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2023-03-23居蓓蕾
居蓓蕾,周 岩
(上海商学院商务外语学院,上海 2014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面对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新需求,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英语翻译教学改革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而功能翻译理论主张翻译的功能性,注重文本的目的性和现实性,完全契合翻译文本功用性需求,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具有极强的引领和指导价值。为此高校翻译教师需在充分明晰功能翻译理论优势的基础上,重视翻译教学的流畅性、连贯性与整体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感知翻译文章的敏锐度,提升翻译教学的社会适应性。通过不断优化翻译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翻译的好习惯,继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
1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1.1 内涵
语言传播离不开翻译,通过翻译可以构建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好的翻译应该饱含人文情怀,翻译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德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 Manta)、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与目的论相结合,侧重翻译的功能性、主观性、创造性和现实性,主张有意图的跨文化翻译活动。功能翻译有效打破了陈规,将目标语视为中心,因此对等不再是翻译的传统标准。基于翻译者自身的语言基础,即翻译出来的译本需具备功能性;译本与原文要保持密切关联,同时考虑文章所处的现实情境,而如何协调好这种关联,则受既定目标或者译本实现的功能所影响,当然并不一定体现翻译者自身的意图;翻译要求能够解决制约语言和文化交流的障碍,最大限度保留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1]。
1.2 翻译原则
1.2.1 目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突出目的性,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通过采取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实现的预期目的。要求翻译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结合译文的人文内涵、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需求,准确把握作者的用意及思想,力求与原文一致从而展现语言翻译的魅力。比如,如果读者对翻译语句与语法十分重视,就需要采取逐字逐句的方法;如果读者侧重译文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好采取通俗易懂的翻译方式,以满足读者的针对性需求。
1.2.2 连贯原则 该原则要求译文要凸显连贯性,也就是让读者能够有效接受和理解,确保译文在交际环境下具有较强的价值。要求翻译者需要充分结合原文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深入理解,确定好翻译功能之后,在明确目的引领下进行翻译,实现翻译内容的流畅性、现实性,以此提升翻译作品的感染力。例如,在关于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场景与双方文化差异,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由此提升翻译的连贯性与意图性,实现高效的交流与互动。
1.2.3 忠诚原则 该原则要求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在贴合原文思想表达的基础上,依据目的性原则,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连贯一致,确保译文产生真实性与完整性的效果。要求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研磨原文内涵及词汇与写作手法特点,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在实际翻译中,由于译者母语与目标语种存在诸多差异,要想实现译文与原作完全相同是很困难的。此时依托忠实性原则可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译文整体结构不被破坏,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大限度贴合。
1.2.4 协调原则 该原则是将原作者、译者、读者按照需求统一架构,增强翻译的协调性及价值性。要求译者秉承严谨的态度,结合读者的需求对原著进行艺术加工,在遵循翻译目的不受破坏的基础上,达到彼此间的协调,以展现译文的价值和影响力。例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针对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方法应用,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及艺术价值,凸显原作的文化内涵。
2 功能翻译理论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价值
在翻译教学中,需要明确的是翻译行为往往并不是一种自发行为,很多是受人委托。如何达到委托人的满意标准,则是翻译行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功能理论提出翻译具有目的性,包括实现译文目的或出版译文的动机。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的高校翻译教学,通过规范培养学生的翻译认知和意识,使其明晰翻译行为的目的性指向,围绕这个目的既有助于拓展学生对翻译内涵的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翻译策略,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翻译职业行为的守则以及基本规范,避免被翻译标准束缚住手脚,从而高效完成某个跨文化译文成果[2]。
2.1 规范培养学生翻译意识
2.2 助力学生跨越文化障碍
翻译教学在规范培养学生翻译意识之后,便进入到具体语篇翻译阶段。此时教师可以选取具有针对性功能的语篇,例如广告、产品说明书、旅游手册等材料。利用这些文本规范的材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既大大降低翻译难度,强化对翻译行为的认识,培养学生翻译的敏感性,又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理解文本在交际情景中的功能,助力学生跨越文化障碍,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3]。
2.3 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积极性
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价值还体现在翻译批评的可操作性,强调原文在翻译中不再是唯一不变的中心,更为注重翻译者的能动和目的性介入,因此翻译行为更具包容性。功能翻译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指出:“任何词汇或语法错误,只要没有严重妨碍理解,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容忍”。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评价译作的标尺不需局限于学生的语法错误,而是要从翻译作品的整体考虑,判断翻译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功能。因此,学生可从以往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翻译标准的束缚中解脱,从而拓展翻译学习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4]。
2.4 缩短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适应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忠诚”这一概念,解决了以往翻译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缩短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适应过程。功能理论强调翻译行为需要兼顾文本范畴和人际范畴,这也是规范处理好翻译行为的基本要素。受此影响,有助于拓展学生对翻译教学产生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进一步熟悉翻译基本行事规范,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过渡与角色转换。
3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用人需求的衍变,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地主动求变,在满足翻译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核心翻译能力。翻译教学的实用性转变,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早就在其著作中就有阐述,深刻揭示了功能理论与译者培训的关系,而且特别强调翻译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主,而不是单纯提升学生语言的熟练程度。克里斯蒂安·诺德还提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养成对源语文本功能以及翻译目的对比辨析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对翻译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精准定位,以期实施最为适宜的翻译手段[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高校英语翻译教学需要向学生渗透其自身的社会作用,也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要明确翻译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组成。学生需要全方位领会翻译的要领和要务,实现在原作者、委托人与读者之间的有机协调效能。功能翻译教学理论侧重翻译之初需要明晰译文的文本功能,之后进行关于原语文本的分析,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新型教学理念[6]。具体而言就是在翻译教学之前,要让学生表述译文在语用以及文化两个层面的预期功能,例如译文的文本功能、文本生成的动机等。通过构筑交际情景助力文本语言或者非语言特色的呈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明确掌握译文文本的使用场合以及所需达成的目的,将是高质量译文产出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实践证实,翻译或者翻译教学假设脱离了翻译初衷,或者不考虑译文的对象和用途,即使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将是徒劳的,甚至以失败告终[7]。
功能翻译理论主张,翻译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高校翻译教学应以译文的文本功能为抓手,全面深入分析翻译过程中所相关联的多元因素。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教学实践可着重从以下环节进行优化改进。
3.1 教师精选翻译教学资源
高校英语教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充分掌握班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差异化特定精心选择最为适宜的翻译资源或素材。
3.2 教师设计并讲明翻译纲要
功能翻译导向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质变,其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从以往课堂传授者向翻译教学的发起者和委托者发生转变,学生转变为实际译者。在翻译课堂上,教师设计的翻译纲要虽不必面面俱到,但必须包括译文的预期功能、目标读者对象和翻译目的。讲明必要的翻译纲要,既有助于避免翻译教学出现盲目性,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为适宜的翻译策略[8]。
3.3 师生协同研究原文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原文分析对翻译教学指导意义极大,它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决策依据。首先为翻译任务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为原文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具有关联性,最后为实施何种翻译策略能将译文达成翻译纲要。克里斯蒂安·诺德关于原文的论述就囊括了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其中文外因素包括作者意图、接受者及交际动机以及文本功能、互文因素等,而文内因素则覆盖从词、句、段落到主题内容等诸多领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原文分析需要师生协同完成。一方面,学生预读掌握原文内容之后,教师可利用视听法为学生直观地介绍原文的背景,包括电影、微课、视频等现代教学,从而让学生清晰而生动地进一步感知原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可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把重点转向原文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灵感产生思想碰撞,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9]。
3.4 学生对翻译问题深入分析
通过对翻译纲要和原文分析结果的比较,很多翻译问题随之呈现。翻译问题不等同于翻译瓶颈。翻译瓶颈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受自身语言能力、文化局限或翻译水平差异的影响,出现个人主观上的短暂性困难。而翻译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一般而言,翻译问题主要包括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四个方面。语用翻译问题的出现多是受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使用语境的差异而产生,文化翻译问题多为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指导言语行为差异而引发的,翻译语言问题一般源自原语语言和目标语语言在词汇、句法和超句子结构上的区别,文本翻译问题主要基于某一特殊原文本,或者是受某些修辞以及新词义影响。针对翻译问题的解析,在翻译教学中需要采取学生讨论为主的方式,依托集体智慧和共同研究,促进学生更加高效深入地探寻翻译问题出现的根源。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思域,对待翻译问题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就是在翻译教学中需要从语用层面开始,在解决翻译目标功能的基础上,基于目标功能对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区分,最后根据分析问题的目的采取与之对应的翻译对策[10]。
3.5 学生自主进行翻译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导向,大学生应该熟知并记忆翻译纲要,按照译文的预期功能采取最为恰当的翻译手段和策略,同时以服务目标语读者对象特征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目标语读者需求相匹配,力争遣词造句和翻译效果能够让读者欣然接受。
3.6 师生协力开展译文评价
在翻译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按照不同译文翻译纲要要求的程度以及对翻译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优选出最佳的译文作品,在课堂将译文进行宣读,并安排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对评价活动进行精准的指导和科学的评判,确保学生在评价译文的过程中,力争与翻译理论保持一致,同时分析优选译文中所运用的翻译技巧,并对译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点评。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功能翻译理论以实用主义理念指导翻译工作,基于其特有的核心应用价值,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将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练习方式,从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价值入手,选择适合翻译策略,重视翻译教学的流畅性、连贯性与整体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体分析能力、感知翻译文章敏锐解读能力和文本转化能力,以期提升翻译教学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学生翻译作品的功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