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2023-03-23李宁宁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李宁宁(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缺铁性贫血是指当身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的贫血。症状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下面,为大家从铁代谢、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随访等方面介绍缺铁性贫血。
铁的代谢
人体所需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富含铁的食物有海带、木耳、香菇、肝、肉类、血制品及豆类等。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铁在肠黏膜上皮的吸收是主动的细胞内运转。当口服大量铁剂时,铁亦可被动地弥散进入肠黏膜。因此,当人误服大量铁剂时,就有可能发生急性铁中毒。除了极少量的肌红蛋白铁或血红素铁可被直接吸收,大部分的血红蛋白须先经酶分解成铁及四吡咯后才被吸收。非血红素铁以二价的铁离子形式或与铁螯合物结合而被吸收。
铁缺乏的原因
铁缺乏最常见的原因是铁摄入不足,包括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二价铁才能被吸收。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为1—2 毫克,生育年龄的女性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 毫克/天。女性孕期需补铁2.5 毫克/天,在怀孕的后6 个月,每天要补铁3—7 毫克,哺乳期铁的需要量增加0.5—1 毫克/天。
铁缺乏还有可能是由于铁丢失过多导致。男性铁丢失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大多数是由于月经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动静脉畸形、息肉、憩室炎、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量过多、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及其他。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部分:
■缺铁原发病表现,如女性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导致的黑便,痔疮导致的血便,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肿瘤导致的消瘦等。
■贫血本身表现,如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
■组织缺铁表现,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临床常用的检查
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肝肾功能检测以及铁代谢的相关检查,包括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此外,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和粪潜血的检测也是常见的。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检测红细胞内卟啉代谢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和锌原卟啉。这些检查项目能够提供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后的随访
随访的频率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原因。补铁后网织红细胞在7—10 天内达到峰值;血红蛋白水平通常是在1—2 周后开始上升,在3 周后上升约20 克/升,6—8 周时可恢复正常;静脉铁剂会对铁代谢检测造成干扰,因此至少4 周内不需复查铁代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