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03-23姜丽萍
姜丽萍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为此,上海市奉贤区肇文学校结合保护与传承奉城古城文化、以课程落实学校办学目标课程、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搭建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平台等方面的需要,开发并实施了“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引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编撰校本读本——提供原动力
“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系列子课程的设计源于读本《肇启奉城古城文化》,其初稿共有8章。为解决文字晦涩难懂、缺少配图等问题,负责章节编撰的人员经过整合梳理,在初稿研讨会上多次交流,探讨解法。此外,学校还邀请专家针对章节间联系与交叉重复、史料使用等问题进行指导。最终,读本被精简至6个章节,以时间串联,不但使用了更符合中小学生阅读习惯、更能促进学生思考的表达方式,还在版块中融入了学校“石榴宝宝”的元素。2020年6月,读本正式由中华地图学社出版发行,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源。
之后,学校根据读本内容设计出“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的子课程,如依据盐文化一节内容安排子课程“奉城鹽业”,以奉城古城墙的内容打造出“奉城古城墙”和“守护城池”两门课程,最终形成由“奉城古城电子地图制作”“奉城古城墙”“奉城盐业”“奉城文化”“奉城蓝图”“奉城的红色基因”“奉城方言”“奉城非遗”组成的子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培养——提供支持力
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和教师岗位的变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师资配置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2019年12月,学校开始围绕中国象棋、石榴盆景、钢笔画等课程的开设与运行,重点培养校级特色教师,为包括笔者在内仅有三人的“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建设团队扩充了新力量。如今,团队中包含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科学、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师,为开展并实施“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学科保障,团队协作中的研讨效率也得以提高。2020年4月,《“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建设》成功申报奉贤区学校特色发展“品牌”计划特色实验校项目,为课程的后续发展争取到有力的专业指导和经费支持。
活动基地建设——提供向心力
为使课程紧紧围绕建设初衷的发展落地,学校精心打造奉城古城文化体验馆,根据读本建设出相应的展览厅,占地约1200平方米。体验馆以奉城古城沙盘为中心,利用古城城墙、庙檐、构件等传统样式及声光电、展板、视频、涂鸦等现代手段展现奉城古城风韵,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奉城历史,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馆内展品以民间收藏及师生文创作品为主,力求让每一位参观者在参观中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馆内其他预留空间,也为后续课程作品提供了充足的展示平台,给新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同时,展览厅内还开设了木雕工作室、刻纸工作室、钢笔画工作室、江南丝竹体验室等,便于学生每周到馆参与社会实践。2021年,随着“古城印象”课程的蓬勃发展,奉城古城文化体验馆也成了跨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
“古城印象”跨学科课程实施以来,团队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得到激发。未来,学校将围绕如何有序串联不同年级的子课程等问题,继续完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责任编辑: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