研究算法用大数据锁定笔迹
15 年来,傲雄在线走的这条路,处处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重庆傲雄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研讨AI笔迹算法识别技术。图/张锦辉
“我们当初踏入这一领域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这个怎么可能’。”吴乐琴回想创业时的艰辛坦言道,“即便是后来技术有了雏形,我们也没底气将这项技术进行商用推广。”
那么,傲雄在线又是如何变得有底气?
为了让算法有“灵气”,通过大数据不断“喂养”是必须的。
“我们专门组建了一支数据采集团队,从2015年开始,大量寻找调研对象进行签名。”吴乐琴表示,正是下了苦功夫,才得以积累数以亿计的跨模态原始签名数据。
不过,大数据没有算法,就没有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搜集数据后,我们同步进行算法研究,但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成熟度把握不足,更不敢投入市场。”吴乐琴回忆,有段时间公司在算法这一层面,就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为攻破难题,傲雄在线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优化重组算法团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了新的研发路线;另一方面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开展合作。
研发过程中,西南政法大学的多名笔迹鉴定专家亲赴现场,和傲雄在线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突破了跨设备多维度书写特征提取方法的困境,研发出多终端签名笔迹比对系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更是通过远程指导,提供了不少科学理论支撑和实际案例。
在多方努力之下,傲雄在线的算法于2018年取得了突破。
2019 年,傲雄在线迎来了一笔重要订单——与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建立远程提讯平台,让嫌疑人能够进行远程电子签名。
“公检法相关单位是最了解相关法律条款的,这也代表着傲雄在线的技术获得了权威认可,具有司法效力,帮助我们后续进行市场推广降低难度。”吴乐琴称。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的傲雄在线,终于迎来发展的春天。公司业务逐步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其技术在政法、政务、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得以运用。被重庆市民广泛使用的“渝快办”App 签名登录、签名签章功能,采用的便是傲雄在线的技术。
2月25日,傲雄在线参与承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检察办案的电子化签名与电子捺印全链条可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将为公检法司等领域中的电子签名及捺印的存证、分析利用和溯源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四链”融合打造“创新之城”
傲雄在线的创新故事,只是重庆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将“含新量”转化为“含金量”,巴渝大地正奋力拼搏着:
2 月2 日,中国航天科工一院空间电磁频谱研究院及低轨卫星星座产业化项目落户重庆,将进行空间电磁频谱研究、空间气象数据应用研发、空间信息产业链引育孵化等;2月14 日,“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在云阳县龙角镇中洲岛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位于重庆大学的深空探测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太空太阳能电站、深空极端环境下基础科学等重要方向任务,开展国际联合攻关,打造世界深空探测国际合作平台……
不久前,重庆市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要加快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创新”被列于首位,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2018 年至2023 年,重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 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近2倍,研发人员总量实现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2 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 倍。截至2022 年底,重庆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2989家、6348家、255家,上市公司达到90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将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回响
汽车是重庆支柱产业之一。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突飞猛进。国产汽车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研发经费越发充裕,配套设施越发完善;政府、企业对于创新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干事氛围越发浓厚,大家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日俱增。未来,我将继续投身于新能源行业,结合燃料电池重大专项和重庆市科技创新项目,攻关“老大难”问题,建立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的试验评价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