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体理论的高校劳动教育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3-03-23陈豫岚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者劳动

陈豫岚 ,徐 达

(1.广州工商学院招生就业办,广州 510850;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3.广州工商学院学生处,广州 510850)

共同体是指人在共同条件下所形成的集体组织。高校劳动教育发展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发力,说明原有的学校劳动教育需向家庭和社会延伸,这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着重强调家校社联合,在多元合作中形成新的教育格局,高校劳动教育创新与优化迫在眉睫。高校需在共同体理论的指引下深入探索多元主体联合的劳动教育格局,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覆盖面拓展。

1 劳动教育发展困境

受社会分工思想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与职责。虽然,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各主体的职责不同,但家校社的育人价值不可替代,且值得肯定。社会分工是相对存在的,深入审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可发现家庭、学校、社会正以其生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质,发挥其育人价值[1]。文章将客观梳理家校社分离出现的劳动教育弊端,这并非否定多元个体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而是基于共同体理论,承认不同教育主体的价值,并期望借助科学化衔接实现劳动教育的融会贯通。但目前的家校社仍处于分割状态,教育目的、流程和结果相对割裂。

1.1 劳动教育目的不一致

劳动教育目的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总要求,将在促进劳动教育发挥价值中成为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向[2]。但由于受社会分工思想影响,本应紧密合作的家校社,在设置劳动教育目的时,出现了各自为政的错误状态。

由于不同主体的立场不同,因此其教育目的自然出现杂乱无序的问题。如,家庭出于对学习者成绩和专业能力的考量,认为劳动教育会影响专业学科知识的吸收,因此出现干扰家庭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高校或基于安全隐患、就业竞争等多方面考量,使劳动教育“束之高阁”,或未能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章程,只开设劳动实践,忽略了劳动理论知识的教学;社会或基于运行机制,从经济角度考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成了劳动实践,因此沦为单纯的劳动。

基于此,可发现劳动教育目的和多元主体的立场息息相关。此外,劳动教育目的的杂乱无序,也与传统的教育认知有关。社会教育不具有自主性,而家庭教育者普遍认为教师和学校才有资格开展教育工作,这使得在设定劳动教育目的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未能参与其中。家校社缺少深入互动,使高校劳动教育目的不一致。

1.2 劳动教育流程不衔接

教育流程是在教育目的指向下展开的实践,是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在重视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关注劳动教育的动态变化[3]。但由于原有的劳动教育因社会分工,出现各自为政的状态,导致劳动教育流程分离断裂。如,劳动教育被分解为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自实践,教育流程并无关联。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使本应系统性开展的劳动教育,被分割到不同主体中,并在独立的空间中各自运行、缺少衔接,影响了学习者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1.3 劳动教育结果不一致

劳动教育结果是以劳动目的为导向,基于劳动流程产生的影响[4]。从因果角度来看,劳动教育结果是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流程下产生的。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流程,将影响劳动教育结果的呈现,三方存在因果关系。在对劳动结果进行认定时,需从家校社联动角度,对劳动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以期全方位了解教育结果及其产生原因。一般劳动教育结果,将从学习者劳动技能、态度、精神等方面进行展现。但由于劳动教育目的及流程出现相关主体的分离,导致教育结果在内容方面不一致。

2 劳动教育关系的梳理

共同体理论下的劳动教育,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下的劳动教育。应借助关系梳理促进学习者认知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习者作为社会个体,需要在集体中生存,不能脱离共同体,应在自然和社会中得以发展。

最初的共同体是指在生产水平较低阶段,社会个体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需要联合为共同体才能应对来自自然界的挑战,获得生存所需,劳动教育关系在共同体中得以孕育。在原始共同体中,人类需要传承和发展相关基础劳动,教育不同个体学会操作工具,多以族群或家庭为相关共同体。学习者在掌握劳动技能时,也需认知个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认知劳动本质的基础上把握自然规律,了解人与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

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学习者,需在劳动教育中认知个体并非单独存在。在不同社会个体形成共同体关系后,劳动教育会促进学习者不断认知自身和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并以劳动教育为媒介,感知个人价值,培养团结协作、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以实现全面发展。当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开展时,也可通过不同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理解劳动这一行为最切实的重要性,使学习者在不同场所学会与不同主体和谐共处,为家校社劳动教育融合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将促进社会个体学会借助劳动与社会和谐共存,推动人类发展[5]。其一,劳动教育目的需要在家校社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即生活、生产和服务等方面劳动应有机融合,才能打破家校社分离的教育局限,使学习者在共同体中自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其二,劳动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活动,社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借助劳动实现个人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发展。从人与社会的作用关系来讲,社会个体需在劳动中获得相关资料,并在智力和体力方面有所展现,而社会也要求人类形成共同体意识,各自贡献力量,才能在潜能发挥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协共存。

3 家校社联动促进劳动教育走向新生

社会分工思想影响下分离的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虽然有其相应价值和属性,但个体分离难以有效促进教育时空的连接,无法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价值和作用[6]。鉴于此,促进传统分离式教育走向家校社协同发展,梳理劳动教育关系,将进一步契合劳动教育的内在诉求。文章从教育主体、学习者、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四方面入手,完善劳动教育框架,探寻家校社协同发展过程中新的劳动教育体系。

3.1 构建由学校主导的共同体教育格局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明确教育目的、创新教育流程等方面需发挥主导作用。教育主体的人员构成及关系,将对家校社联动产生重要影响[7]。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来看,教育主体包括家长、教育者和社会中的成员。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梳理了多元主体的关系,倡导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协同机制,并形成教育合力。这为家校社的关系梳理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学校中的教育者与家长和社会个体相比,专业能力更强,更能精准了解劳动教育规律。因此,学校应担任责任主体,联合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劳动教育发展。其一,由学校专业的施教者,对劳动教育展开系统性规划,着重优化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并重视教材编写工作,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考核评估转化。其二,教育者应充分考量家长对学习者的教育焦虑,重视引导其树立正确观念,明确其教育责任。如,教师可适当对家长进行指导,以辅助学习者在家庭劳动中接受劳动教育。而家长在配合高校的劳动教育计划时,需借助言传身教,促进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三,为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可联合不同的公益组织或福利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成立专业劳动教育基地,为学习者搭建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不同层次学习者参与多维度的劳动,从而使更多的家庭与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劳动教育中。

3.2 在寻求价值统一中建构共同体教育目的

劳动教育目的是教育流程和教育结果评价的指导依据。目前,劳动教育流程因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劳动教育目的停留在基础阶段,难以促进家校社劳动教育的融通。如,家庭劳动教育多重视家务劳动,学校劳动教育多重视成绩,社会劳动教育多重视志愿服务。也就是说,相关目的的生成取决于不同主体的不同立场,旨在满足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自我诉求,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基础性劳动,其教育目的缺少对劳动情感价值观和自觉性的关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能促进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养成积极的劳动品质,这是劳动目的的精准体现。基于共同体理论的启发,文章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需在教育目的上打破传统家校社分离的问题,并在家校社联动中寻求价值统一的教育目的,以驱动其成为提升劳动教育整体性的关键所在,借助连贯的劳动教育目的,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持立场一致。具体来说,教育者作为协调教育发展的主导者,需深刻领会教育内涵,并在遵循学习者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劳动教育目的,进而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实际状态,构建价值统一的劳动教育目的。此外,教育者需在彰显专业优势中,理解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期待,恰当地处理因立场不同而出现的教育目的不同问题。进而在关系梳理中,将具备统一价值的教育目的融入劳动教育生态中,促进家校社劳动教育优势互补,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提供更多可能。如,城市教师可在校企融合中引领学习者参观企业工作,通过工作者对劳动价值观及精神的理解,促进学习者了解自身和社会的关系;而乡村教师可借助耕种或丰收的季节,挖掘劳动元素,引领学习者在具体劳动中体会艰辛,感悟劳动真谛,以追求价值统一的教育目的。

3.3 利用关爱促进家校社共同营造良好风尚

共同体理论下的家校社合作将形成整合式的教育环境,拓展劳动教育时空,家校社融合可能由不同教育主体特意营造,也可能在不同环境中呈现的一种隐性的教育状态。目前,劳动教育普遍出现家校社割裂状态,因此,教育环境也被肢解。显然,这种教育环境割裂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深入理解协同育人理念,任由其发展,有可能使劳动教育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如,在部分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将劳动作为惩戒手段,混淆了劳动和惩戒的关系,不利于强化学习者对劳动这一行为的合理认知。

关心和爱护是串联家校社的核心理念,其将突出氛围塑造在协同育人中的价值,并始终贯穿于多元主体的合作过程。若劳动教育的环境中缺少关爱,很难培养具备关爱人格的学习者。因此,分析高校劳动教育发展历程,发现其广泛地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而不同环境应互联互通,以共同体理论推动形成新的劳动教育发展样态。也就是说,将关爱融入于家校社联动的整个过程,进而使劳动教育从割裂走向联通,以关爱为核心,共同构筑良好的教育环境。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关爱式劳动教育环境。其一,高校设置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节日活动,与家庭和社会联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如,在植树节融入劳动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从节日角度为劳动教育赋能。其二,不同学校展开优秀案例分享,借助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使学习者对劳动有更深的情感体验。其三,适当邀请家长和社会个体,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积极交流和分享。如,分享如何塑造爱劳动的家风家训,如何借助言传身教使学习者感悟劳动,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其四,学校与社会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构建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发现社会中存在的优秀劳动者事迹,营造全民共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利用劳动竞赛、实践锻炼等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展现平台。其五,劳动教育中强化安全意识,降低劳动教育风险,切实将关爱思想融入于家校社劳动教育之中,提升学习者的风险预防能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8]。

4 结语

在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切入口。为突破教育目的、教育流程和教育结果冲突所带来的多重阻碍,需要促进家校社无障碍联动,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在重塑教育思维、促进家校社联合中,营造良好教育风气,从而以共同体理念为切入点,促进家校社融通,增强劳动教育系统性。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习者劳动
爱的共同体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热爱劳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