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首场记者会释放哪些信号?
2023-03-23中国经济周刊郭霁瑶全国两会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霁瑶 | 全国两会报道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参加。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参加。
会上,中外媒体就经济、民生、国际关系等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提问,李强总理一一回应。
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工作重点?
李强表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他在会上介绍,今后工作,将重点把握三点:
第一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 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 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的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中国经济在今年及接下来的五年将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李强表示,中国发展确实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等,更重要的是制度优势显著。
“说到困难,大家都有困难,今年我们的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李强说,“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
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对于中国经济的前景,李强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谈民企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翻看李强的履历,不难发现,他在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民营经济有很深的了解。李强也表示,自己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比较了解。
面对记者提问“在当下,中国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提振民企的信心,支持民企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需要补齐”时,李强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确实,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其实在发展民营经济这个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李强在论述这一点时,提到了“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经济网两会专题
回应热点:稳就业、人口负增长、延迟退休
会上,李强还就当下受网民高度关注的一些热点民生问题进行了回应。
首先是就业问题。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 万人,就业形势严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当被问及就业问题,李强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具体工作中,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面对1158 万高校毕业生这个数字,李强认为,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紧跟着就业的,便是人口负增长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 万人。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观点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对此,李强表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 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 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对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李强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回应中美脱钩:“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种炒作中受益”
会上,有外媒记者提问:“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会有变化吗?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及其改善前景。”
李强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 周年,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从他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外资企业依然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 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在论述这一点时,李强以进博会为例,说明开放的中国大市场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大机遇。
他表示,今年,中国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关于中美关系,李强对于中外热议的中美“脱钩”论调进行了回应。他说:“这几年在美国国内有些人在炒作两国‘脱钩’的论调,有时还很热,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种炒作中受益。”据中方统计,去年,中美贸易额近7600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
李强在会上介绍:“我去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工作,接触了不少包括美资在内的外企高管,他们都告诉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国。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谈乡村振兴:不能千村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也被写入今年工作重点。
本届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将有哪些考虑?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又有哪些举措?
面对提问,李强表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 亿人常住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李强进一步阐述了下一步乡村振兴的重点,他表示将突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不光是发展经济,而是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二是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保护和传承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三是改革。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并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李强表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 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未来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我这里特别想跟农民朋友们说句话,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 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