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23-03-22朱荷清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院校

朱荷清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2.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3)

早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首次提出了“工业4.0”国家战略,倡导以物联网和信息物联系统为核心技术的制造系统变革,并发布了“工业4.0实施建议”,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紧随着我国也在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它是中国版的 “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生产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章节中,明确了数字化的关键地位。“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顺应教育强国时代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变革,对于数字化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工业4.0”发源地的德国,为应对工业4.0带来的人才培养新要求,提出了“职业教育4.0”的实施框架,并推行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新发展阶段下的数字化转型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带来新机遇。基于此,本文以数字化转型为背景,对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应对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三教”改革进行研究,以期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

(一) 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根本要求

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的全领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推动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是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路径[1],面向人人、面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是其类型特色。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需求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与社会联结最密切的教育类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更为全面、更为完整。因此,“顺势而为、借势而起、造势而进、乘势而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强化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与教材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且将数字技术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管理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才能培育个性化、多元化、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目标,从而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二) 基于现代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对实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更多的行业企业融入数字化转型浪潮。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职业教育认知,其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已从简单辅助教学与学习转变为改变基本的教学模式,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行业企业各个工作岗位的特点发生明显改变,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更加明确,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变革提供了方向。首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往单一、局部的,而是具有高度岗位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且岗位胜任力的内涵不断变化与调整,日趋多元化。其次,岗位本身的技术性要求大幅提升。除了以往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还需具有计算机基础、掌握生产运作规律以及市场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他们将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2]。例如,IT行业、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将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机械制造、汽车生产等领域也将伴随产业的转型升级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农业和畜牧业、食品生产、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由于引入数字化生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转而更加需要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生产者和管理者。

(三) 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纵观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技术与教育相生相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为教育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职业教育现阶段各项改革的终极目的。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因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因势利导的各项教学改革措施。其中,教师是专业改造升级的参与者、教材资源的开发者、教法变革的实施者;教材是对接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教法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路径、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法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数字化思维,聚焦“三教”改革重难点问题,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三教”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滞后产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是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需要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完善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现实中,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并不高。首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差异,未能精准契合新职业发展趋势。以我国农业产业为例,如今农业的种植、养殖、生产、管理、服务等方式与内容都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农业产业形态,这种业态下的农业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准的实践技能、广泛的职业素养与熟练的数字技术,但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定位在实际中还是以满足传统农业产业需求为目标。再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相关的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比如,智能装备编程、操作、维护,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等一系列新岗位,这些岗位2022年达到304.01万人,其中,需要高职学历人数为120.02万。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智能化相关的专业,但在总体上还是滞后于新职业的社会需求[3]。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很大一部分未能实现超前调整,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主动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结合,主动顺应区域产业调整的现实,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具有针对性。然而,在产业发展所需岗位不断变动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过往的延续,未能实现与时俱进、体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

(二) 教师职业能力亟待提升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实践指导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传统观念中的教师职业能力已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亟待提升。首先,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个人职业发展意识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不足、利用大数据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能力不足。如今,教师以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分析教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精准教学,可以说各种教学数据已成为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但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学习、探索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意识,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掌控能力不足;融合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不足;在通过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不能熟练地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并根据数据分析工具给出的完善建议;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其次,高职院校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的专业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不足、实践能力缺失。不少高职院校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设计还不利于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校内尚未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淡薄,科技创新的基础薄弱,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另外,目前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与职业的相关实践技术技能、企业的实地工作经历等较为缺乏,亟待有针对性的提高。总之,数字时代教师的工作效率将空前提升,课堂呈现形式将更加多样,这些都需要加快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材不够

教材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教材编写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教材,是教材建设改革中的题中之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现有教材建设质量已得到提高,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部分教材设计缺乏职业特色,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吸收企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能力要求、工作流程相对接,开发具有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教材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4]。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材编写人员主要是院校教师,行业专家、企业能手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较少,并且,教材编写过程仍然存在“东拼西凑”的现象,未能紧跟一线岗位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未能紧跟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其次,高职院校部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不能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迭代周期。传统纸质教材从立项到出版流程较多、时间较久、更新较慢,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编写逻辑与人才技能形成规律不符,影响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从而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四) 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教法是教学实践领域中比较活跃的部分,教法改革也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教法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5]。高职院校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毫无疑问不适合高职课堂教学,更不适用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高职课堂教学模式较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处于割裂状态。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早已被批判,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已逐渐多元化、综合化,但这种变化在较大程度上存在于纸面,未能较好落在实处。“填鸭式教学”的情况仍然存在,学生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较好地实现主动消化,并且缺少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积累实操经验的机会,或者说专业知识的习得与实践教学的进行未能较好的对接,导致高职院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高职院校教学方法采用简单的信息化手段,缺乏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够、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并不能从教学中真正习得与将来所就业行业高度相关的技术技能,缺乏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课堂的特色与魅力。

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对策

(一) 引进、培育和在职提升,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教师是“三教”改革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队伍的质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质量可以从引进、培育与提升三个角度着手,提高教师对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识,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数字化意识与思维,形成具有数字化特性的新的教学方法论。

一是师资来源多样化。高职院校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从高等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技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引进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别人才,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从源头上解决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且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途径,引导师资队伍全员全过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致力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跨专业、跨领域、复合型发展,保障高职教育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

二是师资培育多渠道。高职院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根据教师所处的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围绕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制定各种精准化的师资教学能力提升方式,如各级师资培育计划、教师赴企业锻炼计划、与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开展合作计划、参加行业前沿理论研讨会、技术能手工作室培养与名师工作室培训、教师学历提升、出国访学研修等,多途径着力推动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且鼓励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等,交流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资源等,在共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教学反思与提升。

三是师资提升多维度。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的提升,除了教学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数字化素养、科研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健全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教师扎根数字化教学实践活动,完善过程性、形成性的数字化评价方法,助力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多措并举增强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教师科技研发能力、科研团队协作能力、校企科研合作能力,助力科研素养的提升;树立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的职业成长意识,强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经验和能力,助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 专业改造、课程重构,加快教材建设改革

教材是“三教”改革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载体。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业产业的渗透,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需要持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开发多形态、高质量的教材,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专业改造。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催生了新的行业,也对传统行业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应持续关注各行各业政策的调整,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相关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传统专业[6],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目标,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强化数字化产业深度融合,厘清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要素,强化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内涵建设。

二是课程重构。深入行业和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选择与关键职业能力联系最为紧密、对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从教学最微观、最前线入手,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教案研讨,研究课程设计和实施,打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间交叉融合,创新确定核心课程名称,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教学知识点进行解构和重构,重新设计和优化课程内容,研制形成课程标准和教案。并且,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将数字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采集、抓取和筛选,并进行挖掘、分析与重组,课程内容应融入行业、产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真实案例,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和工作实际。

三是教材开发。深度推进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在核心课程改革基础上,引入多方主体,如行业专家、企业能手、专业带头人、教育专家等,合作编写科学严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反映行业前沿技术的优质教材。打破单纯强调专业自身的局限,探索以实际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进行教材的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实现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以成为工作岗位实际指引为目标,形成层层递进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另外,教材呈现形式要新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综合通过专业虚拟仿真、各种VR/AR先进技术等,积极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开发配套的技术规范卡片、口袋书、实训操作连环画、虚拟仿真系统等新形态教学资源。通过这些新型教材,学生更能了解数字化转型下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三) 教学方法、模式和评价创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法改革

教法是“三教”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媒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借助数字技术,营造技术化的学习环境、搭建资源平台、形成教学体系,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方式。

一是以对接工作岗位需求为切入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固有思维,更新教学理念,以工作岗位需求、胜任能力为指向,发挥校企力量,共同组建团队,围绕具体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显性教法与隐形教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教学内容、落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将企业元素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在岗位工作实践中融入教学、在教学中全方位体现岗位工作过程,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无缝对接,推动学生技能的养成,并且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化素质训练,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学生技术技能实践操作为中心重构教学模式。在对接工作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借助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扩大线上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学习的形式与途径不局限于课堂,更具多样化、立体化,解决了教学时间与企业工作时间不匹配、教学场所受工作环境限制等问题,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借助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并且,在教学安排中,注重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以学生技术技能实践操作为中心,积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实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VR等数字技术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

三是以“课堂革命”为主攻方向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完善至关重要,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才是“三教”改革的应有之义。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依托,以课堂原有基础为出发点,结合阶段目标与改革成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灵活设计评价方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分析,从教学设计、内容、方式、课堂流程、课堂氛围、课堂效果、学生状态等方面全面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智能测评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等收集评价结果形成独立的教学、学习档案,为后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与支撑。

总之,数字时代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软件硬件的磨合,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坚持“应用为王”、快捷高效和安全运行。同时,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推进“三教”改革,努力使教师和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和学,从而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教学新生态。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院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数字化制胜
沣芝转型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