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贡献南开力量
2023-03-24南开大学杨庆山陈雨露
■南开大学 杨庆山 陈雨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擘画指引,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结合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的嘱托要求,以锚定目标、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高校支撑和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彰显担当作为,贡献南开力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校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意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发展特点,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和拓展的现代化。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又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对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标准的创新探索和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塑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切中肯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立足中国、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和深邃思考,实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向世界展现了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宏伟背景和鲜亮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创新突破和推进拓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因此,新时代我国高校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宏伟背景和鲜亮底色,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也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厚重基础和强大依托。实践证明,新时代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 年的57.8%,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在高教领域的充分展现。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略。我们党领导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高度重视战略问题,善于进行战略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和总体描绘,重点部署未来5 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特别是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部署并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时代十年,在党中央部署推动下,明确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充分证明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基础、优先和战略地位。经过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系统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愿景和发展图景必将更加清晰,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战略大举措必将更加明确,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必将全面加快。
二、新时代南开发展紧紧扣住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
彰显坚持党的领导、统领办学治校的政治优势。从全局看一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走出中国自己的高教发展道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南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南开学子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各领域,落实到从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到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学校各级党组织发挥了定向领航、强基导航、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新时代十年,党在南开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南开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彰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就要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归结到“人”的发展上来,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新时代十年,南开大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启智润心融入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环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赓续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我们积极探索实施“公能”素质教育,把“爱国三问”作为“必答题”,致力培养德才兼备、公能兼济的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引领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和同学同研、同讲同行“师生四同”育人模式。所有这些,用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就是要借助教育的力量“造就新人才”“为社会谋进步,为公共谋幸福”“使我中国现代化”。
彰显胸怀“国之大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需要高校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优势功能,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事实上,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孕育诞生,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也始终高度重视并坚持办好抗大、陕北公学等高教机构,使之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新时代十年,南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嘱托,传承发扬“知中国、服务中国”办学宗旨,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为导向,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新成果新成就,践行了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积极的创新力、服务力、支撑力。
三、南开新作为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坚持育人为本,持续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赋予高校诸多功能,但高校的根本始终是也必须是人才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战略需求,我们的全部工作都要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任务来展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不断加强思政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以春风化雨、细致入微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引导青年学生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全方位都经受熏陶淬炼,坚定人民立场和爱国情怀,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要全面升级人才培养体系,精准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树立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创新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一体化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全面提质增效,形成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着力突破重点环节,着眼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瞄准中国式现代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加强相关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新思路、新举措进行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努力形成超常规的发现选拔机制、贯通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长效评价机制,为破解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难题提供最有力、最有效、最优质的人才供给。
构建自主体系,持续对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话语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尚需提升等短板,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现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加积极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优的思想文化支撑、科技创新支撑。要强化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中国立场和中国表达,坚决杜绝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坚持根植中华文明沃壤、胸怀天下发展大势,始终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出发办教育,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打造更多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深入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优势,聚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善于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凝练升华普遍规律,进一步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上取得更大突破。要提高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聚焦国家安全、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芯片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通过有组织科研和体系化对接,围绕产业链打造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以自立自强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在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实质性贡献。
优化治理保障,持续凝聚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办学治校合力。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国家现代化助力赋能。要夯实政治保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科学决策、跟踪问效,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作用,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增强校院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把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大学治理效能。要激活内生动力,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服务保障机制改革,优化权责清晰、规范协调的校院两级管理;完善校院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形成统筹协调的学术治理体系;健全校内民主建言机制,保障师生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赓续精神文化传统,塑造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不断提升管理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建强干部教师队伍,通过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干部教师的学思践悟,强化以能力、水平、业绩、贡献为导向的队伍考核评价,引导广大干部教师更加自觉把学校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对标摆位,用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负责尽责、创新作为,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南开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