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戏曲艺术的多元化表现

2023-03-23□杨

艺术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京剧戏曲舞台

□杨 颖

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本身蕴含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戏曲艺术中的情节故事、表演程式、语言元素、行头装扮等都诠释着中国古典文化中东方美的意蕴和内涵。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当下的演绎标准有了不同的要求和期望。传统戏曲艺术便借助数字技术的引领再次走向了创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表达,戏曲艺术都因为新科技理念和新思想的介入而产生了新的艺术魅力,这使人们能够通过与当下大众审美心理相契合的途径了解戏曲、体验戏曲并热爱戏曲。可以说,数字技术与传统戏曲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手段在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应用形式进行剖析,探究数字时代传统戏曲艺术的多元化表现,其中虚拟性、沉浸性及交互性是其典型特征。

一、虚拟性——戏曲舞台空间的延伸

传统的戏曲舞台有一定程度的虚空特征,主要以戏曲演员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向观众传递戏中情节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以虚拟的手法进行传情达意的“写意”式的表现法则。

传统戏曲舞台的场景也是由实实在在的景片和道具简单架构而成的。这样的舞台空间在变化和流动性上有一定局限,大多数呈现出单向化传播的特点,无法满足当下时代一部分人的感官需求。打造极具真实感的虚拟场景,并与传统戏曲表演相结合打破了这种局限,在展现视觉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戏曲的综合美,拓展了戏曲表演的层次空间,丰富了观众的视听觉体验。

中国首部大型游园式实景剧《寻梦牡丹亭》就是数字化手段介入戏曲舞台进行虚拟写意化空间营造的典型案例。该剧于2018 年在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上演。《寻梦牡丹亭》由《游园惊梦》《魂游寻梦》《三生圆梦》三折组成,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主创团队首先一改传统的戏曲舞台形制,以“行进式”的演出模式将三折串联起来,让观众游走于实景打造的园中观看表演。这种演出模式将演员的表演时空与观众的观演时空相互融为一体。在一系列声、光、电技术的辅助下,不同色彩在烟雾缭绕中交叠,重构出戏中所描绘的如梦似幻的江南园林景色。其次,舞美设计师以高科技舞台技术为基础,运用三维影像还原了静雅别致的小桥流水、亭台楼宇,并配合激光技术,让虚拟的时空景象与园中荷塘真实的婷婷莲花交相辉映,呈现出极具灵动性的视觉效果。此外,演出现场还设置了长156 米、高9 米的巨型山水墙以及20 米高的圆形环绕式升降水幕。巨型山水墙作为虚拟背景,依托数字技术向观众呈现着明代一幕幕社会生活的风情与世俗,将古今时间线串联起来。而圆形环绕式升降水幕则以故事情节为指导从水中缓缓升起。五光十色般的细密水流从水幕顶端倾泻下来,加之投影在水流间的叙事影像,一幅宏大壮丽的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史诗级画卷就此展开。舞台的视觉空间也因此从地面延展到夜空。

类似上述创新型的舞台设计也常见于各类先锋戏曲舞台剧中。例如,2019 年在长江剧场上演的实验越剧《再生·缘》就利用全息声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将舞台空间进行全方位的延展。首先,该剧的观演方式有着极大的创新,场内不设观众席座位,观众全部围绕在剧场舞台四周,演员就在观众包围起来的圈层内进行表演。这种观演场域融合在一起的模式使观众的临场感大大增强。此外,该剧主创人员运用电子透声投影视效以及四维环绕式的音乐让观众彻底被浪漫又丰满的故事氛围包裹住。虚拟与真实相交叠而成的具有代入感的欣赏体验就这样被打造得淋漓尽致,使剧情的演绎发挥到最佳状态。

由此可见,现今数字化手段对戏曲舞台设计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虚拟景象与真人实景的叠加,拓宽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表现空间层次,同时也摒弃了传统的观演形式。不同空间的叙事情境交错流转,让原本固定且单一的舞台视觉空间效果呈现出超现实般的奇幻感。新型的高科技舞台通过增强观众视听触觉的感官体验,以流动光影和视觉幻象实现不同演出场域的融合,从而让舞台展现出诗性般的意境美。这种带有时代气息的戏曲舞台设计理念,借以虚拟视效使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更丰富,同时也让戏曲舞台的整体演出效果更好。

二、沉浸性——戏曲艺术的虚拟现实呈现

数字时代戏曲艺术的另一典型化表现为感官沉浸式的视觉呈现。这种形式是在各类新兴视觉艺术的冲击和大众审美追求的变化之下应运而生的,主要利用3D、VR 等数字技术重构戏曲故事的文化艺术内涵,以更具直观性的、时代特色更鲜明的、更加立体化的表现手法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内蕴精神。3D 电影及VR 技术与戏曲的结合是创新性的进步,使戏曲艺术实现了从舞台演出到电视银幕甚至到可随身佩戴的移动设备的转变。彼时观众的观看体验真实到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说戏曲艺术的虚拟现实呈现是有着极具现代感的实验意味的。

2018 年8 月,3D 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于全国上映。这部电影由1988 年创排的新编京剧改编而成,运用3D 技术重构电影语言及戏曲文化,观众需佩戴3D 眼镜观看,这较之传统戏曲电影的创作理念来讲就前进了一大步。逼真的3D 视效营造了传统戏曲舞台所不具备的三维立体时空效果,其中一些情节片段中有箭、水、飞鸟、火焰以及漫天雪花向观众视角扑面而来的场景,这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及代入感。剧中的镜头景别也非常多样,在某些大场景中使用俯视的全景角度拍摄,观众能够在立体环绕声效的配合下感受到震撼又气魄雄大的上帝视角。而在剧中人物经典对白的一些情节处,镜头会拉近距离,让演员炯炯有神的双眼正对镜头,仿佛剧中的人物鲜活地站在观众面前。三维时空的视觉感受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观众与剧中角色已经通过3D 数字技术的参与被整合在了一个时空层面,这便带来了更加深度的心理与生理的沉浸式体验。观众穿越银幕全身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也对人物的命运有着更强烈的体验和认知。多重感官效果的叠加也使故事情节中紧张和刺激感的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释放,满足了当下观众愉悦身心、追求互动及娱乐性的需求。可以说,3D 全景声技术正在带动戏曲艺术发挥着它最大的潜力。外在形式的极致突破有效提升了戏曲艺术的整体美学效应,更有效地诠释了经典京剧曲目背后的核心精神,而更具有穿透性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呈现。

现代VR 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戏曲艺术作品,较3D 全景声电影而言不仅有更加真实的体感,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2019 年在北京坊新春文化坊会的数剧京韵国粹体验展上出现了数字京剧《三岔口》VR 互动体验展台。观众可通过佩戴VR 头显完成和作品的交互。这种虚拟现实能够让观众“穿越”到200 多年前传统京剧艺术的全景空间中,在湖广会馆的戏楼舞台前自由走动并近距离欣赏经典剧目《三岔口》表演。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观众能获得沉浸式的感知。VR 虚拟现实综合了计算机、人机交互、立体显示等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中。VR 与戏曲的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创作发展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趋势和导向。

三、交互性——公共艺术空间中的戏曲新媒体艺术

公共艺术空间指在公共开放领域内设置的艺术展示空间。传统形式的公共空间中的戏曲艺术作品以建筑装饰、装置、壁画、雕塑为主,如北京地铁6 号线车公庄站中段的壁画《彩韵国粹》。而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渗透和介入,公共空间中的戏曲艺术作品也开始向多元化形态发展,产生了以VR 虚拟现实技术、光影技术、声音技术、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技术、体感捕捉等技术为载体的具有前沿科技理念的戏曲新媒体艺术。这种数字化公共戏曲艺术作品的典型表现特征为交互性。交互性作品力求与当代人文环境的接洽融合,注重人与公共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零距离接触使信息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双向流动,使观众在获得更佳体验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艺术的公共传播力和认同度。

2017 年,“识相·戏曲脸谱”多媒体艺术展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青年创想周开幕。此次艺术展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京剧脸谱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视频、脸谱网矩阵等具有互动性的作品向来往的观众展示戏曲文化。当观众游走在公共展示空间,经过陈列在面前的京剧脸谱影像时,这些脸谱装置会通过电子系统感应到人们的脚步,然后慢慢地转过身来,做出向观众看齐的动作。在投影屏幕上,各色京剧人物形象不停地闪烁和变化着,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引导观众前去一探究竟。当观众受到召唤走到这些京剧人物面前,会发现京剧人物的面部即刻变成了空脸。此时观众可以在空脸上自由创作脸谱。紧接着,数字系统会根据观众的创作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将与所绘脸谱一致的京剧人物形象及文字介绍显示出来,并播放该京剧角色的真人实景演出现场片段。这一展览围绕戏曲主题进行了可谓十分人性化的设计,不再只是传统地单向输出信息,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观众在创作脸谱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参与游戏般的乐趣,还不知不觉地提升了了解戏曲知识的主动认知能力。自2017 年以来,北京一年一度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也曾有过很多新媒体交互体验装置,如2020 年的“出将入相”作品就是利用人物动态捕捉技术实现了观众和LED 屏幕的肢体绑定。观众模仿京剧人物的亮相造型供电子系统打分评价,以此完成互动。诸如此类的戏曲新媒体艺术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较强的交互性特征使它们对京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创新性意义。

交互功能是数字时代新型科学技术创造的,它的作用远比我们所认为的还要强大。交互让主动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参与替代了被动的艺术接受。它的沉浸性和构想性加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赋予了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解读思路,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展示与传播体系。戏曲艺术依托这样的大环境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以最为普及且无距离感的方式逐渐深入人心。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戏曲艺术传播者和工作者的最终理想。

数字时代新兴技术的出现赋予了戏曲艺术工作者更多的灵感。它的应用使戏曲艺术的发展顺应了时代背景,它所打造出来的具有虚拟性、沉浸性以及交互性特点的戏曲艺术作品更加迎合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也让戏曲艺术有了得以继续发展创新的新思路。但是如何将两者以更为恰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既能挖掘出戏曲艺术于当今时代的思想文化价值,又得以保留其本体之美,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就戏曲艺术的改革创新问题提出“移步不换形”理论,即戏曲是一种古典艺术,有自身内在的体系和传统,对于戏曲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必须以立足于其根本规律和宗旨为前提。当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崔伟也强调,“戏曲的突破必须建立在规律之上,表现当代生活一定要尊重戏曲艺术的规律,并且寻找到我们表现生活的角度、方式”。因此,我们在运用新型数字化手段时,首先应做到尊重传统,注重戏曲文化基因的传承,警惕过度依赖技术而导致的形式主义,同时紧贴新时代精神,紧跟新时代步伐,要思考怎样将当下和传统问题处理好。数字时代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对戏曲艺术工作者的一次考验。我们要不忘初心,积极面对,相信定会让戏曲艺术焕发新时代的光彩,走上更为精彩而广阔的舞台!

猜你喜欢

京剧戏曲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京剧表演开始了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