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六计”
2023-03-22康靖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康靖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是极为宝贵的德育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该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道德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的建构与发展。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有机地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具体而言,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1]。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道德的根本形式,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提供方向指引。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德育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其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传统文化中还蕴含大量的哲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稷民生等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2]。
二、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六计”
(一)讲述经典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是极为优质的德育资源,同时也是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在此形势下,德育管理工作者需要在实践工作环节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结合小学生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化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参与质量,创造、发展、引进更加优质的德育管理工作形式、教育理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岳飞精忠报国等,以德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
以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例。首先,在导入环节通过PPT、故事书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孔融让梨》的故事,重点强调孔融的行为所代表的尊老爱幼、谦让和分享的道德观念。其次,开展德育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孔融的行为和故事背景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这些道德观念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尊老爱幼、谦让和分享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举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最后,完成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我的道德实践清单》,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谦让和分享的行为。同时要定期回顾和更新这份清单,确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如何通过类似的故事在校园文化中传递道德观念,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有道德、有爱的校园环境。
(二)体验传统文化活动
德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德育成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主要是由于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德育模式缺乏创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比赛、中国画欣赏、传统音乐演奏、传统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德育管理人员可以开设书法课程,让学生学习书法技巧,同时领悟到书法中所蕴含的修身养性、追求完美的道德观念。此外,还可以开展中国画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画注重意境和传神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美学欣赏能力。
首先,书法课程。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中的修身养性、追求完美的道德观念。练习书法需要耐心、专注和毅力,这些品质都是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领悟到追求完美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应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其次,中国画欣赏课程。中国画注重意境和传神的特点,通过欣赏中国画,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精神。中国画强调的是画面的内在含义和神韵,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欣赏中国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如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环境建设同样属于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是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得到对于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如古代诗词、传统建筑风格、传统纹饰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5]。
学校可以在校园中放置古代诗词的石碑,或者在教室和宿舍等场所悬挂传统纹饰或诗词书画作品,使传统文化要素充斥学生的教育学习以及课余生活中,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校园中放置古代诗词的石碑。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中放置石碑,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看到、读到这些经典诗词。诗词中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精美的词句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热情。这些石碑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在教室和宿舍等场所悬挂传统纹饰或诗词书画作品。传统纹饰和诗词书画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在教室和宿舍等场所悬挂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作品可以营造出一种中华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传统文化。此外,这些作品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素材,例如,诗词中的修身养性、追求完美的道德观念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措施能够让学生身处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四)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参加文化节,学习传统技艺,参观文化遗址等,这能够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内涵传递,让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节、端午节等,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习俗;可以开展传统积极培训,让学生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首先,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与价值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内涵,例如,春节在中华传统文化圈中具有最为崇高的地位,象征着阖家团圆、万象更新、冬去春来,传统习俗包括吃饺子、放烟花等。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其重要习俗为驱邪、赛龙舟、吃粽子。学生在参与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其次,开设传统技艺课程,如书法、剪纸、中国画、陶艺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在过程中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书法,学生可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理解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剪纸是重要的民间艺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内涵。最后,博物馆和文化遗址是保存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兴趣。
(五)创新德育课程
结合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课程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等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总地来说,将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程和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课程,都是非常有益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字经》和《弟子规》是两部非常著名的中国传统教育经典,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等内容。其中,《三字经》以三字为一句,内容简练,寓意深远,既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研习。它涵盖了历史、道德、天文、地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与此同时,《弟子规》也是一部儒家经典,详细介绍了为人子女、为人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儿童的思想启蒙和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中引入这些经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理解并吸收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开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论”等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典籍和历史人物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六)提升教师素养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师能够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学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和教师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习需求,提供适当的培训和资源,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可以在教师评价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素质的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在德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措施如下:
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和文化讲座,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通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践行,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和言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诚信、尊师、友爱等。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教师评价中加入对传统文化素质的评价标准,可以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能够通过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组织研修班和文化讲座,可以系统地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将传统文化素质纳入教师评价中,则能够确保传统文化的教育持续性和长期性。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通过经典故事的讲述、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组织、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鼓励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德育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