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一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23-03-22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马连成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新课程学科

○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马连成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教学活动”“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促使我们成立课改指导组,组织课标研读活动,举办课改论坛,并遴选15 所中小学设立教研基地校,各学科都推出了数名骨干教师承担课改任务,在课改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备课、上课锚定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教研室与学校组织的系列备课、观课、磨课中,我们获得了初步体验,对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其中,对三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改造升级”磨课活动,体会深刻。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

第一次去听课,满怀期待,因为这所学校教师课改积极性高,曾出现“诗词中的物理”“艺术中的数学”等创新性教学探索,但这次语文课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如预想中出色。

这节课是跨学科学习课,以学习有关丝绸之路的古诗词为主,如《送元二使安西》《凉州词》《使至塞上》《出塞》等,其中涉及到“凉州”“阳关”“玉门关”“萧关”等地名。因为历史、地理学科中也有《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等内容,语文教师便请来历史和地理教师为学生解答相关问题。三个学科教师同上一节课,形式新鲜,学生也兴奋。但经过课后讨论,大家却无法认定这是跨学科学习。不同学科拼贴在一起,缺少内在逻辑关联,即使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但三名教师各说各话,学生依然被动听讲,没有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依旧是讲堂,不是学堂,学习效果并不比传统的单科教学更好。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转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真理而不是教师带着真理在走向学生。这是新课程的理念、方法,也是现代的、先进的课堂文化。

跨学科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上,强调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鼓励学生面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兴趣,发展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整个过程富于动态性和开放性;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学习结果富于个性化。可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

精准对应课程标准的教学最有价值

经过该校教研组重新研讨设计,第二次的课以“古代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分成“地理路线”“风景名胜”“诗词歌赋”“中外名人”“文物文化”等几个小组,在学科教师的协助下,历时两周,共同完成了整个展览的资料搜集、文字撰写、图片影音编辑、解说等任务。最后一节课是现场展示。比起第一次课,学生在自主合作、动脑动手、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等方面已经进步巨大。当然,本节课虽然有阅读、表达和交流的环节,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即学生在过程中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查找、整理、展示、转述资料,思维反而没有期待的那样活跃,问题探究也缺乏深度,学习结果创新性、个性化不足。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针对跨学科学习提出“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家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学目标合理、清晰,学生才会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进入课堂学习,投入到有目标的学习之旅中,并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是否达到目标。这样跨学科学习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于是,学校组织各教研组一起研读新课标,剖析名师教学案例,立足于学情,确定本次跨学科学习目标为:1.阅读理解丝绸之路相关古诗词,分析把握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独特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复杂情感、史料价值,形成书面文字;2.阅读梳理古今相关诗文史料,比较分析,联系现实,发现内在规律,形成独立见解,运用合理的文体和恰当语言,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地表达交流;3.通过对引发丝绸之路兴衰进程的政治、经济、科技、自然等多种因素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分析问题;4.分析丝绸之路在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的作用和价值,理解其意义,培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

教学目标确定后,设计学习驱动任务成了推动教学进程的关键。

根据教学目标,试讲教师分别以语文和历史学科为主科目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形成了以“诗词里的丝路古今风情研究”和“丝绸之路的兴衰主题论坛”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方案。两个主题都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语文学科设计了丝绸之路上的“诗词中古今地名考”“诗词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变迁”“诗词中的民族交往与融合”等几个分组驱动任务;历史学科以“丝绸之路为什么兴起和繁荣”“丝绸之路为什么衰落”“丝绸之路的意义”等作为分组驱动任务。学生听取讲座、观看视频、阅读文章、汇总资料,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在各科教师的指导下最终以佐证文字、图像、数据等形式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分小组准备好发言稿和课件,邀请教研员、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听取报告会。在汇报中,有的学生关注气候,有的关注军事,有的关注海运崛起,有的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表达逻辑清晰,能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体现出思辨性、学术性、历史思维、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进入了问题解决的真实情境,创新思维被激活,学习氛围热烈浓郁。虽然学习成果仍显稚嫩,但以上两个主题本就见仁见智,将来还有继续探究挖掘的空间。

在总结环节,大家认为这次课程活动较为成功的原因是找到了跨学科学习的灵魂——挖掘并解决了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只有找到了联结课堂内外的真问题、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才真实发生。另外,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也让学生乐于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表达欲望被激发,在与他人对话、辩论中用全部所学去佐证观点,展示自己。这样的情境下,虚假学习、浅层学习必然让位于深度学习,学生自然进入沉浸式学习。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具备了综合性、情境性、创造性、开放性和真实性,落实了课程育人的理念。

任何变革的成功都有赖于高水平的教师

跨学科主题学习区别于以内容为核心的单一学科学习,它基于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跨学科学习需求,是以不同主题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更贴近或指向现实课题的解决,也更有利于释放不同个性学生的潜能。高水平教师要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精准定位跨学科教学目标,统筹多学科资源,全面把握学情,为学生设置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引导、激励或提供框架,激发学生迎接挑战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突破困难、复盘反思,从而获得对学科内容的更深入理解,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要达到上述最佳认知状态,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具备对教育常识的自觉和反省。比如,阅读本来就是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在成长的养料,历史是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源泉,那么基于“文史不分家”的原则,语文课在教授“识文断字”之外也应带领学生认识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而历史课则应该用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未来的各种可能做好准备。纵观各学科核心素养,都有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底层逻辑,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将以往“单打独斗”的条块分割教学进行知识融通,使教育回归学生,回归初心。

成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同教师引领下的、师生协同参与的旅行。对习惯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这也许是一场根本性、结构性的变革,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紧跟学科发展和现实发展的步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存在及其独特的学习体验,也需要教师之间通过开放教室、联合教研、组织活动等形式,形成教学共同体,把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系列化,使之成为学科学习相辅相成的课程环节。由此,教师也向综合型、复合型教师转变,真正实现专业水平的高级发展。

新课程改革需要更多高水平教师一起执着探索,需要教师对新课程有着持续的热情、积极的创新、综合的视野。每一位希望自己的教学有更好的起步、未来能到达更理想终点的教师,都需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发现新的生长点,不断尝试、学习和反思。有人说,要实现理想的教学要有“灵魂三问”——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我如何确定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新课程之下,我们也应该躬身自问: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向那里?如何确信我已到达?新课程改革的入局者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跨学科新课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