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分析及思考

2023-03-23金巧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运动队教练员体育运动

金巧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通常会为运动员量体裁衣,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并在运动员训练期间进行专业细致的指导,促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不断提升,努力争取在各类体育运动赛事中获得好成绩,为学校带来荣誉。以高校为主体组织体育运动训练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的场地和设施等优势资源,对运动员的体育精神、运动技能、心理素质进行全面性、全方位的培育,激发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训练热情。即便运动员身体感到疲累,心理也处于亢奋状态,能够坚持完成每日训练任务,运动技能在长期重复性的训练中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得到可靠保障,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效应。

1、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运动训练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多项内容,由教练员负责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化、差异化、动态化的指导,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进而达到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可以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从事高难度体育技术动作的基本要素,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不可或缺,训练效果更是关系到运动员的专项技能发展。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教练员会逐渐加大专项技能训练强度,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训练节奏。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加强战术训练,使运动员学会节省体能,选择合适的战术超越竞争对手,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是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赛事中获胜的关键。为了保证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人体构造十分精密和复杂,各个肢体和器官的功能都会对整个身体机能产生一定影响。要想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就要立足于全面性原则编制体育运动训练内容,突出体现对运动员各项身体机能的训练,任何层面都不能忽略,以强化体育运动训练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保证训练效果达到较优水平。运动员的每日训练项目包括身体机能训练和专项训练,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运动员才能顺利执行日常训练计划。特别是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有利于保持肢体协调灵活,强壮有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将得以真正实现。

1.2、专项性原则

针对运动员必须采用专项性原则,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发挥运动员的专项特长,使之对特定运动项目的技能完全掌握,形成肌肉记忆,降低失误率。同时,熟悉体育运动赛事的规则,了解自己和其他运动员之间的差距,科学积极训练提高专项成绩。

1.3、自主性原则

发自内心的热爱运动,科学系统地参加训练,要求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调动运动员的自主性,保证运动员以高度热情参加日常训练活动,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继续提升,纠正不规范的动作。还要深入挖掘运动员的内在潜能,与运动员相互配合,调整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促进素质技能的有机融合。

1.4、区别性原则

基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在其身心承受范畴之内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帮助运动员更加清晰地认识个体极限,确立个人运动训练发展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切记不能给运动员施加过重负担,容易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损害身体机能,这与体育运动训练目的背道而驰。运用区别性原则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消除运动员负面情绪,减轻身体负荷,确保运动员日常训练和生活都能正常进行,身体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运动技能稳步上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会更加趋于理想化。

1.5、健康性原则

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其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是体育运动训练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高校学生,之所以参与体育运动训练,原因在于想要拥有健康强健的体魄,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同时高校应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创造安全的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向高校学生渗透安全意识和健康知识,指导体育运动技巧,尽可能防范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受伤,展现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基本职能。

2、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2.1、教练员方面

(1)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后。教练员是指导运动员正确规范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体育工作者。据调查显示,高校教练员与运动员比例在1:6到1:10之间最为合适,而实际上这一数据通常在1:14以上,说明每名教练员要同时指导超过14名运动员,只能采用大班式,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技术动作的错误,发挥的指导作用会有所下降;

(2)教练员思想观念要提高,部分教练员认为检验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标准就是运动员的成绩,这种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教练员在组织体育运动训练项目时非常容易忽视运动员的身心状态,很少与运动员沟通,自顾自的改变训练任务和训练强度,这样很难调动运动员的主动性。运动员产生抗拒情绪,本可以高效完成的训练计划被延误,甚至敷衍了事,无法达成预期训练目标。此外,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掌握不够清晰和全面,设计的训练计划大同小异,不但身体素质优秀的运动员内在潜力难以有效开发出来,而且身体素质稍弱的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训练任务,每天的身体疲劳逐渐累积,长期发展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3)教练员的综合素质要提高。纵观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现状来看,教练员综合素质可以认为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我国高校教练员队伍中本校体育教师占据绝大部分比例。教练员本身并未参与过高水平运动训练,对于体育运动训练的了解不是很专业系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是金字塔模式,高校教练员属于基层结构,缺乏训练经验。

2.2、运动员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训练自主性有待提高,尚未明确意识到体育运动训练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成绩,参加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个人成绩没有明显进步,觉得之前的努力都白白浪费,接下来的训练以消极态度参与,训练效果可想而知会遭到削弱。还有些运动员没有树立清晰的训练比赛目标,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沟通要及时,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态度不端正,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困难。另外,有些运动员的体育精神有待重塑,以往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遇到问题不能果断解决,首先想到的是放弃。体育运动训练如同逆水行舟,抱着这样的心理参与训练,运动员很难取得好成绩,对于教练员而言,转变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塑造运动员体育精神,是一个重大挑战。

2.3、设施方面

种类健全、数量充足的体育运动训练设施是运动员日常训练稳定高效开展的必要保障。我国高校在训练设施购置上下足了功夫,经常可以看到训练场馆中运动员热火朝天的训练,可是在设施维护保养方面投入力度较小。有些训练设施因使用时间过长、维修不及时而无法正常使用,还有部分训练设施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给运动员带来了较高的安全风险。运动员在使用这些设施时心存顾虑,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致使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效果缺乏准确把握,进而影响到了体育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新型运动器械通常需要花费高昂的资金引进,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场馆很难看到最新型号的运动器械,有些训练设施型号老旧,运动员不能心无旁骛地运用,限制了竞技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

2.4、高校运动队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保障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按照规定计划开展需要有完善的运动队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各大高校根据相应政策条款制定了相对健全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运动队管理体系,但是在细节方面仍有缺失,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仍需摸索前进,加大了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选拔和教练员队伍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从高校学生群体中挑选运动员时,通常以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作为唯一标准,没有考察运动员是否具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在高校运动队中有些运动员面对繁重的训练任务产生了畏难情绪,不能以高度专注的态度投入其中,高校资源遭到了浪费。教练员在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高校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体育教师队伍,肩负着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双重职责,无暇研究和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模式。陈旧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制约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很难出成绩,对于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3、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3.1、优化教练员队伍,提升教练员业务水平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重的教练员队伍。通过强化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营造良性竞争氛围,促进体育运动训练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实现对运动员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首先,适当提高教练员的薪酬;其次,扭转教练员的思想观念,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认真观察,基于对运动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充分尊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及训练发展需求,帮助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逐步达成改造身体机能、精通运动技能的目标,增加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活动,安排教练员进行经验交流,根据运动员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对教练员实施奖励,增强教练员的自我激励,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为运动员职业发展增添助力。

3.2、增强训练热情,培养体育精神

为了改善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态度被动的局面,高校教练员要注重体育运动训练模式的变革,激发运动员训练热情,使其正确认识体育运动训练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作用,将训练计划坚持到底。引导运动员的思想价值观念,鼓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各级体育运动赛事,从中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教练员可以组织运动员观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感悟竞技体育精神,不失为激发运动员体育运动训练热情的有效举措。例如,最新上映的《夺冠》,客观反映了中国女排精神,会对运动员产生极大的鼓舞。

强大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面对着艰苦繁重的体育运动训练任务,运动员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失落,在后续的训练活动中参与热情下降,产生焦虑、不自信的心理,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因而受到影响。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与运动员共同分析每一次的成败得失,增强运动员的抗挫折能力,使其始终保持一个平稳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因一时失败而气馁,也不会沾沾自喜于一时的好成绩。这样运动员才能认真完成每一次的训练任务,身体素质达到最佳状态,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高校现行的体育运动训练模式急需加以优化,当务之急是打造集专业、职业、业余为一体的多元互补训练体系,对竞技体育人才进行个性化培育,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具体措施为:严格管理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落实专业训练计划,不断充盈专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同时教练员应该立足于运动员的特长和优势制定体育运动训练计划,使运动员从客观角度认识自我,在训练过程中学会赞赏、接受批评,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侵袭,形成健全独立人格,找到人生的方向。比如说,在平时训练中,个别运动员平衡能力比较差,常规训练一小会儿就出现呼吸急促、头晕眼花、肢体动作不协调的状况,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对此,教练员要结合运动员的个体需求,对其身体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进行差异化的训练,并辅以少量的摆动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的适应力,使之顺利跟上训练进度。

3.3、完善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设施

训练设施作为影响运动员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核心要素,理应保证其健全性和专业性,训练设施的引进和维护需要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一方面,加快对体育运动训练设施的建设进程,购置国内外竞技项目中专用的新型运动器材,定期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维修与保养,安排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将日常性检修和固定检修相结合,破损严重、型号落后的设施要及时更换,并做好训练设施和场地的清洁工作,以保证训练场地的干净整洁,降低意外事故风险;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根据体育项目特征合理选择体育运动训练场地。例如,对于一些跑动比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应该选择地面平整塑胶场地进行训练,防范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摔伤、跌倒等情况,凭借优质的硬件环境,调动运动员训练动能。

3.4、加强对高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

在对高校运动队的管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美国为例,已经制定了比较成熟的运动队管理体系,将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完全分离开来,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完全不会干扰到另一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教练员的选拔和任命上制度严明,对教练员的岗位职责有着详细的论述,指出教练员只需负责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训练,不需要参与到高校各个专业的体育教学工作,教练员的工作强度得以减轻,可以全心全意投入体育运动训练计划的补充和完善,监督训练效果,控制训练质量,给运动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服务,这对我国高校运动队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通过对高校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职责分工,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准,督促教练员平时加强科研工作,更新体育运动训练模式,有利于体育运动训练的长期有效开展。

运动员是高校运动队的另一个主体,美国高校运动队在选拔运动员时,会将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纳入选拔标准,规定入选的大学生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对于运动队内的所有运动员一视同仁,运动员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平时也会加强相关教育,持续性地提高运动员身心素质和道德水平。我国一直无法妥善解决在校大学生运动员的学训矛盾,过度关心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忽略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点我国也需要以美国高校运动队管理体系为参考,塑造大学生运动员良好的文化素养,培养三观健全、热爱祖国、集体荣誉感和道德素质高大学生运动员,以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实效性。

4、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要做到多管齐下,针对当前影响运动员训练热情及训练效果的因素采取优化措施。主要包括优化教练员队伍,提升教练员业务水平,制定科学化、差异化的体育运动训练计划,增强运动员的训练热情,培养运动员体育精神,完善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设施,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加强对高校运动队的科学管理,选拔合格的大学生运动员,对教练员进行合理分工,从而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运动队教练员体育运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