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导论课程探索与实践
2023-03-24翁国庆张有兵
翁国庆,张有兵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杭州 310023)
为尽快适应高等教育和未来招生变化的新形势,近年很多高校均大力推进专业导论网络课程的建设[1]。专业导论网络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对相应专业形成较系统的认识,为其未来学习和发展提供指引、支持和帮助;为学生修读本专业和转专业提供指导;同时,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相关专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的要求,并在招生和就业等工作中发挥宣传作用[2]。
本文提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平台构建模式,打破现有专业导论课程一般由专业教师完全实施线下教学的传统模式,提供丰富的专业介绍短视频、各专业方向技术主题学习视频,由专业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后期进行分组主题学习答辩讨论,并最终提交课程学习总结报告。该模式不仅有利于专业在招生、转专业等各环节中的宣传引导,还可以充分调动专业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效果[3-4]。
一 “混合式”专业导论课程平台的构建思路
针对当下我国高校普遍实施大类招生政策,需要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尽快实施配套的专业认知教育,以便大类内学生尽快提升对各专业的认知,进而进行更高效、合理的专业二次分流,以及促进分流后专业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个人成长路线的了解和规划。
构建的“线上线下”多层次混合专业导论课程学习平台框架如图1 所示。其中,“教授1 分钟说专业”“专业介绍片花(5 分钟)”“专业介绍视频(15 分钟)”三部分均为线上视频资源,为大类招生的新生、家长们在专业分流前提供初步的专业认知和了解,以提供其进行后继选报专业志愿填写的有力参考。“教授话专业专题视频(共8 讲)”部分也为线上视频资源,提供给已选报并录取的本专业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内容专题认知学习,由专业不同方向领域的知名教授分别进行认知教育,以期学生对本专业各主要方向均有广泛全面的初步了解。“专业导论线下课程(8 学时)”部分由系主任或聘课主讲教授负责实施线下教学,进一步进行专业认知教育的强化学习。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导论学习平台框架
二 专业导论课程“线上”教学平台建设
(一)专业导论网络课程整体规划设计
专业导论网络课程应反映专业办学基础、发展状况、建设成效、在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优势及学术影响力和地位,课程需阐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介绍主要学科知识、课程体系和学习要求,可以适当涉及行业、就业信息等内容,课程章节可根据需要自行编排设计。
因此,专业导论网络课程以专业所在学院为建设主体,完成课程设计、视频制作等任务。制作完成的课程经学校审核通过,以网络课程形式在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选修,并用于学校招生和就业等宣传。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线上”教学平台由系主任负责,携手本专业其他四位学术造诣高、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资深教授共同完成建设,其建成后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选课图标如图2 所示。
图2 “网络教学平台”电气专业导论课程选课图标
为更好地实现导论课程“线上”教学平台在本专业招生和教育中的宣传、指导和启蒙作用,结合本校电气专业的方向设置,我们将该网络课程规划为4 个主题共200 分钟时长的视频课程,具体见表1。
表1 网络课程章节内容及其主题与方向设置
1)专业宣传:旨在向待选专业、选专业的学生、家长等目标受众进行简洁精要的专业宣传,其拍摄视频又包含5 分钟时长版本的“课程片花”,以及15 分钟时长版本的“专业介绍”宣传短片。
2)专业介绍:旨在向已选定本专业就读的新生进行较系统性的专业、相关学科、相关行业、本校本专业历史和特色方向等方面的介绍,并引导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3)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旨在让已选定本专业就读的新生进行“电力系统”方向的导论性知识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电力系统概述以及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前沿方向。
4)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旨在让已选定本专业就读的新生进行“先进电气控制”方向的导论性知识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概述以及先进运动控制、机器换人等前沿方向。
(二)专业导论网络课程分镜头拍摄规划设计
以其中5 分钟时长的“课程片花”网络视频拍摄为例,其分镜头脚本划分为9 个子内容,分别为:①现代社会中的电气工程典型应用画面;②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介绍;③主任话专业;④专业依托学科、平台介绍;⑤专业师资力量介绍;⑥专业实践平台、资源介绍;⑦专业学生实验、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介绍;⑧优秀学生成长案例展示;⑨师兄、师姐欢迎词。各分镜头包含的具体内容及时长分配见表2。
表2 《电气专业——5 分钟宣传》分镜头脚本
上述各分镜头的具体内容可进一步规划为以下内容。
镜号1:①新能源发电;②发电、输配电、变电站、调度自动化;③工业电气自动化;④机器换人;⑤高铁、动车;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⑦建筑电气(城市夜景)……各镜头依次出现。
镜号2:①专业历史;②校重点专业;③国际化专业;④“十二五”省新兴特色专业;⑤“十三五”省优势专业;⑥浙江省一流专业;⑦教育部工程认证。
镜号3:①介绍专业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突出专业重要性;②总结浙江省电气行业特点,突出专业高端人才需求;③介绍我校电气专业特点。
镜号4:①“电力电气与电力传动”省重点学科;②“控制工程”一流学科A、高峰学科;③其他省级平台。
镜号5:①师资总体情况;②教师科研水平;③知名教授一句话说专业。
镜号6:①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②PLC 实验室;③电机、电力电子实验室;④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⑤太阳能、风机发电微网实验室。
镜号7:①参与各种竞赛;活动;②代表性实验;③成果清单(获奖、项目)。
镜号8:①国内外高水平高校读研深造学生;②行业内优秀企业工作学生;③自主创业优秀学生。
镜号9:各年级学长,在校园内经典风景“打卡”点、专业实验室、教室和图书馆等场所。
5 分钟时长的“课程片花”网络视频拍摄的代表性截图如图3 所示。
图3 “课程片花”视频截屏(代表性)
(二)电气专业导论课程“线下”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本专业导论课程共1 学分,除前述200 分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任务外,已选定本专业就读的新生还将完成8 学时的“线下”专业导论课程学习任务。
一方面,考虑到前面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已经由多位资深教授针对本专业主要方向进行了较系统、概括性的导论性知识讲授,“线上”课堂教学过程中如再重复,学生受益不大;另一方面,与传统教授授课,学生被动听讲效果相比,如若由学生自身参与主动探索和学习,将极大提升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因此,在本课程8 学时的“线下”课程教学中,第一讲(2 学时)由系主任讲授,给同学们进一步现场介绍本专业内涵与方向、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成长路径和生涯规划等,并说明本课程后继组织形式、学习任务和考核形式等。后继三讲(6 学时)均由同学们分组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不同专业方向的主题性学习,并按学习小组形式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汇报和答辩。
专题分组学习形式与任务见表3。将课程内容分为五个主题学习模块:①电力系统;②电力电子技术;③新能源发电及应用;④智能电网;⑤运动控制与机器换人。如整个专业共75人,可分为15组,每组5 人;每次课程各汇报和答辩5组,每组分配时间约15 分钟,其中PPT 视频讲解约10 分钟,师生互动讨论约5 分钟。教师将根据各组汇报和答辩情况,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表3 专题分组学习形式与任务
三 课程成绩综合评价
本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评定方法,由课堂表现(10%)、视频学习记录(20%)、思考题(10%)、分组学习答辩(30%)和综合报告(30%)五部分构成。
课程教学大纲中,详细规定了各环节的赋分原则。其中,视频学习、分组学习答辩和总结报告的成绩评定标准分别见表4、表5 和表6。
表4 视频学习成绩评定标准
表5 分组学习答辩成绩评定标准
表6 总结报告成绩评定标准
统计视频学习结果以通知时间为限,过时无效,网络学习平台自带学习计时统计功能。分组学习答辩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过程必须由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内部可由组织分配贡献度。总结报告按个人提交,报告要求要有自己的思考,包含内容建议:①自己选择本专业理由;②对本专业的认识(根据本课程学习);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④未来专业学习规划、职业规划;⑤其他(可自由发挥)。
四 结束语
专业导论课程对于高校新生尽快提升对招生大类内各专业的认知,进而进行更高效、合理的专业分流,以及对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发展方向等信息的了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所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专业导论课程学习模式,一方面非常有助于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相关专业的内涵及发展趋势的急迫要求,从而在展业招生和分流等工作中发挥宣传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前期“线上”丰富的专业介绍短视频、各专业方向技术主题自主学习,以及后期“线下”分组主题学习答辩讨论,并最终提交课程学习总结报告,可以充分调动专业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有助于学生对于个人兴趣方向和发展路径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