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塑与他塑:留学光影里的中国故事

2023-03-23顾亚奇

综艺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跨文化

顾亚奇

“留学”题材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尤为重要的载体

前不久,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留学报国”主题的论坛。笔者应邀出席“讲好中国故事”分论坛,所作“留学影像: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的学术演讲备受与会嘉宾及媒体关注。当今世界,跨国留学已属普遍现象,它既是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也是推动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无论是中国学生负笈远渡,还是外国青年来华求学,生动的留学故事时刻发生。当一个个带着母国文化印记的人,置身一个个迥然有别的异国生活场景,他们的迷茫、憧憬、奋发,一旦呈现为纪实影像,其建构的“故事世界”往往具有别样感染力。

整体来看,国内留学题材纪录片数量不多,上乘之作或观众知晓度高的作品更少。较早引发广泛关注的,当属1999年播出的十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由在日留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历4年之久记录了300多个人物,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赴日中国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作品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除了纪实风格表达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也与纪录片展现的“异国”想象与真实图景之间的冲突密切相关。2004年央视播出的五集纪录片《幼童》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以中国最早官派赴美留学的120名懵懂少年的故事,叩击时代风云变幻下“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命题。2022年腾讯视频出品的六集纪录片《一次远行》,讲述疫情之下5位海外留学生的故事。该片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制作方式上对新媒体特性的把握,它借助互联网与海外拍摄对象远程协作,故事短小精悍、紧扣时事热点,观众以弹幕互动交流实现作品意义的“二次建构”。

上述几部留学题材代表性作品,纪实手法、影像风格、叙事语态、传播方式均有所不同,其共同点在于:拍摄者均是中国人,表现对象均为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受众也主要是中国观众,这显然是一种内向视角的“自述”。尽管这些作品在国内反响较好,但海外传播效应大打折扣,我们不妨将其视作中国留学生群体建构的“自塑自赏”。

“留学”影像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是在华留学生。在中国视听屏幕上,外国人的身影已属稀松平常,能娴熟运用中文交流的外國留学生更是常客。他们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文化,也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生活的体验,这是“他者”视角下的形象建构。最典型的案例当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这一跨文化影像实践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已持续举办11届。世界各地的外国青年经由这一活动亲身感知当代中国、体悟中华文明,并用影像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之类似的,还有已举办21届的“汉语桥”活动,这是个围绕汉语学习与教育开展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参与“汉语桥”节目的外国人,以“他者”视角表达对中国的感受、认知和理解,各国选手又在活动中交流互动,促进“民心相通”。应该说,这些来华、在华留学生视角下的中国,以“他者”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触达了新的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渠道。然而,这些影像的传播平台主要还是国内媒体,本质上属于“他塑自赏”。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留学”题材的影像实践至少要做两篇大文章。海外留学生既要注意自身言行,以人际传播方式时刻书写“中国形象”,更需要将自己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于所在国家媒体上传播,推动“自塑他赏”。与此同时,更要推动在华国际留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故事的“发言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生源国家和地区总数205个,他们毕业后大多回母国或去其他国家工作、生活。中国在场经验和异域背景的“他者”身份,令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可信”,这是另一种形态的“他塑”,也是更具传播力的全球“共赏”。

中外留学生的你来我往,是青年知识群体的跨国流动,也是文化、观念、价值观的交流交融,“留学”题材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尤为重要的载体。“自塑”和“他塑”并举,从“自赏”走向“共赏”,留学题材是讲述中国故事应当深挖的金矿,留学影像的生产与传播也应当有新思路、新举措。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跨文化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