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审视与实现*

2023-03-22马之军李玲

教书育人 2023年3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全过程教育

马之军 李玲

(1.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2.安徽省阜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当前,国内外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多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民族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错误论点也时有出现。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紧扣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价值。[1]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而又持久有效地开展,需要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着眼凝心聚魂,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

一、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价值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撑,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1935 年9 月,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借“爱国三问”,激发了一代青年人报国救国热情高涨的爱国情怀。[2]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在内容与方向上有所差异,但还是存在诸多共性特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借助科技、技术、资源等垄断手段,以政治军事为后盾,辅之以文化霸权加速推动了各类不平等竞争,肆意挑战现有国际规则。面对如此情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履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放弃党派成见,舍弃小我小家,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奉献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不信,您看那一粒,一粒,又一粒,晶莹剔透而又惹人怜爱的石榴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力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生长,才得以共同创造与谱写了今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唐代戴叔伦有诗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垂垂老矣,仍不忘忧国忧民地吟唱;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土,面对恃强凌弱的帝国主义,坦坦荡荡一君子,何必为尔折身腰?杨牧一首《我是青年》也曾这样吟诵:“我是骨,骨中有钙!我是汗,汗中有盐!”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既要滋养身心,也要为万千学子补足精神之钙。[3]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扎根学科课堂教学,涵养学生精神成长,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尺寸江山中认识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心怀报国志,胸有强国梦,敢于用爱国主义思想谱写一曲新时代的正气之歌!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因”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追求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爱国主义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杜绝以往简单化、生硬化、灌输式育人模式,需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大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全面融入课程,培育学生成为有“情”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爱国人物先进事迹,学会透过文字表面感受人间真情,为学生呈现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被围困大庾岭二十多日的“元帅诗人”陈毅,为躲避敌人搜捕带着伤病躲藏在丛莽间二十多日,仍带着革命者独有的炽热情怀吟诵:“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便种自由花”;方志敏在“绥靖公署”利用敌人要他“写点东西”的机会,六个月间先后写下16 篇约13 万字的文稿和信件,其中就有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心灵震撼,为之情动肺腑《可爱的中国》,今日之中国已如您所愿,然而无数的“方志敏”却早已在青春之年永远缺席了;邓稼先费尽心血隐姓埋名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挚爱的祖国和热爱的核事业,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努力为国奋斗,为国争光;艾青面对被侵略者铁蹄猖狂践踏的祖国大地,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不觉又再次被愤怒点燃……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精选教材中的优秀榜样人物,挖掘文本背后的人间深情,培育和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成为有“志”的人

有一种感动,叫中国红;有一种骄傲,叫五星红旗;有一种表白,叫我爱你,中国!生在和平年代,但我们绝对不忘记近代中国遭遇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经受的奴役和苦难。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有“志”的人,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其次,要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以爱国人物为榜样的,提供正向激励和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最后,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创造一个支持性、鼓励性和包容性的班级育人环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结合“我把青春献给党”“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等多种主题教育,把炙热的爱国之情转化为理性的报国之行、报国之志,不断努力奋斗,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三)深化家校协同,培植要学生成为有“根”的人

正所谓:“落叶归根。”不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民族与家国之“根”。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需增强文化自信,涵养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荣誉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代有根之人。有些敌对势力大搞妖魔化、污名化现象,时常还会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相互对立起来,企图抹黑那些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革命先烈、历史英雄人物,有人甚至还想恶意诋毁与抹黑英雄人物,针对这些错误行径,全社会亟须从爱国主义教育中予以矫正。培植学生成为有“根”的人,需要切实发挥家校协同优势,充分利用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主题教育等,引导师生多接触有筋骨、有味道、有温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激发万千学子内心的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国家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个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所谓国家概念。反过来说,个人也离不开国家,人与人之间有边界,国家之间也有一定的边界,黄皮肤、黑头发是我们无法抹去的烙印。

(一)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奋进力量

重大节日、纪念日、主题实践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一些富有价值内涵的主题活动中培植家国情怀,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奋进力量与集体主义精神。从古代“忠君报国”,到近代“救亡图存”,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发展”,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是有所差别的。在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故步自封只会阻碍世界发展大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动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才是主流。社会正在朝着“地球村”方向发展,国家的界限也在逐渐明晰。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应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历史担当和忧患意识。例如,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设立的国旗日、独立日、国耻日等纪念性节日,无不潜移默化中渗透着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识。

(二)在历史研习中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是一面可以照见古今的镜子,也是一味清醒剂,更是一部适合新时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材。国耻,作为一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记忆,很多人是很不情愿撕裂伤口来看待过去。但这些带有苦涩记忆的国耻,毕竟和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些陌生感,导致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待国耻的观念逐渐稀释了,淡薄了……还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已不断攀升,我们又何必大力宣传国耻国难呢?《瑗珲条约》《伊犁条约》《望厦条约》……中国近现代史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背后,曾掀起过一股想要瓜分中国的狂潮。近百年国家屈辱史,让我们开始呼唤内心的良知与理性,呼唤爱国主义教育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要不忘回顾国耻,以期振兴中华。

胸怀远大志向,心系国运昌衰。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需晓之以理,又需动之以情。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理性认同,也是一种情感方面的认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把说服教育与情感教育二者相互结合,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简单地喊口号、走过场、重形式,轻视了学生在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4]只有把爱国主义情感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方能润物无声般内化为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之中。

(三)在纪念仪式中培养国家意识

纪念仪式有利于把抽象化的爱国主义思想转变为更加具体、可感的日常化情境。从内容构成上看,纪念仪式承载了众多爱国主义教育符号,学生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比如,国旗下的讲话、升旗仪式、唱国歌敬礼等。也有庄严而又肃穆的仪式被转化为象征符号,如国歌、国徽、国旗、国家版图等。从时间上看,纪念仪式还能带领学生进入特殊历史情境中感知爱国情怀,纪念仪式可以搭建起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引导民众不忘历史记忆。比如,每年的9 月18日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可是一旦防空警报响起,就有学生疑问为什么要拉响防空警报,鸣响警报的时间有多长?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们可以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防空警报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因为事变发生在1931 年9 月18 日晚上10 ∶30 分,日本炸断铁路开始进攻沈阳,企图靠武力征服中国。后来各级政府考虑到晚上10 ∶30 分响声影响居民休息,遂将时间改为中午鸣响3 分钟。

聚焦重大节庆日纪念仪式,我们还要不断加强仪式礼仪教育。可以通过观看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活动视频,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爱国主义志向,又可以了解国家荣誉授予仪式、节日纪念仪式等来源、意义、历史事实等,涵养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四)在传统文化中涵养文化自信

新时代爱国主义已经逐步摆脱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悲情模式,正大步朝着更加理性、自信、平和的方向快速发展。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要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与接受祖国上下五千年灿烂而悠久的民族文化,铭记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与精神财富,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国家意识,要用理性、客观的方式针对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中国人的新方案。[5]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需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让所有课程都浸润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因”,从而引领学生把爱国主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会贯通。伟大祖国具有强大的自信力、向心力与凝聚力,华夏文明并没有因战争而阻断,并没有因分离而阻隔,并没有因欺压而选择放弃。还记得,曾经的漠西以噶尔丹为首的一股分裂势力,企图借助沙俄的支持下想要分裂祖国。康熙帝不惜路途遥远亲自迎战,先后于1690 年和1696 年两次击败噶尔丹军队,最后挫败了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还记得,公元1771 年1 月5 日,27 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开始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斗争,不惜翻山越岭重返祖国怀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故事,在历史的年轮上谱写了一页页璀璨夺目的篇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立志报国,振兴中华。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全过程教育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爱国主义教育