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壁画塑像比较研究

2023-03-23□胡

艺术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乐舞

□胡 博

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二者虽同为佛教文化的产物但窟洞中的壁画与塑像包含的内容却各有其美。石窟造像与壁画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朝代更迭的印记,一刀一刻一笔都深切地记录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其中有许多精湛艺术表达技巧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

一、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概述

云冈石窟本身作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其中,石窟造像壁画中的乐舞主要表现了北魏时期的宫廷音乐和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第6 窟的壁画,它们描绘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舞蹈和音乐场景。云冈石窟中的乐舞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舞蹈、器乐和歌唱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乐舞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有的乐舞展现了庄重和肃穆的氛围,有的则表现了欢乐和活泼的情绪。它形象地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的过程。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各有千秋。丰富的身体语言诉说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从正面或侧面都体现出了当代的实际风貌。我们力求从石窟浮雕壁画细节动作以及颜色方面获得真知。

敦煌石窟是最早在我国建立的石窟,在我国石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石窟的位置处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方位25 公里的鸣沙山陡峭的石壁上。敦煌石窟又被称作“敦煌莫高窟”,原因和地理位置有关,名字源于“沙漠的高处”,后世莫与漠通用,所以又叫莫高窟。敦煌石窟中的乐舞主要表现了唐代和五代十国时候的音乐和舞蹈。其中的壁画塑像展现了古代音乐和舞蹈的繁荣和多样性。敦煌石窟的开凿与修缮过程也经历了多个朝代,在饱受岁月的侵蚀后,更为石窟本身添砖加瓦,以较为完整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该石窟群共有壁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多以飞天乐舞的艺术绘画形式为人熟知。敦煌石窟壁画富丽多姿,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家的古代艺术之长,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更具有浓厚的西域色彩,同样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

二、石窟文化艺术

石窟的原型是来源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文化提倡遁世隐修,所以修行的僧侣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建筑规模大概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修建几间方形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则为柱廊。中国的佛教石窟文化本就是由印度传来,所以中国的石窟开始也是模仿印度石窟的格局开凿的,多建立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虽然无法确定佛教文化传入的具体时间,但根据相关记录可知,佛教建筑的大量修筑是从北魏至唐为鼎盛时期,尤其在唐朝时期修筑开凿了大量石窟,唐代之后便逐年减少。同样地,这个时期的黄河流域一带也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三、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造像壁画乐舞特征

(一)服饰特征对比

云冈石窟的开凿和完成,追根溯源,需要顺着鲜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在佛教文化汉化过程中,一些造像服饰参考的就是鲜卑族。莫高窟壁画塑像上的乐舞形式多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乐舞服饰配色与西域风格息息相关。而云冈石窟的建立时间较晚,一些塑像与壁画细节的处理上汉化痕迹更加明显。二者石窟前期的壁画造像是接近的,造像服饰都有项链、胸花、璎珞、臂钏、腕钏等稍具贵气的装扮。但朝代的更迭使云冈石窟的造像服饰慢慢汉化,产生明显的改变。例如,服饰的上身和下身已经分开,演变成对襟短衣并有腰带相配,洞窟中的托臂力士以及飞天舞者形象可以较好地体现。这些形象不再是连在一起的长袍形象,即使有长袍也是非常贴近汉服的长衫形象。而敦煌莫高窟的服饰形象多采用西域风格的长袍、飘带,裸露上身或者裸露出手臂也是其中特色。敦煌石窟里的造像多展现出一种华丽华贵的景象,即使袒胸露乳未着上衣,也配有很丰富的挂饰项链、手环、臂环、飘带等装饰品。

(二)舞姿形态对比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壁画、舞姿也迥然不同,前者的壁画塑像舞姿更贴近于鲜卑英勇善战的风格特点,动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力量感。如第16 窟中的南壁西侧龛坐佛背光内嵌浮雕一组舞人,上身袒露,双手叉腰,下身为贴体大裙,头部相对偏移,有一种两股力量相较量的感觉,让整体画面的平衡性提升。整体呈现出的弯曲的形体线条康健有力、健拔俊秀,舞姿的内在韵律与外在的动态形成高强度对比。同时,双人对舞也出现在石窟壁画造像中,劲健古拙,意蕴强烈。在云冈石窟中有很多双人对舞的形象显现,舞伎的发式多是剃发型或逆发型,身材健硕、稍斜,两手叉腰,出胯相对,形象威猛、刚劲,描绘的是北方的鲜卑族英勇好战的风格特点。双人对舞形式多种多样,几乎每一种都会有一对逆发型舞者做不同的姿态。有的托掌吸腿,有的回首反击,姿态劲健古拙,但都可见杀缚之势。弯曲的肢体则略含僵意,表现出极强的生命意蕴。

而敦煌莫高窟中壁画塑像的舞姿,在笔者眼中看到的更多是柔美,一根根流畅舞动的线条组成壁画上舞动的形象。两个石窟的形象如果放在一起会给人一种极强的对比效果。在千年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流逝、社会的变迁,莫高窟壁画上的形象也在发生改变。敦煌壁画舞姿受西域的影响也随之变化。壁画乐舞形态多为扭动的“S”形态,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端腿”“托掌”“按掌”非常讲究稳定性,也更符合世人的审美特征。敦煌舞蹈造型由多个S 形组成,头至颈部,腿脚至膝盖部分以及整条手臂部分,整个舞姿都是S 形。在“S”的形态上移动重心使人物流动起来就是敦煌舞的运动规律。这一“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刚柔并济、对称、平衡、和谐。同时,我国的多数舞蹈种类中都有“三道弯”的形态出现。“S”的形态不仅给人一种曲线的对比感,还有无限的延伸感和动感,使莫高窟中的壁画显得流动,给人以想象空间,且曲线相对柔和。这是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

(三)色彩运用对比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中的色彩也完全是两种风格。前者的色彩运用搭配较为厚实、朴素,是一种中规中矩的风格,像是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且不会超出格子的感觉。云冈石窟壁画造像以红色为主,像初升的太阳一般热情、浓烈,充满活力,同样还有黄、绿、蓝、黑、白充斥于洞窟之中,也同样有活泼、理智、高贵、庄重等含义,经过长时间风尘的侵蚀,使整体石窟像是被岁月之痕笼罩一层纱,透出一种古朴的艳丽,不是后世可以模仿的。而后者的颜色搭配则较为鲜亮、跳跃,比前者多了一抹灵动,像篝火上活跃的火焰,用色也更为大胆,像是两位截然不同风格画家的作品。敦煌石窟更善于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做文章,通过不同层次的绿、蓝色与背景中多用到的土红色进行搭配,从而制造反差的视觉效果,在突出主体的同时让画面更艳丽。同样一种颜色,饱和度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一样。两者的石窟塑像壁画都很巧妙地用到这一点。壁画的色彩色调讲究均衡、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整体画面的美观离不开每一种颜色的精心搭配,像是两首美妙动听的曲子,每一个音符都踩在听者的心弦上。

(四)飞天形象差异

二者虽然都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但受地域传播影响,两个石窟中的佛像形象有所差异,飞天造型也是各有千秋。飞天是指石窟中佛龛上或是窟顶平棊上歌舞、奏乐的伎乐神像以及手托摩尼宝珠的人物形象。

云冈石窟的飞天形象多为石刻,飞天形象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飞天风格不同。早期的飞天赤裸上身,粗壮健美,极具游牧民族的审美,形体粗犷笨拙,有浓厚的西域风格。身体的飞动凭四肢摆动,有时依靠衣裙的飞舞,而无飘带。而中期的飞天,形象很人像化,更像“人化了的神”。后期的飞天面容清秀、身材窈窕,这和当时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使这一时期的飞天在舞姿造型的设计上既体现北方民族的雄健爽朗,又凸显温和儒雅的汉装元素,在粗犷的线条下难掩形体姿态上的优美。

我们也可以把飞天形象的演变戏称为一个“减肥”的过程。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朝代的更迭,政策的推行以及世人审美的变化,飞天的造型慢慢从粗犷的男性形象转变为女性形象。画面中的女性形象多参照我国中原女性的样貌特征,同样也是因为女性身体柔美的曲线更加符合世人的审美,再搭配飘带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婀娜多姿的纤细体态便展现出来。其他细节也随之变化,人物发髻高耸,五官立体,从健硕到柔美,从衣不蔽体,到穿上了夹领小袖的北魏服饰,衣摆上翘,宛若鱼尾,像是天宫的仙女在墙壁上飞舞。

再到后来的飞天的形象借鉴了当时一些容貌俊美、穿着时尚的女性。受到当时宫廷文化的影响,为了反映当时文化特点与社会风貌,把在宫中歌舞、嬉戏、散花的场景融入石窟壁画雕刻中,装饰意味也更浓厚一些。

敦煌石窟的飞天形象同样也有着年代的痕迹,早期的敦煌飞天形象形体较大,造型笨拙夸张,腿粗,飘带宽短,色彩单一。其中,用写意线条勾勒,身形笨拙,头戴光环,臂缠飘带,飞翔于空中,从画法到上色都带着原始性。这一时期飞天的形象在壁画艺术中仅仅是起到装饰作用,更像是对画面的一种填充。到后来的魏晋时期具有了文化融合的初貌,这一时期飞天形象随意飘然,在壁画上留下的痕迹更加自然且自由。一些衔接的位置表现得更为顺滑,没有了早期粗犷潦草的线条,同时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的两种飞天。中原式飞天人物形象面目清秀,身穿红色汉服,衣领处青色镶边,飘带亦是青绿色,凌空起舞,在细节上更精进一步;西域式飞天,人物脸型“小”字脸,裸露着上身,下身着白色紧身裙,手握飘带。

隋代与盛唐时期的飞天,线色并用,形象生动,色彩斑斓。飞天多为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长,纤腰玉臂;抑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眉宇含情。飞天的飘带很长,表现出飞行的速度感,同时也为整个构图添加了一丝灵动感。唐代的飞天形象自由而潇洒,市井气息也相对浓重,飘带系着乐器在空中飘动,有琵琶、腰鼓、幢箫等,展现出佛经中乐器不奏而自鸣的场景。经典的反弹琵琶造型也就在此时出现。唐代飞天形象基本是女性人体,体态丰满,多表现其柔软的曲线、升腾、翻腾、俯仰的动态之美。曲线不同于直线,女性形象在壁画中体现出的曲线美很难用语言去概述,等同于断臂的维纳斯身上那一抹灵动,像是在静处的惊鸿一瞥。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奠定文化自尊、民族自尊,重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基石。

云冈石窟与敦煌石窟的造像和飞天乐舞不是无生命的石刻壁画,而是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对二者进行各种研究的意义不仅是对两个石窟造像的乐舞形象进行研究,无论对舞蹈历史的考究,还是画面线条用色的探究,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对我国文化的充实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绚丽的颜色与精致的线条构成了洞窟中千姿百态的造型,这里面隐藏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技法。我们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物质遗产,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靠。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乐舞
敦煌石窟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历史留恋与粉本传承——敦煌石窟西夏千佛图像研究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